憨山大師


分享 列印 迴響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閱讀尺

憨山老人夢游集第31-35卷

憨山老人夢游集第31-35
憨山大師

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三十一

  題跋

   題瑞之麟禪人刺血書華嚴經後(在圜中作)

   雜華。統法界之經也。直指毗盧果海。性德圓融無礙。廣大自在。細微莊嚴。以示眾生日用。現證平等心地法門。欲因之以廓塵習。昭真境不離當處。頓得無量受用耳。觀夫佛等。眾生等。刹土塵毛染淨等。劫念往來三際等。迷悟因果理事等。法爾如然居然自在。其所以不等者。良由吾人自昧於一念之差。究竟有天淵之隔。所謂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故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自然業智。當下現前。如一微塵。具含大千經卷。智人明見。剖而出之。則利用無窮。由是觀之。無論眾生心具。不具只在當下眼明不明耳。豈更有他哉。是以文殊舉之以為智。普賢操之以為行。善財挾之以發心。彌勒帶之而趣果。四十二位之各證。五十三人之全提。月滿三觀。星羅十門。行布圓融。事理無礙。以極塵毛涉入。依正互嚴。種種言詮。重重法象。火聚刀山之解脫。臥棘牛狗之堅持。乃至異類潛行。分身散影。無非遊刃微塵之利具也。由具利。則塵易破。塵破則經卷出。經卷出。則性德彰。性德彰。則果海足。果海足。則無不足矣。斯則六千道成於言下。猶是鈍根。三喚普賢於目前。豈為智眼。信乎聾瞽。封蔀識情。眾生日用而不知也。知則根塵識界。草芥塵毛。通為法界真經。屈伸俯仰。咳唾掉臂。總是普賢妙行。以如是經。海墨積書而不盡。以如是行。日用現前而有餘。只在當人一念迴光返照之力耳。今麟禪人。用滴血書此經。是明見而後書之耶。抑因書而後明見耶。猶然書之欲見。而未及見耶。若明見而後書。則不待操觚。全經已具。如臨寶鏡。又豈淋漓翰墨。區區于簡牘文字之間耶。若因書而後明見。則現前日用。妙境全彰。似懸珠網。又豈昏沉業識。茫茫于水月空華之界耶。若書之欲見。而未及見則析骨為筆。剝膚為紙。刺血為墨。點染太虛。揮灑金屑。豈不重增迷悶。枉曆辛勤。一葉落而天下秋回。管灰飛而大地春起。是則書與不書。全經自在。見與不見。明昧一如。悲夫。夜壑藏舟。力者負之而不覺。覺則透出毗盧。全彰法界。昭昭然毫端眉睫之間。物物頭頭。而與普賢交臂也。休師有言。華藏性海。與我同遊者。舍子其誰歟。否則暫閉閣門。試請回途。重參曼室大士。子行矣。無忘所囑。

   題書華嚴法華二經後

   毗盧遮那證窮法界。富有無量功德之藏。是與一切眾生同有而應得者。故視一切眾生如一子地。必欲全付自得所有而始快。雖眾生茫昧而不覺。乃設無量方便。種種調伏。必使諦信不疑而後已。譬如長者具有無量富饒。止有一子。幼而逃逝。子雖背父。而父未嘗一念忘子也。日月既久。子以傭賃歸來。而不識其父。父既知子。必降身辱志。與子同事相親。而漸通其情實。直至心相體信。父子情忘。然後親為囑書。全付家業而後死。方無憾也。由是而知。雜華。乃我如來法界藏中之典記。法華。如長者委付家業之囑書。入此二種法門。方為克家之子也。善男子吳大靜手書二經。豈非能知本有。料理如來家業者耶。由是必有應得之日矣。

   刺血書金剛般若經跋

   般若出生諸佛。故為諸佛母。而為眾生之佛性。是則般若所流。源源無盡。如海水潛流四天下地。諸佛眾生。覿體無二。是知眾生四大根本。身肉骨血。皆般若所流。溯其本源。一體無二。居士賀學仁氏。刺血書寫金剛般若。以報其親。如引細流而歸於海。可謂善於返本而報本者也。世之言大孝者。能有過於此者乎。
   又。
   梵語般若。唐雲智慧。此乃一切諸佛眾生之大本也。迷之為生死。悟之為涅槃。諸佛證之為根本智。眾生背之為無明流。其實體一而明昧異耳。故我世尊出世。特為開示此智。以法大機小。不能領荷。故二十年後方說此經。業已多方開示。必欲諦信此智而不疑。用為成佛根本。而此經以金剛名者。以智乃佛之所證金剛心耳。方將以果地覺為我因心。故以般若為入大乘初門。是知特以金剛名經。非假喻也。嗟乎。一切眾生。迷此本智。流浪生死。其來久矣。觀者但以經義深奧。文字重複。為不易入。殊不知以空為宗。以頓斷疑根。直心正念為本。原無文字可立。故黃梅以此印心。我六祖大師。一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能頓破曆劫疑根。及見黃梅。即能道本來無一物。是乃從此經得入之第一榜樣也。是則此經為禪宗的訣。學者概以文字目之。故知之者希。惜哉末法。正眼難逢。今愈見其難也。經雲。若有讀誦受持書寫者。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萬億佛所。種諸善根。由此觀之。即信受書寫。亦非淺淺因緣也。曹溪沙彌方覺。刺血書此卷。冀終身受持。焚香作禮。請予題記。因感而言曰。六祖入滅千年。曹溪道場。化為狐窟。即出家兒。為樵兒牧豎矣。予來力救其弊。辛苦十年。修崇梵宇。漸次可觀。而魔僧作孽。內自破壞。人且謂佛祖無靈。即予亦無以自解也。今見沙彌方覺。乃能刺血書此經。則予心渙然冰釋矣。何也。以經雲。若人以七寶莊嚴恒沙佛土。不如受持此經一四句偈。以彼有為功德。終成敗壞。不若無為之勝益也。以此般若。為成佛真種子故。佛言。若使一人發菩提心。寧可我身受地獄苦。以其信心難發也。今覺沙彌一人能以般若為心。寔予十年辛苦所致。又何以修崇有為功德為重。而以成壞為念乎。因有感於此。故並記之。

   題三峰禪人血書法華經

   眾生迷佛知見。遠逝五道。周流惡趣。其來久矣。釋尊出世。特為開示。使其悟入。警其歸志。政若慈父念子。望其委付家業。故說此經。使人速達故鄉耳。昔有老宿。系蓮經七軸于梁間。人或問之。答曰。此家書也。常熟三峰比丘。刺血書寫此經。豈特見家書而思歸者邪。良以幻化空身即法身。此經已有如來全身。今以血書。如世之真子辨嫡父。血滴枯骨。必見滲入。是則楮乃法身之枯骨乎。因贅以偈。輕拋故國不知年。一紙家書特特傳。齧指忽然心痛處。思歸徹夜不成眠。

   題公全禪人血書法華經後

   惟我本師和尚。遠自大通智勝佛時。為十六王子。講說此經。已下一乘成佛之種。而諸聞者。迷淪塵點劫來。流浪生死。直至今日靈山會上。方乃悟入。各為受記。將來成佛。是為一代時教究竟之極談。譬如窮子。久逝他方。今始歸來見父。心相體信。堪荷家業。此經大似長者。委付家業之囑書。故雲。凡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是以天臺獨重五種法師。受持讀誦書寫者。皆為成佛之真種。以其一悟此心。從真所流。則凡有所作。皆真實行。殆非妄想攝持者比也。今公全禪人。發無上心。刺血書寫此經。則使幻妄身血。滴入法性海中。等同一味。莊嚴毗盧法身之果。而又發願更書華嚴大經。以為究竟莊嚴。是猶窮子既得家業之囑書。則披閱庫藏之典記。按圖求索。是則華藏世界。無盡妙好莊嚴。皆禪人本有受用之大業如此。豈非究竟一大事因緣哉。禪人親持所書之經。具陳本願。請益老人。故為具述本末因緣如此。

   血書梵網經跋

   梵網經者。乃我法王應運。首創之露布也。即其所制皆性戒耳。故三藏之設。從凡至聖。所曆諸位。皆依金剛心而建立之。此戒即所謂金剛心。實成佛之大本。緬惟吾人遭此末法。去聖時遠。苟願出生死。證真常。非此戒不足以證之。然此戒非金剛心。又不足以持之。蓋一切眾生。所以久沉生死。而不能自出者。良由著我。以我見重故。諸業交作。業作故。苦即隨之。如影響形聲。理不可逭。故修行要門。無論大小三乘。皆以破我為本。我空而業無所系。然破我之具。非金剛心。斷斷乎難矣。諦審佛意。既曰戒。乃自性清淨心。又何持犯之有。第迷之而為幻妄蘊蓋。情塵所蔽。不得不揭而祛之。此戒乃裂見網之利器。不得不施於最初之創。而初學菩薩。即上根利智。不得不秉此為最初地也。學人真照。以夙習般若緣深。自願出家。依吾法兄雪浪。聽習有年。謁余于那羅延窟。餘政悲末法。務本者希。乃為諸弟子誦梵網戒。照聞而有感。遂哀請授戒。且發深重大願。刺舌根血。書此經。志畢命受持。餘深慨焉。因謂吾本師盧舍那佛。從初發心。以至成佛。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佈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子苟知生死難出。愛根難斷。佛果難期。依佛所行。如佛所願。又何患不成佛。從此以往。生生世世。以此身血。書寫此經。當佈滿大千。又不止如須彌之高廣。即見聞隨喜發心修學者。當如菽粟。遍十方刹土。又何止此一會一人一眾而已耶。子宜勉旃。特書此以證子之願。仍願此經。至盡未來際。當處處現身如多寶也。子其志之。

   重刻華嚴經題辭

   毗盧老人。於一微塵裏。冷坐不禁。於青天白日。忽爾盹睡。墮入緣生妄想夢中。引起曆劫情塵。種種幻網境界。盡無盡大光明藏。重重交羅。如天地簾珠。互遞影像。炳然曆別。且自生大奇特想。亦乃驚怪。普告十方一切天人。極十虛為口門。以大地為長舌。說夢中事。使諸聞者瞠目相視。有眼者盲。有耳者聾。其登地大士。自負親為當家長子。親履其中。尋無一物。了不可得。轉展告之傍人。但雲如空中鳥跡耳。禪人乃又願於一毫端頭。欲令人頓入此中。蓋亦難矣。雖然大地眾生。無一人而不沉埋此一塵也。只須大智慧人。冷眼生華。妄想恁麼。如是如是。種種奇特莊嚴。且在一切眾生日用妄想網中。種種光明。時時頓現。各各日用而不自知。所以不知者。但夢未破耳。今于路傍草莽間。猛地一人[-+]跳。攘臂大呼。頓使十方世界。六種震動。同時各各相謂歎曰。奇哉奇哉。不知此中果有如斯大稀有事。遂剖而出之。大家攜手。通同遊戲。自在無礙。無所希求。竟亦不知誰之力也。知恩者。當自重之。

   菩提心願文跋

   一切聖凡。皆本自住金剛心地。具足如來不思議智。但以習氣熏發轉變之力。而得成熟。故一切眾生。各各八識田中。具十法界種子。特隨緣熏發。故先後遲速不同耳。華嚴經雲。菩薩有十種習氣。見佛習氣。于清淨世界受生習氣。行習氣。願習氣。波羅蜜習氣。思惟平等法習氣。種種境界差別習氣。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永離一切煩惱習氣。得如來大智慧習氣非習氣智。故知染淨二業。升沉兩門。皆從熏習而生。不是無因而得。是知從上佛祖善知識教人。原無實法與人。亦無法可傳可授。但凡有親近者。獨觀其染淨習氣之厚薄。因其病而調伏之。惟執勞辛苦三二十年。耳提面命。朝夕參承。乃至困辱萬端。逆順千狀。種種施設。無非以大般若光明。薰蒸無明業習。令其轉染成淨。使其自知本有耳。苟能自知其本有智光。內自熏發。日增月盛。一旦如大火聚。則向之煩惱業習。燎之如紅爐片雪。如此則日用頭頭。遇境逢緣。皆大智用。是所謂轉染汙業習。而為般若智習矣。若轉之淨盡。徹底窮源。與十方佛祖轉處無別。則但印可之曰如是如是。惟此而已。豈此外更有別法耶。由是觀之。則從上三賢十聖。皆能轉之而未盡者。故從般若所發十種習氣。為金剛種子。以之劫劫生生。熏變無明。不淨不休。終竟透皮而出。此所以毗盧世尊重願行也。德宗始發跡于蒲。從法親妙峰師。因得事老人于清涼。以至海上。將二十餘年矣。所曆辛苦。不可殫述。為法懇誠之心。未嘗一念稍間。老人唯以不思議智炬照之而已。竟未一啟齒向上事也。待其自信自肯。方不自負己靈耳。渠以本願。請老人為敷揚者有年。老人未之首肯。甲午冬日。從老人于京之大慈壽寺。雪夜請益。哀泣自敍其志願云云。老人為信筆書此。明年春二月。老人即以弘法因緣。致 聖天子怒。逮及于渠。實出九死。余戍雷陽。宗複自蒲萬里。問老人于瘴海間。相值五羊。乃出此卷。老人展之。則見其光明奪目也。遂贅之以此。

   普賢行願品題辭

   毗盧遮那如來。居華藏界。菩提場中。為地上菩薩。說華嚴經。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即龍勝大士。盡出世間智。不能數其品目。而此品者。略本之略本也。惟我盧舍那如來。曠劫所修廣大因行。所感華藏世界。殊勝莊嚴。其因地本行。不出普賢十種大願。而此願者。乃稱法界心。極法界量。包攝無遺。故曰願王。然修行之要。成佛之速。無越乎此。所謂一念消滅無量惡業。一念成就無量善根者。譬若金轉輪王。夢入阿鼻地獄。受大劇苦。無可哀救。怕怖慞惶。賓士狂呼。欲逃而不得。一旦叱吒。極力猛醒。向之苦事。求之而不得。現成受用。種種本自具足。此所謂夢幻法門。以智而入。唯在自心。不假外求。故曰心淨則佛土淨。門人鄭擴發菩提心。歸依淨土。餘教之以專誦此品。一旦生死夢破。何患不睹華藏現成受用乎。

   題安樂行品後

   予少讀四教儀。見天台大師。判五種法師。為觀行位。竊有疑焉。既見法門之有以持經為行者。動則誦法華經百千部。及察其律身持心。多未能與經淴合。是知持經之難矣。及予述法華通議。至佛贊法師之功德。有供養者。其福過於供佛。有譭謗者。其罪重於謗佛。此我世尊金口誠言。及見持經之法師。現在父母所生肉身。即得六根清淨。按六根清淨。當在七信菩薩不退者。以永不退墮生死也。何持經之功一至此邪。是知持者。不在紙墨文字。而在離言妙契佛心。佛之慧命。由是相續而不斷者。宜其功德殊勝然矣。某人受持此經。于安樂行中。有所契入。故專持之。此乃世尊教諸末法。持經弟子第一妙行。即如來之家法也。從是而入法華三昧。悟佛知見。固無難矣。

   題刻藥師經後

   經以藥師名者。蓋依本佛而稱也。至聖無名。以德彰名。然佛為三界醫王。善治一切眾生心病。故稱醫師。是則一大藏教。乃對症之妙藥。而眾生之病。以癡愛為根。病根不除。而欲出生死渡苦海者。詎可得乎。問曰。經雲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求安樂。得安樂。皆眾生之癡愛也。佛意本欲眾生離之。今有求而必遂者。豈非增益癡愛耶。答曰。非增益之。實欲離之耳。以眾生不信自心是佛。故顛倒迷途。溺於愛河。佛以廣大慈悲而拔濟之。不能頓出。特設方便以引攝之。即其所愛而誘進之。所謂以楔出楔。以毒攻毒。故雲。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則世間之愛。可潛消而默化矣。眾生始以不信自心之惑。如貪財者。而夢金寶。生大歡喜。致大欲樂。且金寶欲樂。豈自外至耶。眾生處此夢宅。種種希求。佛以如夢幻法門。而調治之。癡愛重。則信佛愈極。信至極。則自心癡愛。化而為佛知見矣。又如置酵於乳。而成酥酪。必轉醍醐。此經是佛以醍醐甘露之藥施眾生。能服之者。豈不頓祛百病。獲長壽哉。居士劉嶠。刻經以施多人。正若長者。于四達通衢以妙藥施人。但能信受而服之者。則心病頓瘳而隨求必應。其藥師之號。豈虛稱哉。既信自心。則觀此經。不屬紙墨文字矣。

   白衣陀羅尼經後跋

   白衣陀羅尼經。乃我圓通大士。從大悲心中實際流出。故世之善男子女人。苦於無嗣。志心持此。求無不感應如響。且往往應之者非一。而不信者亦非一。又有持而不應者亦非一。此何以故。以我大士依本師觀音如來。授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現三十二應身。十四無畏功德。與十方三界六道眾生。同悲仰故。法界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生者皆白衣重胞。以示大士不誑眾生之驗也。雖然。此男者。果何自而來耶。若即大士現身。而大士不迷。安得所生之男。一一如慈悲現身之士。若非大士現身。又何以求大士而得生。此理難窺。故信之者希。不知大士。既與一切眾生。共一悲仰。是則大士悲仰之心。即眾生願求之心也。其求者。果如大士之心。而大士之心。亦即求者之心。如鏡交光。影影互現。又如穀響。聲叫聲應。未有自心而不應自心者。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是則所求之男。實是求者自心所變現。不如是求。故不應耳。所以求而得智慧福德何也。蓋尋常男女。純以淫欲之心求之。故多愚癡。原非智慧心所生也。今不以淫欲心求。而求之於大士。則是原出智慧。智慧。福德之本也。所生福德智慧之男。所謂聲和響順。形直影端。其理無疑也。子寅周伯子。篤信此法。一日入山。焚香作禮。乞書此經。然我亦從大士耳門而入三昧者。第恐子寅。不能作如是觀。故書寫已。又從而解說之。

   跋薑大隱百城煙水卷

   餘嘗讀清涼傳。至無著入金剛窟。與文殊茶話間。見諸大士。自雲中冉冉而下。因問此眾龍象。何自而來。殊曰。此吾窟中一萬眷屬。各於十方世界。利生緣畢而歸也。又問世何不知。殊曰。或現帝后妃女國太母身。或現宰官居士黃門長者比丘僧尼。隨類皆入。化化無窮。安可以跡較之耶。今觀 聖慈御筆。賜姜常侍百城煙水卷。及諸大宰官題詠詩。則不必更疑文殊也。薑公別號大隱。為慈甯宮侍中。其所以荷擔如來。輔弼聖化。建立三寶者。功最居多。故能獲此密印。不減髻珠之賞。公當持此。以為利生之劵。他日歸來窟中。想文殊見之必合符驗也。

   佛頂尊勝陀羅尼咒跋

   諸佛同證秘密心印。得成無上菩提。含之以為三德秘藏。吐之以為萬行莊嚴。持之以為利生事業。誦之以為潔己妙行。是故一切諸佛因之而成道。一切菩薩因之而轉邪。此則凡所謂密咒者。皆稱尊勝。而此咒者。出自毗盧灌頂。為法身所演。又尊勝中之尊勝者也。若書之幡幢。風之所到。影之所臨。觸之者。皆能離苦得樂。又況行之持之。於心含之。而為心印者耶。故首楞嚴曰。若有眾生欲習難除。但當一心。誦我佛頂光聚秘密神咒。淫火頓除。如湯消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噫。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今一持此咒。則命根頓斷。生死永離。又何況彼區區貪嗔癡慢。不化為無上菩提真種子耶。行人明寬。持此有年。今乞海印老人書寫此卷。將終身佩帶。持誦不忘。老人嘉其志行。助其堅強。乃為書之。又贅之以此。將以策前程示來學者。

   八大人覺經跋

   此八大人覺經。予昔居海上。時時書示弟子輩持誦。今來忘矣。昨達觀師。偶以元雪庵大師。擘窠大書刻本。寄予讀之。恍然如睹故物。一向藏之篋笥。未嘗拈出示人。茲小金山鏡心上人。偶持此冊來。乞書法語。餘乃躍然。為書此經一過。因歎曰。此足以占感應道交。時節因緣所會耳。佛為眾生說法。唯待機宜。故曰。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予初入粵。未見有僧徒酷嗜佛法者。偶一日。過金山上人。乃持所請諸名公。共書四十二章經一冊。請予跋語。自是緇白弟子。書四十二章經者數人。予因為菩提樹下新學沙彌。講說一周。得聞此經者。不啻百什人矣。其機蓋自上人發也。此經乃一切世間諸天及人所希聞者。予生平喜以此經施人。而獨於此地。其機不發。今又因上人而發之。其事蓋亦奇矣。何也。以佛說法。唯待機而動。迫不得已而後應。如洪鐘[-+]受。隨扣而響。是知此段因緣。非特爾也。良以一切眾生。寢此大光明藏。而沉瞑於長夜之夢。從來不覺久矣。非大覺不足以破大夢。非破大夢。不足以稱大人。不唯能覺人者為大人。而能奮力勇猛自覺者。亦大人也。是則能大覺而後為大人。唯大人而後能有大覺。以一念之覺。而破永夜之夢。豈細事哉。嗟乎。予觀大地眾生。同稟此覺。無非大人。第無大人以開覺之耳。吾佛世尊。獨稱大人。其靈山一會。英傑之士。與夫拈花之破顏。少林之面壁。以至六傳五派千七百人。皆所稱自覺覺他。而為有力大人者也。是皆與人同耳。嗟乎。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所以迷悶而不入者。非覺違拒諸能入者。要之於此八法。不能覺悟。故於生死關頭。不能掉臂。由此甘受沉淪。驅馳苦趣。伶跰辛苦。客作賤人。不能得稱為大人耳。上人能傑然觸發此機。豈非千金之子。流落窮途。一旦而發思歸之念者耶。今吾所書此八大人覺經。實雁足家音。展之即得故鄉消息。試時時展之。勿暫忘歸計。致慈尊盻盻于常寂之鄉。而倚般若之門也。

   釋迦觀音志跋

   釋氏之學。以全體大用。盡法界量為極則。所謂毗盧遮那海印三昧威神之力。平等顯現。是故一切諸佛之始終。一切菩薩利生之事業。乃至世諦語言。資生之業。無不從此三昧流出。而有廣大不思議力。福慧莊嚴。皆悉具足。乃見法界之妙。且一切聖凡。統不出此。是知吾祖。乃三昧中之一人。所輯釋迦觀音二志。乃述三昧之境界。轉為利生之方便。即述一代時教之法門。又為三昧中之三昧。豈可以世諦文字目之哉。智者觀之。豈不躍然入此三昧。嗟予小子。亦從三昧而興讚歎者也。詎可以恒情而擬議耶。

   題普念佛求生淨土圖

   世人曆劫。久沉生死苦海。輪回三途。皆因自心妄想煩惱。造種種業。故無出頭之時。佛說西方淨土一門。引攝眾生。出離苦趣。是為最妙法門。一生取辦。楚僧海慧。單勸十方真實為生死人。一心念佛。更無別緣。以眾生煩惱深重。妄想甚多。皆生死根。然非多多之佛。不能度多多之人。今聞汝東居士。刻接引彌陀佛像一尊。通身約圈一千八百。每念佛千聲。以朱填一圈。念完佛身。則計念佛一百八十萬聲。雖積劫百八煩惱。仗佛消除。而淨土可期。生死之苦可永脫矣。且願所勸念佛之人。亦如念佛之數。更望大信心檀越。施紙印散亦相若。惟此功德圓滿。則施者念者。同歸極樂無疑矣。

   題化城募緣疏

   刻藏盛舉。乃自佛法入中國二千餘年。一段大事因緣。令末法無量眾生。種成佛真因。乃至深山窮穀無佛法處。亦得共睹釋迦如來大事全藏。惟此功德。實震旦第一稀有之勝事。非大悲願力者。不能發此心。然又非大願力者。不能克全其業。今方過半。已費數萬計。故非一人一手一足之力也。刻板之地。始議五台苦冰雪。次遷徑山苦霧濕。皆非久計。末遷化城。可謂得所。其建議始馮太史。恢復得吳中丞。克荷者。末得澹居鎧公。皆莫大之願力也。但貯板之房。須高廠。架。使離地透風。不致易壞。即板成。而安置之功。殊非一人一力可措也。今觀馮吳二公疏意。甚至頭目髓腦之不惜。此何等苦心哉。予嘗謂世有一代之人。皆同心夙願。業已久在如來光明藏中。所謂緣熟即現。今行乞之僧。大似執舊劵以訪同願。固知一見而興起者。皆往昔同盟。且謂當來同會也。其所施。又何計金錢幣帛哉。心與此法量等虛空。而福亦量等虛空界矣。

   題雲棲大師小像

   至人無身。以願力為身。至人無事。以利生為事。故身非我有。事非己為。此所以身不能拘。事不能累。觀師住世八十餘年。建立度生事業者過半。知其未出世前。皆操為人之具也。即其法門。攝受無量眾生。而同出生死者。不知其幾何人。是則師雖隨緣去來。幻化死生。而法身常住。與山川相為悠久。又豈可以此色相求之哉。瞻者當如空生晏坐石室。真見如來。必致天帝散花。而興讚歎也。

   放生文跋

   聖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為首。不殺曰仁。佛設五戒。以不殺第一。是知聖人之心。以慈為本。經雲。孝名為戒。斯則戒以孝為本。以一切眾生。有知覺者。皆有佛性。若殺生。則斷絕佛性。又不止於冤債相尋而已。是故凡在長劫生死之中。往來六道。何趣不至。何身不受。即其所殺之生。皆過去多生之父母兄弟妻子六親可知也。今殺其命而食其肉。豈非骨肉自相吞食乎。佛以孝為戒。故知不殺。則孝之大者。豈止惜物命已也。悲夫。世人之迷。相習食啖而不悟。豈不痛哉。故聖人戒以不殺。以全佛性。此又不止世間之孝而已。此蓮池大師。所以普勸放生。以稟佛之心。人能遵而行之。非特得師之心。適足以盡大孝。全佛性。而為成佛之因矣。豈細事哉。刻此書以廣化多人。此不獨廣大師之心。實廣佛之慈悲。非世之尋常口語也。宜篤信之。

   題殺生現報錄

   佛言。一切眾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又雲。眾生從無量劫輪回生死。無一類而不受生身。是則現見諸有命者。非獨慧命。皆過去之親因。迷而不知也。眾生癡迷。又不唯食啖。而且以他命網利。以養己養親。是所殺者。豈唯斷佛慧命。抑殺害親因。向說報在來世。今觀此錄。則明明目前現報。人人共所見聞。斯則非斷他慧命。殺己親因。實殺己身。而自速其死也。何待未來。可不懼哉。觀此錄。即佛說此是花報。果在地獄。能持而奉行之。即奉三世佛法矣。

   刻五大師傳題辭

   予頃讀錢太史集護法錄。見宋學士作 國初高僧傳。法門之盛。何其偉歟。恭惟我 聖祖開基創業。建立三寶。崇重法門。超越百代。而一時名德。光揚佛祖之道。不減在昔。蓋千載一時。自此而降。漸漸寂寥。而嘉隆之際極矣。何幸 先皇太聖母。身式 聖主。興揚佛事。遍滿宇內。四十餘年。未嘗暫息。亦從前所未有也。若法門龍象。五大師際會一時。雖體用不同。理事各別。其所以扶樹宗教。開人天之眼目。作長夜之智燈。未嘗不與佛祖同途合轍。況巍巍堂堂。為大光明幢哉。予幸從諸師之後。獨愧薄劣。不能拈一莖草。第申讚歎。願流光不昧。照耀末世。故作三銘二傳。以俟後之執僧史者。有所采焉。

   題法雷遠震卷贈五台空印法師開化雲中(以下東海遺稿附)

   佛未出世。祖未西來。一塵未剖。大地凝然。萬象露法身之體。虛空演無字之經。見之者盲。聞之者聾。靡不悶悶靈明。昭昭業識。若昏夜而履砧岩。赤身而臨毒壑。慈眼視之。有不堪其憂者。躍然而起。影落此中。則萬死一生。甘苦同受。忉忉三藏。廣長舌為之幹焦。咄咄一拳。老婆心為之滴血。此我大師。不得已而臨蒞三途。現身異類。或師子頻伸。或象王回顧。將無作有。弄假成真。幻化人天。顛倒豪傑。此甘露門以之而開。大法雷因之而振。頓使寒穀生春。萌芽漸發。三草二木。引蔓抽條。上中下根。花果敷實者。不可得而勝數矣。即應緣施設。敲唱齊行。節拍成令。無非將機就機。以楔出楔。豈有實法與人哉。後之觀場者。認不真為真。執無說而說。然而舌亦為之幹焦。心亦為之滴血。悲夫誨者諄諄。聽者莫莫。且而恃為真宰。將伐全功。竟無尺寸之賞。方嬰長劫之羈者。此何以故。蓋亦將無作有。弄假成真。以不知幻化人天。以致豪傑顛倒耳。醍醐毒藥。生死由誰。惟此未嘗不涕下也。嗟乎。吾師之心。誰能師之。吾師之行。孰能行之。後師者。謂之慈父孝子。能行者。謂之法王忠臣。親親尊尊。此餘生平扼腕而求之者。難見其人。惟法師澄公者。宜其人也。公早禮空王。不耽人偽。長超諸有。嚴淨毗尼。翩翩濁世。挺挺青蓮。寂寂空山。崚崚冰雪。滿腔肝膽。生鐵鑄成。三藏微言。一串穿卻。與文殊為友。故棲遲于文殊之場。以師子為兒。乃戲游于師子之窟。釀慈雲于空穀。垂靉靆於清涼。今也一管灰飛。不萌花發。將見春回大地。欣看草木皆榮。法雷振於雲中。甘露灑於劫外。吐青蓮於舌根。溉醍醐於心地。直使盲者明。聾者聰。昏者惺。死者生。花者實。枯者榮。不恃不伐。不攝不驚。執金剛劍。據涅槃城。使諸魔眾。盡稽首而歸命。此何以故。良由師吾師心。行吾師行。知將無而作有。解弄假以成真。故亦能顛倒豪傑。幻化天人。望受系珠之賞。將解長劫之嬰。可謂慈父之孝子。法王之忠臣。苟如是。始可報吾師之恩。與公把臂同游於不死不生。不然則但聞其聲。不見其形。又何稱為有力大人。公其不然。請聽空中十方諸佛謦欬之音。

   題國朝高僧行腳卷贈慧庵鑒上人

   古人為生死事大。故割愛遺榮。登山涉水。參訪知識。相求於苦空寂寞之濱。決擇己躬。發明向上。每於明眼人前。揚眉瞬目。一棒一喝之下。忽然迸裂。身心脫落。如冷灰豆爆。使無量劫來。生死情根。一時頓拔。當下如斷索師子。跳擲縱橫。自在遊戲。了無纖毫羈絆。所以稱為大力量人。此吾出家兒。發足超方第一步行徑也。自鼻祖西來。首行此令。凜凜寰中。如唐之馬祖南嶽臨濟德山趙州雲門。宋之永明大慧。元之雪岩中峰。諸大老。一脈相傳。如閫外將軍。風行萬里。故每遇鉗錘。遭毒手者。靡不通身粉碎。骨肉俱融。悲夫去聖時遙。此道寥寥。知音者稀。惟我朝漠然無聞。居常以此痛心。將謂獅弦絕響矣。偶乞食王城。幻住慈氏樓閣。一日居士閻君。持國初尊宿。送僧行腳偈十八首。觀季潭泐大師上堂數語。風規自足。不減古人。餘歡喜讚歎。何幸二百餘年。生此末運。獲睹先覺廣大三昧。於一毫端頭。良夙緣也。此卷業已進之秘府。因跋數語。願將此話流布人間。適唐抑所。袁玉蟠。王衷白。三太史公過訪。談及將欲修國朝高僧傳。正博采法門行腳事。遂將此托之。時慧庵鑒公。見而懇之。惟公幼入黃門。錦玉叢中。志痛生死。一旦棄如涕唾。遠遊名山。參訪知識。廣求決擇。今隱居伏牛。意其必曾遭毒手如古人者。故見此語相親乎。不然。則如嚼木劄羹。咬鐵飣飯耳。公將歸故山。餘亦東還窟中。不惜疲勞。為書一過。公能於此一言。洞見古人。方始不負出家之志。可作出塵標格。不然。不但不重己靈。抑且累及海印也。

   題竹林大師示門人振宗法語後

   宗禪者多毀教。習教者多昧禪。是以禪教話為兩橛。古之師匠。竟不能一其指歸。即圭山和會宗教。猶以為隔羅見月。上下千百年來。學者無能一其趣向。此無他。乃乏正眼師承。為之剖破藩籬。所謂不是無禪。只是無師。以禪宗者乏多聞。宗教無正眼。此大道所以難明也。清涼竹林大師。踞華座。萬指圍繞。善說法要。號當代義龍。尋常履踐。不涉玄途。觀其示門人語句。大有宗門作略。苟無正眼。安能出詞吐氣。如是之雄健乎。可以文字師概目之耶。嗟乎。學者久墮知見網中。非金剛王劍。不能一揮裂之。大師以此示振宗學人。是必為當家種草。定不負此一段因緣。若以尋常葛藤視之。不唯當面錯過。抑且辜負法恩多矣。

   題三山真侍者行腳卷後

   此國初十八高僧。示行腳僧語也。餘竊謂禪源一脈。自中峰後。闃其無人。空穀而下。多帶廉纖。無復古人作略。如脫索獅子也。甲午冬。寓大都慈壽方丈。西雲閻公。持所錄前偈致予。予讀之三複。歎曰。人天眼目。猶在不滅。惜乎不見諸老手澤。遂記而藏之明年三月。予即以法罹難。遣雷陽。於是年十月出都。侍者福善。收予海印草。負笈隨度嶺。就行間。往來瘴海及曹溪者。十有五年矣。庚戌春王正月。予喜謝曹溪負。身得自由。善欲歸省。上元後五日。持予數年積草。于蒙江舟中。檢拾殘楮。偶得此卷讀之。慨憶當日題墨未幹。即有萬里之行。詎意今忽得此故物耶。古人雲。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豈非佛祖冥加。以神力而攝受之耶。不然。何以始終見此。如出方網三昧。彈指謦欬時也。燈下展卷。喜而不寐。乃為侍者重書一過。嗟予老朽。固不堪與諸老把臂共行。善當不減三山真侍者。行腳事也。古人閑垂一言半語。如天普蓋。似地普擎。老人信手拈來。於一毫端作大佛事。則諸大老似掩耳偷鈴。老漢未免畫蛇添足。善侍者縛作一束。擲向東洋大海。尤較三山百步。否則未免祖禰不了。殃及兒孫也。

   題達觀禪師送三禪人游方卷後

   從古出家兒。為生死大事。不能自決。故辦草鞋。登山涉水。訪求大知識決擇之。然其大善知識。如踞地師子。一毛不敢攖傍。才傍則命根頓斷。凡垂一言半句。如晴空霹靂閃電。使人耳聾眼花。自救性命不暇。況又敢弄佛法禪道乎。此中利害。知之者希。嗚呼。二百年來。行腳僧不少。犯此令者。幾何其人。今某三禪者。以行腳事自負。其志可嘉。既見達觀禪師。爪牙已露。命根不斷。又欲別求知識。餘見此卷而笑曰。三禪者持此卷行腳。如請上方劍討賊。不知他時後日。何以繳報。

   題達觀大師祭遍融大和尚文後

   昔延陵季子。掛劍于徐君墓。謂心許於生前。報知於身後。以為義高千古。世諦如此。況出世乎。古人為生死事大。割愛辭親。參訪知識而決擇之。每于一言啟迪。施者如天普蓋。受者如地普擎。投機于石火電光之間。而生死情塵。迸然雷裂。豈偶然哉。故其恩深。似一滴入海。當與之同枯矣。豈值生前身後而已耶。予觀達師祭遍老文。深有感焉。噫。且一飯千金莫報。以為奇事。一語窮劫不泯。又豈等閒。嗚呼。遍老度生六十餘年。法施將滿大地。至若知恩報恩。人間幾幾。藉令人人如達師者。則大通之因地。又不必取於墨劫之前也。然其遍老之不朽者。賴一語。一語之不朽者。墨點存焉。觀者如此。可謂不辜本有矣。

   佛奴歌跋

   吳年少比丘大川。發大心。願以一缽供十萬八千眾。其行最苦。是故諸長者居士。聞而歡喜。鹹皆讚歎。唯顧實甫歌。有蕭梁求為佛家奴之句。蓋標其能忘身三寶。以略恥天下之自重。不若蕭梁者。達觀可禪師見而異之。乃盡力奴狀。聲為歌以發之。餘長歌三疊而歎曰。藉令黃面碧眼觸此。亦當捧腹絕倒。況奴奴者乎。以宗門向上事。不涉玄途。尊貴無匹。即以尊貴自居。猶是奴兒婢子。呼為頂墮。況種種意想攀緣。流注諸行耳。雖然。少年比丘何為處此。常憶昔有富主。性不易事。唯一奴當心。其晝主極欲以使奴。奴苦無當。其夜主夢為奴。奴夢為主。亦極欲以使奴。奴亦無當。然夢覺等而苦樂異。複何怪哉。今此比丘將以白晝之奴。求為夢中之主。其所供十萬多眾。豈亦白晝之主。將為夢中之奴耶。噫。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比丘知此。可以滴水供養十方恒沙世界。諸佛眾生。受用無盡矣。何區區十萬八千為。其無以限量心。自割如來無量境界也。

   壽昌語錄題辭

   壽昌老人。生平行履。惟放身捨命。於空山寂寞之濱。墾土地。博得滿腔氣息。尋常潑撒向人天眾前。如撾毒鼓。使聞聲者聾。中毒者死。而中毒者幾何人哉。憶昔黃面老子。在靈山會上。領一隊懵懂漢。逐日著衣持缽。沿街過巷。乞得一搏冷飯。歸來飽餐後。洗缽收衣。趺座而坐。閑打葛藤。如此以為家常過活。若是者三十餘年。而人天大眾瞢然。畢竟不知所為何事。偶於一日被空生覷破。遂發歎曰。稀有世尊。世尊見其眼目動定。遂為盡力。胡亂一上。直使空生纖疑盡淨。命根剿絕而後已。故空生感悟切心。涕淚悲泣。痛哭稱歎。而不容口。至此黃面老子。氣悶少舒。始不負從前一片婆心。今觀壽昌钁頭。大似黃面衣缽。此語不減靈山葛藤。當知此話大行。如毒鼓聲。不知中其毒者。能幾何人。至其感悟流涕。如空生者。又不知能得幾何人也。諺語有雲。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後之讀此語者。若作言語話會。則有負壽昌。若不作言語話會。則有負自己。若兩不相負。當於未舉以前。把钁頭處。薦取始得。

   跋可禪人行腳卷

   昔法照齋次。見萬佛菩薩。現形於缽中。不知何以故。乃問僧雲。此五台文殊化境也。遂發足履五台。願見文殊。乃至果見文殊。授以念佛法門。照可禪人。先從雲棲得念佛三昧。今欲往求文殊印證則可。倘問南方法眾。不可被前後三三。當面瞞卻也。
   又。
   照可禪人。初住黃山。以華嚴為業。所謂於一塵中入正定也。今從他方起處。欲破塵出經。將誅茅於西湖之上。意須長者插一莖草。老人直謂之不然。以無礙法界。遇緣即宗。隨處具足。但稟明於心。又何假外耶。

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三十二

   題跋

   題壇經首示智境禪人

   從上佛祖。為生死大事。出現世間。靡不大捨身命。歷盡艱難。自萬死一生中來。觀吾本師和尚。釋迦老子。曠大劫來。為此法故。舍頭目髓腦。不啻恒沙。即此翻出頭。猶向雪山凍餓六年。以至馬麥金槍。何所不受。剛剛博得四十九年粥飯氣息而已。猶未見有奇特處。且又末後惹得一場笑具。至今流布寰區。乃教碧眼特特西來。把作實事。賺他神光誤墮一臂。及至老盧俗漢子。被他一語調弄。刺向黑漆桶中。悶絕至死者。又不止萬萬也。自黃梅夜半。放下腰間石頭。拾得一些子破落索。當作奇貨。豈料被他累至於死者。又萬萬矣。且幸自獵叢跳出。滿目羞慚。每每向人申說平生負墮處。即乙太虛為口。猶吐露一點不出。直令話柄流落江湖。傳者又為實事。悲哉。餘亦為此法故。上幹 宸怒。實出九死。幸爾絕處再蘇。蒙恩貶雷陽。以萬曆乙未冬日。出 帝都。冒雪南行。至白下。攜弟子智境如廣作形影。及至雷陽。瘴癘大作。飲者萬萬無完人。餘與從者。俱冒毒癘病。而廣竟不起。境則再死而復生。苟非仗諸佛神力加持。及自願持之。蓋萬萬無遺類矣。境病稍瘥。余即遣歸盧山。省乃師。且以借萬頃湖光。千尺瀑布。以洗未盡習氣也。臨行無以為屬。案頭驀拈此卷。遂以付之。將見古人大死後。如此消息。但非真死者莫可得。境當持之於孤峰頂上。萬丈岩前。試在措手處。定當看。苟能真個大捨身命如古人。則不但不負老人今日之事。抑且不負自己萬劫千生。種來最勝金剛種子也。爾其勉旃。無忘所囑。時萬曆丙申長至月十九夜燈前。記于五羊東郭之壘壁間。

   觀楞伽記略科題辭

   科以分經。從古制也。昔道安法師以三分科經。時人譏其離析經義。及親光論至。果以三分斷其全經。時乃歎其雅合。蓋經經各有綱宗。科乃提綱挈要。使觀者得其要領。庶離言得意而悟入之。令舍筌蹄。殆非支分節解。逞臆斷也。後之義學。昧於離言之旨。各恃己見駢枝其說。以取謗法之愆。使學者莫之適從。正所謂以多歧亡羊耳。楞伽以離言說第一義為宗。文博義幽。舊解但科其文。而未盡挈其義。於通途一貫之旨未暢。使觀者狥文而失義。以致修心三觀。不得其門而入。雖古今講演流通盡大地。而依之造修者。鮮知其要。有負如來開示正修行路也。今予妄為通議。直欲發心條貫。使學者一覽便見指歸。其略科但先撮要義。以示文外之旨。使知問答來源。融會一貫。了然心目。冀可忘言得義。不以文句為障礙耳。然即此已為剩法。後之學者。切不得以此為欠。而更增益其說。自取謗法之罪不淺矣。萬曆戊戌孟夏佛成道日。沙門德清題於五羊之青門壁壘間。

   題金剛經注解後

   佛性之在纏。如珠之在懷。水之在地。然雖固有。不指不知。不鑿不得也。是則善友知識。乃指珠之人。無量法門。特穿鑿之方耳。豈實法哉。如來出世為一大事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知見者。乃眾生之佛性。即般若之真智也。且此真智。吾人本自具足。曾無增減。正猶衣底之珠。本無明昧。地中之水。源有淺深。此其法無頓漸。悟有易難。由根有利鈍。障有厚薄耳。上根利智。障薄德厚者。一觸便了。此悟之易。故稱為頓。如六祖大師。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頓悟本有。便悟無生。是多劫般若緣熟。當機一觸。即了然自信。如披襟見珠。原自本有。不假外求。此豈易見哉。嗟乎人者。無明之地堅固。法性之水益深。疏鑿之功未著。求其乘順流而歸智海。蓋亦難矣。是以聖人不得已而施設。因五性而立三乘。循利鈍而開頓漸。此八部般若之談。猶為創入大乘初步。而此經者。特八部之一。所稱金剛。取其能斷耳。蓋直指當人佛性。堅固不壞。頓斷無明。離一切相。如如不動。正若衣珠從來不昧。第指示須人。悟之在己。是則經乃指知之方。注特穿鑿之法耳。若夫吸滴水而獲清涼。除熱惱而解渴愛。爽然意消神釋處。是飲者自知。殆非可以向人吐露也。蘇君叔達。夙具般若種性。生平酷嗜此經。與焦太史諸大知識遊。自信彌篤。得此注本。如獲至寶。即壽諸梓。以廣法施。餘見歡喜合掌而贊曰。婆竭龍王。能以滴水霪滿閻浮。潤焦枯而成百物。斯特業力變化乃爾。況般若神智所熏發乎。因是而知蘇君法施之功大矣。

   書金剛經頌後

   右金剛頌十七首。蓋余己酉季秋。在曹溪寶林。為諸來弟子。講金剛般若而作也。嘗念六祖大師。聞此經一語。即見自心。如觀掌果。直到不疑之地。故從黃梅已來。單以此經為心印。予向隨波流。未達彼岸。以不知話頭落處。概以文字目之。故反為作障礙耳。頃於空生歎稀有處。猛然覷透。始信古人不欺之地。皆從現前日用疑根發耳。靈山會上。諸大弟子親近如來。晝夜無間者。三十年。竟如盲若聾。故於世尊日用。揚眉瞬目。行住坐臥中。未觀一毛。至於種種開示。皆墮疑網。若非空生今日看破。則終當面錯過矣。何況末法中志求道者。親近師友。豈易信哉。六祖一入黃梅之室。徹信不疑。臨濟初入黃檗之室。三度吃棒。正似靈山三十年前弟子也。及從大愚處命根斷後。再見黃檗。便能道。只為老婆心切一語。此正若空生冷地。看破世尊。便歎稀有時也。嗟乎。自古師資授受之際。誠不易易。所謂見過於師。方堪傳授。似水投水。如空合空。睹空生對世尊時。莫道不疑。只是就世尊舉揚處。如良馬見鞭影而行。比未開眼時天淵矣。此頌在空生分上。大似畫蛇添足。且喜見空生肝膽。如空生見世尊處不異。如為幻人歌者擊節耳。善侍者執侍老人二十餘年。其為日用舉揚此事。不減靈山。而從患難艱虞。又與空生遠矣。若此心不似空生見處。何能消受種種苦惱耶。時以魔業。系芙蓉江上一葉舟中。寒夜書此付之。大似寒空雁影耳。

   物不遷論跋

   予少讀肇論。於不遷之旨。茫無歸宿。每以旋嵐等四句致疑。後有省處。則信知肇公深悟實相者。及閱華嚴大疏。至問明品。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清涼大師。引肇公不遷偈證之。蓋推其所見。妙契佛義也。予嘗與友人言之。其友殊不許可。反以肇公為一見外道。廣引教義以駁之。即法門老宿。如雲棲達大師諸老。皆力爭之。竟未回其說。予閱正法眼藏。佛鑒和尚示眾。舉僧問趙州。如何是不遷義。州以兩手作流水勢。其僧有省。又僧問法眼。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何不取於相。見於不動去。法眼雲。日出東方夜落西。其僧亦有省。若也於此見得。方知道旋嵐偃嶽。本來常靜。江河競注。原自不流。其或未然。不免更為饒舌。天左旋。地右轉。古往今來經幾遍。金烏飛。玉兔走。才方出海門。又落青山後。江河波渺渺。淮濟浪悠悠。直入滄溟晝夜流。遂高聲雲。諸禪德。還見如如不動麼。然趙州法眼。皆禪門老宿將。傳佛心印之大老。佛鑒推之。示眾發揚不遷之旨。如白日麗天。殊非守教義文字之師。可望崖者。是可以肇公為外道見乎。書此以示學者。則於物不遷義。當自信於言外矣。

   重刻佛頂首楞嚴經跋

   首楞嚴經者。乃無上頂法。文該三藏。教攝五時。徹迷悟之根源。究聖凡之要路。真修妙門。無尚於此。故參禪之士。不入此法。則正眼不明。探教之徒。不通此經。則重關莫辟。自入中土。解者固多。而通途大旨。總未究竟。近有邪解之徒。甚至曲引玄言。以附外論。壞正見。世莫能辨。為害非細。荷擔慧命者。為之寒心。頃楚萍圓上人。久居豫章。攝受有緣。深悲邪見之幟難拔。乃集緇白法侶。捐刻本文梵冊。將以豎正法幢。冀諸有志法門賢哲之士。深究佛意。不墮闡提。則法海津梁。此為帆楫。其護法之功。豈小補哉。敬題此以為先唱。

   刻起信直解題辭

   此論乃禪宗關鑰。為大教之宏綱也。親教者。非此無以知宗要。參禪者。非此無以開正眼。實性相二宗之指南也。文簡義深。法界一心。理事因果。修證頓漸。包括無遺。故法門學者。舍此而求悟入。是卻步而求前也。賢首舊疏。精詳委悉。而長水記。亦浩瀚無涯。淺識者茫無歸宿。予先取本疏。略去繁科。纂成疏略。業已刻行。時為初機指點。猶以為艱。故複用疏義隨文直解。貴在一貫。不假旁引枝蔓。而一心真妄迷悟之義。了然畢見。如胝白黑。其實祖述前意。不敢妄越。但取隨文易會。不煩鉤索。而直達本源。以為新學之一助雲。

   刻百法論八識規矩跋

   百法八識。乃相宗指南。為入大乘之門也。以佛說惟心唯識道理。遍該一大藏經。而彌勒約為六百六十。而天親約為百法。識論百卷。三藏法師。約為頌四十八句。可謂至簡至要。乃法界之綱維也。以一切眾生。迷一心而為識。無明障蔽現前日用。而不知自心之善惡樞機。若親教者。展卷則見文字遮障。而不知所說皆自心本有之佛性。參禪者。抱持妄想。盲修瞎煉。而竟不達生滅根源。是皆不知此論之過也。然論約剛五百言。而頌止四十八句。統收一大時教。世出世法。無不該盡。若教若禪。無不揭示正修行路。學者有志。不費期月之功。而通徹無遺。嗟無志者。不能潛心於此。而甘為愚蒙。可不悲哉。此論古今解者。多引識論本文。初心難入。且不便於俗諦。故予取其義而變其文。以便初機。使其易入。文似闕而義實具。是亦隨順說法。非敢妄損古德成言。以取謗法之愆也。

   書四十二章經題辭

   此經乃吾佛世尊。初成正覺。所轉根本*輪也。其旨以一心為宗。故曰。識心達本號為沙門。以斷欲出塵為用。故曰。離欲寂靜。最為第一。又曰。愛欲斷者。如四支斷。以酪為教相。以醍醐出於乳酪。而無上佛果。皆本于真妄一心也。良由心為法界之本。欲為眾苦之源。今將離苦得樂。故以斷欲為先。世出世間修行之要。無外乎此。故為根本*輪也。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且順親為孝。敬長為弟。吾佛亦曰。孝名為戒。孝順三寶父母師僧。孝順至道之法。豈非以隨順覺性。而為複性之本耶。嗟乎。一切眾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顛暝於此。其來久矣。然性與欲。若微塵泥團耳。苟非雄猛丈夫。以金剛心而割斷之。可以出大苦。得至樂乎。孔子曰。人有欲。焉得剛。不剛。則於此法門。猶望洋也。是以吾佛出世。最初說此離欲法門。是猶痛處劄錐耳。故經中。以此再三叮嚀致意焉。凡學佛道。有志於究明此心者。舍此而言行。是猶卻步而求前也。

   題十六妙觀後

   十六妙觀。始因韋提希夫人。為逆子阿闍世王所苦。求佛哀救。故佛親詣幽宮。放眉間一光。遍照十方佛土。令夫人自擇。隨願往生。夫人獨愛西方極樂世界。是以世尊。特為說此十六妙觀。以為往生之資。但得一觀成就。必得如願。是故淨土一門。最為超脫生死之徑路。古今造修而取證驗者。不可勝數。或者概以為中下根設。非也。佛以一光。頓照十方佛土。了然目前。豈中下根人之境界。且一生頓脫無量劫之生死豈中下根人所能哉。嗟乎。末法人多妄誕。但縱口耳以資談柄。雖上上根人何益耶。語曰。藥不必扁鵲之方。愈病者良。況法王親垂證驗之法門。韋提已效之妙行。修行舍此而別求玄妙。非愚即狂。實是自作障礙耳。悲夫。吾徒沙門釋子。身既離塵。而心源混濁。日夜馳想於五欲場中。曾無一念迴光返照於自心。且又妄談般若。輕欺法門。甘心泥犁而不省者。豈不悲耶。門人某請益。老人特書此頌。以為淨業之資。將期實行實證。庶不負此生出家之行腳事耳。若舍此法門。別求向上。則佛豈誤人。而永明大師。又豈欺人耶。

   題諸祖道影后

   諸祖乃傳佛心印之宗師也。意昔世尊說法靈山。常隨弟子千二百五十人。及佛末後拈花。迦葉破顏微笑。遂傳心印。為教外別傳之旨。是為禪宗二十八代至達摩大師遠來東土。六傳而至曹溪。下有南嶽青原。以分五宗。由梁唐至宋元。得一千八百餘人。皆世挺生豪傑之士。塵垢軒冕。薄將相而不為。故歸心法門。一言之下。了悟自心。使曆劫生死情根。當下頓斷遂稱曰祖。豈不毅然大丈夫哉。嗟此末世。去佛時遙既不預靈山嘉會。而此土諸祖出世。又不能親近入室。故沉迷至今而不返者。亦可悲矣。久聞大內。藏有歷代諸祖道影。新安高士丁雲鵬者。丹青之妙。不減僧繇道子。偶得內稿本。八十八尊。達觀禪師命畫四堂。其一置西蜀峨眉。其一置金陵祖堂。其一置匡山五乳。一置南嶽。曾儀部金簡居士。請歸湖東。觀察備兵吳公生白。一日過訪隨喜。見而歎曰。此真光明幢也。會荊門畫士史采。善肖像。遂命臨一冊。竊睹公豐彩高遠。有翩翩出塵之度。故望影而歸命。蓋亦曾親近入室中來。昔裴休見壁間高僧真儀。問黃檗曰。真儀可觀。高僧何在。檗呼曰。裴休。休應諾。不覺諤然。遂大悟。予想公夙種般若深根。悟心不在裴丞相後。故為集諸祖略傳。各為贊以致公。將為家傳心印也。

   題所書佛心才禪師坐禪儀後

   余每向學人說修行法。唯教以放下妄念。撇脫情根。不隨生滅心轉。如此二六時中。一切遇境逢緣。逆順關頭。愛惡貪嗔習氣發時。當下一念迴光返照。決不為他遮障遷流。一口咬定。如咬鐵釘相似。如此是謂具金剛心。名為狠心漢。即此可名參禪人手段。如力士打拳。渾身上下。左右都照管到。一些滲漏不放空。如此。乃可謂善用其心。是謂勇猛伶俐衲僧。此老人尋常。以此一段說話示人。恰似十字街頭。賣平頂冠一般。數十年來。空受了許多起早睡晚。不曾博得一文錢。買冷飯吃。今日看來。不如才老佛心禪師。說坐禪儀。大似狀元郎教童蒙。上大人。丘乙己相似。如此工夫。東道不少。果能學得。不怕不到狀元地位。回看老憨。依舊還是一老骨董也。具出世志。正好放下心腸。依此老榜樣。死做一番。豈不以今日此一片紙。作破魔軍。出生死。一道符驗耶。快參快參。

   題寶貴禪人請書七佛偈後

   此七佛偈。乃佛佛傳受心法也。一大藏經。千七百則公案。乃至一切眾生。日用現前境界。以及蠢蠕蜎飛。凡有識者。皆向此中流出。自有佛法以來。聞見不少。而知之者希。但益多聞。增長知見。未有一人。能向此中著腳者。洪覺范禪師。被放海外無佛法地。寓於廢寺。破壁間見一毗舍浮佛偈。範持之久。自雲平生學道。獨於今日得大歡喜。方到休歇安樂之地。由是觀之。佛法信乎無多子。學者政不在廣見博識。增益多聞障耳。昔山谷老人。善擘窠大書。凡有以佳紙精素求書者。必書此偈以遺之。足知古人于此中得真意者。別自有解脫門。非言語可到也。余于辛醜夏日。病起。趺坐藤床。寶貴以此紙求書七佛偈。余是夜夢侍一偉人作書。予初握管自會。有矜持狀。其人笑謂之曰。書法政不爾。字始於蟲文鳥跡。原非有意求好也。餘在夢中。觀其用筆之妙。運動之勢。非凡情可想像者。覺來猶恍憶。遂乘興書此。乃學夢中人也。
   又。
   餘始學佛法。謂諸法如夢幻觀。乃入道第一妙訣。枯坐山林。三十年來。未曾離此一念。今觀此卷。恍如夢事。以此印心。則諸法皆然。即此而推。水月鏡像。空華陽焰。種種境界。頭頭皆解脫門也。嗟嗟塵俗中人。欲以有思惟心。不清淨見。求入諸法妙門難矣。自無受用地。安能令人歡喜乎。後之觀此卷者。能作如是觀。不獨入書法亦可入佛法矣。寶貴裝演卷成見有餘地。複作書尾。
   又。
   餘每謂此七偈。乃佛祖相傳心印也。極喜書施諸方。不下數百幅矣。往往自為題跋以示。為禪門關要。但未知翻譯來源。今於護法錄中。見宋公此跋。足為禪門千古公據。故並書之。以曉近日參禪者懷增上慢。不親教旨之輩。為秦鏡雲。

   丁右武大參浮海四詩跋

   聞之古人有言曰。兕虎不能撓其神。獵士之勇也。蛟龍不能動其色。漁父之勇也。死生無變於己。達人之勇也。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海內識者。皆以右武剛腸直烈。雄才大略稱知己。余觀右武。當百折之餘。投之海涯。曠然不恧於色。及赴廣海戍。度崖門。風濤大作。桅折蓬飛。顛覆萬變。傍人束手。公方倚舷歌詩。諸豎子群起而噪曰。舟覆矣。公曰。且住且住。待我詩成。頃四詩剛成。而舟膠于沙。遂得無覆。公乃大笑曰。豎子幾誤乃公詩。噫。此豈剛腸直烈雄才大略所可及哉。是有大於此者。率然臨之。而本體自現。在公寢處。蓋亦不自知其安也。故曰。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此之謂歟。予因為公刻此詩於海珠。而書其後如此。

   為右武書七佛偈題後

   七佛偈。乃從上佛祖授受心印也。古人悟此者。如大火聚。一切死生禍患。情塵燎然。不可攖觸。是稱雄猛丈夫。秉般若鋒。執金剛焰者也。右武居士。賦性如此。豈非多生習此法門乎。餘同難行間。相與旦夕遊戲。以法為娛。偶索書。遂以此狀其本色。

   得包公硯書心經跋

   往聞包公守端州。一硯不留之說。視為漫談。及予來粵。詢之父老雲。昔包公治端。革貴硯之獘。偶得一美者。攜之歸。過羚羊峽口。風波大作。公雲。吾生平無愧心之事。無虐民之政。何以有此。因視其硯雲。豈山靈吝此物耶。遂投之水中。風波乃止。自後時時。光怪發于水上。為漁人網得之。自爾光怪不復見。羅生持此硯至。餘撫摩良久。喜而歎曰。神物隱顯。固自有時。得欣賞者。亦非偶爾。語曰。至誠可以貫金石。視此頑石。包公心光。能煥發於此。況般若所熏乎。其曆千劫而不朽者宜矣。因試墨。遂書心經一卷。以付羅生。

   題東坡觀音贊

   曹溪雲。佛性無常。紫柏跋東坡觀音贊。亦雲。苦樂無常。然苦樂乃佛性之變也。聖凡又苦樂之聚也。以佛性有受。則苦樂以之。不受。則聖凡泯矣。斯則佛性隨苦樂現。故眾生之苦樂。以不受者受之。則知苦樂者。苦樂所不到也。眾生有苦。以不受者而呼。則同不受者而應。如空穀答響。人若以不受者而遇苦。則如湯消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何假他力哉。是則受以不受為母。生以不生為君。重生知所重。則超苦樂而生為贅矣。

   題鬼子母卷

   我觀鬼母。愚癡無比。只知貪他。不顧自己。己之所愛。不舍一絲。如何於他。絕無慈悲。一切母子。本同一體。若能等觀。癡心早止。若非如來。拔其癡根。直至窮劫。尚墮沉淪。縱有神力。總出嗔癡。用不得處。方乃自知。愛力極處。癡心頓歇。鑊湯爐炭。當下消滅。

   書元旦大雪歌跋

   予昔同黃龍潭徹空師。居五台葉鬥峰前之龍門時。冬大雪。風卷埋屋。積丈餘。擁衲對坐。只覺夜長。及起開門。則雪堵矣。急撥火取燈。相視而嘻。將謂活埋。適北台主人。探而知之。乃領行者數十。操作具。裹乾糧而來救。除隧道而入。入門相見。其樂融融。如在黃泉之下也。自予放嶺外。二十年中。每一思之。頓破炎蒸毒熱者。仗此一念冰心也。頃予逸老匡山。初得憨宗玨公。指五乳以棲之。公乃徹師之的骨孫。公視予如若翁。予每一見公。即如對徹師于雪窖時也。天啟改元。歲旦大雪三尺。萬山連凍。不減窖中。予自別五台三十餘年。未見此境。故感而為之歌。即以書似玨公。蓋不忘徹師相與死生之際也。今玨世黃龍之家聲。能體現前事事。皆從乃翁忍凍餓中來。則何熱惱之不清涼。何道業之不成辦哉。諺語有之。創業非難。守業難。苟知祖翁田地。時時耘耨。不致荒蕪。則知我本師釋迦和尚。百千萬劫。捨身命財。在雪山六年凍餓。博得四事供養。以貽兒孫。吾徒日用所食粒米莖菜。皆我本師之通身毛孔滴血也。審此。又能甘心虛度此生乎。然因寫雪詩而及此者。大似因漁父而得見。大海波濤也。公其志之。天啟元年立春日。

   題從軍詩後

   雷陽正當南極。東坡題曰。萬山第一。所謂水窮山盡處也。形家稱為盡龍。故古之忠臣義士。被謫者多在於此。氣使然也。寇公居之未久。至今父老侈談。昔東坡謫儋耳。子由亦遷至。而西湖遺事。寇公有祠。蘇公有亭。山川之勝。景物依然。然僧來戍者。昔宋之大慧徙梅陽。覺範戍珠崖。噫。二老去餘五百年矣。今余蒙 恩遣至此。蓋亦上下千載奇事。惟我聖朝僧戍者。獨我始祖南洲洽禪師。為護 建文駕獲罪。 成祖赦之。以其弟子德錄戍於此。尋即放還。及某二百餘年矣。頃亦為 國祝厘。獲罪而至此。豈無謂哉。餘至。主于城西古寺。坡公亭中。士子爭談坡公。如昨日。及訪覺範故事。則杳然矣。天南風物。迥異中洲。四時之氣。亦不與天地准。如幹之純陽。變而為離。離火方也。萬物皆相見。鬱為炎熱。鬯為文明。人但見景物之鬱。不見通暢之妙。故于文章詞賦。不能盡其造化之微。余初至時。遭歲厲。遂於此中注楞伽經。自謂深窺佛祖之奧。蓋實有資於是也。向不求工於詩。自從軍來此。詩傳之海內。智者皆以禪目之。是足以征心境混融。有不自知其然者。由是亦知古人之詩。妙在於情真境實耳。紫垣君侯出冊。命書之。聊書之以供覆[-+]。併發一笑。

   題十二首臥病詩後

   沙門從戎。昔亦有之。如大慧禪師戍梅陽。冠巾說法。寂音尊者。戍崖州。箋注楞嚴。二大老以如幻三昧。處患難如遊戲。予少年驅鳥烏時。即知其事。想見其人。不意予年五十時。亦遭此難。蒙 恩賜謫雷陽。其地蓋在二老之間。自慚非其人也。然恒思其風致。初至戍所。即注楞伽。蓋有感焉。所寓之時與境。未審較昔何如。而以僧體慧命為懷。一念保持。兢兢弗忘。自謂禪道佛法。不敢望二老門牆。至若堅持法門。孤忠耿耿。實有齧雪吞氈之志。而山林故吾之思。形於聲詩者。真系雁足帛書也。千秋之下。讀此詩而想見予者。能若予之想二老乎。嗟予老矣。書貽侍者廣益。持此足見家範也。

   六詠詩跋

   佛法宗旨之要。不出一心。由迷此心。而有無常苦。以苦本無常。則性自空。空則我本無我。無我則誰當生死者。此一大藏經。佛祖所傳心印。蓋不出此六法。總之不離一心。若迷此心。則有生死無常之苦。若悟此心。則了無我。無我則達性空。性空則生死亦空。殆非離此心外。別有妙法。而為真空也。從前有志向禪者多。概從心外覓玄妙。于世外求真宗。所以日用錯過無邊妙行。將謂別有佛法。殊不知吾人日用尋常。應緣行事。種種皆真實佛法也。但以有我無我之差。故苦樂不同。而聖凡亦異。端在迷悟之間耳。以我為眾苦之本也。明府索書禪語。故錄舊作六詠詩。複記其事。且為他日證此法門之左券雲。

   書懷李公詩後

   右詩十首。作於乙巳長至月望。明年丙午孟冬。時在曹溪。喜重修祖庭。翻然一新。禪堂乃六祖大師說法南嶽青原諸大祖師。安居之所。世代變遷。化為鼠壤狐窟。今餘力求以復舊制。規模軒豁。不減昔時。而經營佽助。則林參軍知足居士。一力以肩之也。因思昔日東海莊嚴妙麗。將興法道之際。而餘遂嬰難。放流嶺外。豈意又複幻此道場。以開幻眾。作如幻佛事。度如幻眾生耶。況蒙恩詔。湯網大開。當初執縛之始。即今解脫之終。一期周圓。平等無二。所謂東方入定西方起。比丘身中入正定。居士身中從定起。是名方網三昧者。非耶。余今難忘李侍禦公。最初一念歡喜心。適遂書懷李公詩。以付居士。以是見區區。不為險難傾奪。不為境界遷移。不以殊形異趣。不以去就介懷。不被惡魔之所搖動者如此。非夫踞忍辱地。坐寂滅場者。何易致此哉。個裏機緣。又為老人傳家之秘。殊非文字所能述。居士其能得此乎。

   書山居十首跋(此詩書於入滅十日之前乃絕筆也)

   此詩蓋作于匡山五乳。在壬子春日也。侍者深光。即以此卷請書。老人慵于筆硯。故束之高閣。及複之曹溪。濱行。付侍者廣攝持來。藏之久矣。癸亥秋九月。光以書來省。因督攝未完。時老人以足疾舉痛。且苦於應答。攝乘間頻請。老人因念老矣。恐作未來之欠。故勉強力疾書之以歸。可謂為憐三歲子。不惜兩莖眉。豈非婆心哉。若以詩字觀之。則辜恩多矣。時癸亥冬十月朔日。

   紫柏老人觀病偈跋

   紫柏老人。居常以無性義示人。如弄丸之手。觀者莫不心駭目眩。此指自雪岩中峰。諸大老後。知者鮮矣。惜乎。道與時違。未遂振起之願。此老人生平之所苦心者。嗟乎。哲人往矣。後生晚輩。安能複睹宗門之標格乎。峨嵋海默禪人。持觀病偈。予見之。不覺潸然泣數行下。手澤依然。寶之當作光明種子也。

   書範蠡論後

   此論蓋予於己酉秋日。舟泊珠江之滸。李參軍以範蠡歸湖圖請贊。餘因是有感而作也。嘗謂古之文人。評論古人物。若三蘇之作燦然。概不及此何哉。是知求知己于千載之下。古人所難。而期有旦暮之遇者。非偶然也。蠡之心固難見。以予言而發之。則蠡亦將瞑目矣。奚有古今去來哉。余謂丈夫處世。抱超世之見者。必不易見知於世。故龍與麟。舉世三尺之童。皆知其為神且瑞。此約不見而爭誇之也。即旦見龍。人將以為蛇。麟一出。必見災于虞人。又何怪哉。余居曹溪之十年。蓋嘗一龍一蛇矣。唯不免一災。時有匡人之圍者兩旬。當己酉寒露降霜之候。清夜興發。侍者某。偶於篋中檢出此素卷。餘乘興捉筆。其論適在案頭。遂書之。並識其意如此。

   題書法華經歌後

   餘少時即知誦此歌。可謂深入法華三昧者。每一展卷。不覺精神踴躍。頓生歡喜無量。往往書之。以貽向道者。頃來曹溪。為六祖整頓道場。業將十年。忘形從事。百廢具舉。山門改觀。不意魔僧內障。自壞法門。顛倒狂惑。構訟公府。以致予霸棲郡城。悠悠二載。時在郡。歸依護法者。獨黃居士。二年一日。朝夕無間。祁寒溽暑。奔走不爽毫髮。予因感昔覺范禪師。遣海外。親知朋友。鳥驚魚散。獨胡強仲一人。為之周旋。送至韶陽。師為序以別之。即今讀其文。想見其為人。今予以流離患難之身。孑然處污辱是非之場。有居士為之木舌。公庭之事。了然如揭日月。此緣豈淺淺哉。今事竣將行。予乃為書聽誦法華經歌一首以貽之。令其誦習。以結法喜之緣。且以此紙傳之子孫。使後世亦知乃公。能與憨山老人。眉毛廝結。即以此善根福及子孫。世世享之。可謂不虛此會良緣矣。故並記之。
   又。
   予放嶺外。親友疏絕。如隔天上。萬曆己酉夏日。大都慈善寺長老。義天孝公特來相慰于曹溪松下。一見悲喜交集。如異世人也。憶予昔乞食長安時。過公宣明室。洗滌客塵。今在炎荒火宅。每一思之。頓入清涼地。當茲塵土。欲求滴水盥身心。豈易得耶。秋初。予有事於端州。因拉公同行。登寶月臺。納涼旬月。複之五羊。食鮮龍眼。飽餐而歸。信可樂也。舟行北風。沂流艱澀。公出此卷乞書。遂寫此歌。公還曰。令諸弟子。一一如盤陀石上之僧。誦白蓮經。以為常課。不唯不負修雅。則老人八千裏外。猶然如在月明松下。側耳聽誦時也。

   題雪浪恩公所書千字文後

   予與雪浪恩兄。生若同胞。少共筆硯。予懶且善病。竊慕枯禪。兄苦志向學。無論刻意教乘。即遊心藝苑。博問強記。食息不倦。染翰臨池。晝夜無間者。二十餘年。及登座說法。迥邁前修。而辭翰擅場。亦稱二妙。我明二百餘年。緇衣之駿。指不再屈。此予生平心服而敬事者。自愧福輕業重。至老暌攜。惜兄耳順之年。竟成千古。嗟余苟延七十。無補法門。偷生何益。予隱居南嶽。非石禪人攜此卷來。予一見之不覺興悲。三複長歎。嗚呼。其人往矣。手澤如生。睹此端若寂光覿面也。

   題筆乘顧寶幢居士事後

   記雲。金陵顧寶幢居士。名源。字清浦。少豪雋不群。詩書畫皆不泥古法。信筆點染。天趣迥絕。然實自古法中來。一日與餘論書曰。書須古法四分。己意六分乃妙。不然。縱筆筆能似古人。終成奴書。不足貴也。中年究心禪理。大有悟入。然未嘗以得理而薄修因。晚節與名僧舉西方會社。戒律精嚴。無與為儷。臨終端坐而瞑。舉室聞蓮香。三日始歇。居士嘗手書數絕句。余今筆於此。十個蒲團九個穿。誰家枯井雪難填。如今法法成三昧。聲色無妨到耳邊。松火炊羹香滿衣。雪寒豪士古長饑。明珠不換黃齏甕。涕唾光爭日月輝。鼎食何人曉夜忙。全機隨處好參詳。漁竿不負秋如錦。兩岸黃花撲桌香。短褐長鑱老石門。蔬盤容易度朝昏。百年智巧消磨盡。慚愧人傳粉墨痕。碗上雙刀照雪花。少年曾醉魯朱家。揣摩未展男兒志。頭白都門學種瓜。雪屋寒菹有歲華。黃金過鬥未須誇。若言竹帛功難朽。也是空添眼上花。藤葉青莎稱體長。菊花新酒滿瓢香。時人若訪龐居士。萬樹雲蘿護草堂。被發曾為授記人。草衣隨處屬閑身。十年朋舊塵勞破。香火同酬野寺春。雲裏青山古檜叢。枝柯如屋蔽霜風。男兒有志投蹤跡。瓦缽依稀在手中。此焦氏筆乘所載也。余齠年聞寶幢居士。初為諸生時。氣甚豪宕。才情敏捷。中年一旦盡棄所習。遂長齋繡佛前。構一小樓。獨坐其上。唯小童奉香花淨水。家人女子。絕不見面。親知杜絕往來。居然一深山頭陀也。每夜五更。擊大木魚。高聲念佛。居士家近市。多屠者。有一惡少年。每聞魚聲。即起宰殺。一日遲。責其妻。妻曰。道人打木魚念佛。爾聞殺牲。自不悟。乃責我耶。少年即折刀杖。改心為善。一時屠兒回心者眾。士曰。我抱木魚終夜打。驚回多少夢中人。予年十九。依長幹西林祖翁出家。雲谷先師。當代法眼也。住棲霞。與居士往來特密。即乘中所雲名僧者。師為予談此事。因問居士何如人。師雲。今時龐公也。一日偶與同儕。閑行松園。望見一道者。入山門。貌清古而雅甚。閑閑如孤鶴翔空。超然塵表。及近而觀之。其目不瞬。若無意於人間世也。餘驚喜曰。此何人斯。若是之都也。識者曰。此寶幢居士也。餘欲作禮而懼焉。乃隨而視其所之。則見其入寺殿廊之掖門。禮如來舍利塔也。餘竊觀之。五體翹勤。懇倒不可名言。及觀塔殿。巍峨入雲。五色相鮮。返照回光。赭如寶錯。忽悟此境。殆非人世也。而猶未知所以然。既而余問雲谷先師。師雲。此居士觀此作西方淨土境。將以資觀行耳。自後因先師而得入室焉。及臨終時。與先師同數名僧。相對念佛數晝夜。懸西方境於室中。餘隨眾中。正作佛事。時居士內人報雲。滿宅聞蓮花香。眾皆驚喜。居士恬然無異也。此筆乘所載。皆餘目擊其事也。居士有子皆諸生。素不信佛。至是。乃涕泣床前。叩首而請曰。父即超生死。居淨土。豈不念及兒孫輩。作度脫乎。何無一言相囑。居士笑曰。汝輩將謂我生耶。死耶。而獨不觀於日乎。日出於東。而沒於西。是果沒乎。果不沒乎。吾之生死。亦猶是也。拈筆書此。擲筆。端然而暝。此餘所睹記乘不及此。一日偶展乘簡。見此因緣。遂感而更筆之。且以告知言者。

   題南皋居士書萬法歸一卷

   從上佛祖。原無寔法與人。就向眾生妄想夢中。一椎打破。使其[@]地一聲。忽然夢覺。兩眼睜開。回視夢中境界。了不可得。若於不可得處措心。亦是夢事。由是觀之。豈有一法可當情耶。所以道。不見一法即如來。此則名為觀自在。故雲。離相離名。不墮諸數。若喚作一。則墮之又墮矣。南皋居士。潛符此道。受用自在。蓋已有年。切念知音者希。特拈古人此則公案。往往舉以示人。欲人自知落處。觀者若向居士未舉以前。快便薦取。猶在半途。若更向萬法一法上團圞。大似癡人面前說夢。慧庵主久參居士。時入方丈。聞說不二法門。蓋已習熟。且道此則公案。與維摩默然處。是同是別。參。

   題圓覺頌

   鄒太史公。世講陽明之學。其子子胤。得家傳衣缽。癸醜春。謁予於五羊之青門。問西來大意。予令盡屏胸中宿習知見。默坐七日。乃為發藥。子胤一聞。頓契忘言之旨。自信向墮光影門頭。躍然而歸。及餘之南嶽。得乃兄子尹書來。企稱子胤悟脫。近不幸往矣。予愴然心悲者久之。及予逸老匡山。越九年辛酉冬。乃郎育侯。寄所著圓覺頌一編。予閱之。是知子胤雖長逝。端然未出大光明藏。可謂深種般若正因矣。倘天假之年。其所造進。未可量也。惜哉。

   題幻予本公塔銘後

   幻予本公。先參本師雲谷和尚。與予同條生也。辛巳歲。相晤於五台。見其道貌清臞。弱不勝衣。其心如大地。有荷負眾生之力。故能忘身為人。未嘗一念存我相也。以善醫視病僧。至割內為劑可知已。予坐冰雪中。一日凍餓而死。師急救而生之。予則以醫王頌公。別來三十餘年。公入滅廿三年矣。向以刻藏因緣故。留靈骨於雙徑之寂照。丙辰冬。予以達大師入塔因緣至。公之上足。杲公亦乘此葬之。予是得以為公蔔地厝骨入土。噫。此大奇事。豈非宿緣哉。讀洞觀居士。為公塔銘。恍如坐金剛窟對談時也。乃詩以挽之曰。寒岩凍餓有誰知。絕後重蘇賴阿師。今日五峰窺塔影。恍然猶對坐談時。念茲山為東南法窟。八十八代知識說法其中。公何夙緣。得從達大師後。究竟歸甯於此。愧予與公同條生。不同條死。安能得此一壞土覆枯骨乎。想公將來出世。不知為何代主人。倘得宿命。必見老朽於除夜篝燈。書此語也。

   廬山金竹坪千佛寺接待題辭

   廬山甲江左之勝。自晉遠公開山。及唐宋諸祖說法道場。獨勝於天下。其山形似水上青蓮。而金竹坪宛坐花蕊。昔為荒榛。近日恭幹法師。結茅單棲。吊影寒岩。其徒續芳聯公。苦心竭力以供事之。每行乞郡城。日往夜歸。風行露宿。饑寒困苦。靡不備曆。不十年。開荒辟土。始建屋宇。而幹師謝世。聯公守其遺訓。忘身豎立。遂成叢林。三十年中。與眾同甘苦。共臥起。粒米莖菜。不私作務。以身先之。至今老矣。坐長連床。絕無寢室。真得古人匡眾之體。故十方衲子。至者如歸。然公不以佛法禪道標榜。唯以一味平等慈悲。以法門為心。未嘗以粥飯氣息。鼓諸方。衿己能。此又深得無我三昧者。是故親近隨喜者。無不觀感而心化也。每歲食指數千計。公澹然無懷。不以四事為己憂。不專化主。但在叢林。少有願心者。無不自肯奔走效力行乞。以募十方。風聲感召。歲計亦未嘗少缺。此又深得吾佛隨緣之至教。當此末法。諸方建立。其人或指難再屈也。老人適來隨喜。贊莫能窮。且見諸行者。行乞歸來。絲毫不昧因果。不負檀越信心。諦觀諸方。幹蠱叢林之行人。亦未有如此之真實者。此蓋主者真心所感。以致龍天回應。非偶然也。老人感念無已。故概書此。以告諸檀越。至若四事供養。七寶佈施。如須彌山。亦可消受。自有大心菩薩在。非老人所敢必也。

   題臺山竹林師卷後

   老人昔居金色界中。獨與竹林老漢眉毛廝結。臨行將把糞埽帚子。委託叮嚀。為作曼室奴郎。別今三十餘年。及老人業遷炎荒。已二十餘年。雖萬里相懸。出息入息。未嘗與這老漢絲毫相隔。今忽見此卷。竹林老漢身。在老人眉毛上放光照耀。誰謂這老漢入滅。殊不知方網三昧。東方入定西方起。臺山入定匡山起。正是這老漢家常茶飯。且道竹林來也。好著為諸人依前埽糞。學人持此日用一切處。不許汙卻掃柄。始是知恩報恩。

   題壁光童子沈大裕傳後

   眾生本有佛性。名般若。具大光明。常然不昧。良由無始無明。故昧而不覺。無明深厚。故常寢生死而不自知。所以菩薩修行。但以智慧光。照破無明。即為出生死時也。故修心之士。名為習般若行。世之人。智慧明利者。從般若中來。發而為忠為孝。性使然也。以至死生不見去來之相者。常光然也。觀沈童子大裕。出世八歲。種種雲為。皆前世習般若行。至臨終一念炯然。常光不昧。此般若現于方死之際。足見般若強勝之力也。嗚呼。觀此豈墮生死之人耶。而父母以愛視之。是返轉般若為生死根。豈不為童子所笑乎。本以見度而更見累。自負童子來意多矣。丁巳三月六日。其父爾侯居士。以此傳相示。憨山老人題之以此。是以楔出楔也。童子有聞。定發一噱。

   題血書金剛經後

   此經乃華亭康孟修妻。張氏安人刺血所書者。安人王司馬西元美之甥也。公之姊適張氏。生安人。早逝。王太夫人自育之。幼延女師。習詩書。工翰墨。事康母。孀居廿年。敬順如一日。天生篤孝。雖產富貴之室。性澹泊。不事鉛飾。康母老年奉佛益謹。禮達觀大師。安人從事齋素喜舍。王太夫人命司馬公兄弟。視安人如己子。所分家資以萬計。皆悉舍為福田。歸心淨土。如蓮花中人。晚年刺血書此經一卷。臨終命舉家高聲念佛。連日夜。安然而逝。餘被放嶺外。康君弟季修。與余為方外交。頃入粵。季修走書。以安人所書此經屬題。予睹其手澤。端嚴精楷。筆意師古。纖毫不苟。絕無軟暖氣。此亦丈夫所難者。撫卷三複。喟然而歎曰。斯蓋心光流溢也。夫般若名智慧。乃一切聖凡。均賦而同稟者。諸佛證之為金剛心地。現為神通妙用。眾生迷之為生死根本。發為妄想塵勞。性同而相異。若欲轉塵勞妄想而為神通妙用。非仗般若勝力不能也。故曰。若有能信此經者。已於無量億佛所。深種善根。由是而知安人生平住世。猶如蓮華處淤泥而不染。篤信三寶。諦奉此經。受持不疑。自非多生久習般若純熟。何能精進之若此。悲夫。世人咸稟靈明之智。負此丈夫血肉之軀。但恣貪嗔。造無涯之黑業。以取沉淪苦趣者多矣。誰能灑滴血于智海。而與法性同流乎。金剛以不壞得名。文字般若。即法身常住。光明赫奕。照耀無窮。所謂金剛種子。曆劫不磨。豈直為傳家寶已耶。

   題朱太史修南潯報國寺疏後

   湖州南潯報國古刹。始建于宋。五百餘年。殿圮久矣。緇白過而不問。無唱導者。寺沙彌某發願重修。誓斷一臂。以堅眾志。朱太史為文以鬯之。寺僧持過徑山。予三複之。大有感焉。謂帝王陵墓。多屬丘墟。而佛刹雖頹尚在。即金穀銅駝。類可知矣。諺雲。千年田地。八百主人。誰氏之子。能守數百年之業者乎。抑有後。能如沙彌之捨身世業而重輕者乎。經雲。佛刹堅固。金剛所成。以有龍神守之。弟子世之。推原其始。皆眾施貲財。即千秋不泯。以較世業之久近。皎然明甚。人皆知沙彌斷臂。誓興佛刹。殊不知沙彌一臂。為眾檀那世守不朽之業也。明哲君子。能舍不堅之財。置堅固地。則後千百年功德不朽。賴沙彌一臂以守之。尤勝子孫伯什也。況福量如空乎。公雲。荒塚賴佛寺以久存。誠為法眼。予知達人先唱。則眾起而回應。觀此金刹立成。當若天帝之拈一莖草。即是沙彌現千手眼。也。

   題華山隆昌寺銅殿二碑文後

   予友妙峰師。早從法界觀入道。故生平建立。皆從普賢行願。法界心中流出。無論一往功德。即銅殿因緣可見矣。以峨嵋普陀五台三山。乃三大士菩提場。為真丹利生最勝處。各範銅殿一座。以奉尊像。其南海偶以緣阻。遂置於金陵之華山。蓋賴 聖祖寵靈。故感 聖母 聖上洪慈。為布金檀越。得與三山並。緣亦稀有。其莊嚴妙麗。殿堂廣博。予以業力遷訛。未獲瞻禮。適於焦太史。黃祠部。二宰官碑文。毫端三昧。具見一毛端頭。現寶王刹。詎不信歟。三災彌綸。行業湛然。蓋願力所持。當與法界等矣。

   題盂蘭盆真慈達孝卷

   經雲。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以釋迦多世修行之時。皆是報親之地。故梵網經雲。孝名為戒。謂孝順父母。乃至一切眾生。然戒為成佛之本。而孝又為戒本。是知諸佛菩薩。救度眾生。出諸苦惱。皆修孝順之行也。以眾生曆劫生死。出沒六道。捨身受身。無一類而不經過。是無一類而非曾經之父母。且眾生度盡。方受證菩提。故所度眾生。一一出苦。皆菩薩所盡孝道之心也。又豈可以一生一身而言哉。即目連所救一生之母。未盡如來之達孝也。教有水陸齋會。為報親設。以盡法界。所有水陸空行。乃至三途六道。無不願出苦淪。此雖像教。是衍如來大孝之本也。京僧離幻。持建盂蘭盆卷請益。予題之曰。真慈達孝。蓋盂蘭以廣戒本之意。緇白知此。豈可以泛泛世法觀之耶。

   吊遼陽將士文題辭

   幻人衰朽骨立。匿影空山。掩室以休。適豫章陶君相如過訪。語及時事。及出和張太史吊遼陽將士文。且屬為引。幻人三複而歎曰。此古今豪傑忠義之士。精神相感於形骸之外。固非世諦恒情也。故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仁者何也。即此心之性真也。光明廣大。終古常然。若認假而失真。則與草木同腐朽。雖生不生。何益哉。苟能守志忘形。形忘而心存。當與日月爭光矣。此古忠臣義士。以身殉國。則國為身。以身殉天下。則天下為身。所以忠義之氣。充塞宇宙。凜凜而不昧者。固其所也。今觀兩將軍之死得其所。則能興一時仁人君子之感。不奪者志。不晦者心。所謂求仁得仁。雖死可無遺憾矣。予讀太史之文。心血迸灑。慷慨悲歌激烈之氣。蕭蕭如在易水之上也。將見豪傑之士。由此一鼓而興起者。竦動義概。竭忠效死。以捍社稷。端有望於今日也。豈直為文而已哉。

   題龍樹庵主濟川傳公傳後

   曆觀古豪傑之士。以一身殉國家之急。卒以忠義表於世。以丈夫稱者。古今不多見。豈獨方內然哉。方外亦以之。予讀傳公傳。深有感焉。若夫伽藍所在。乃法界之封疆也。吳門之華山。封疆之一隅也。時公為居士。遂毅然棄妻子。剃發為弟子。以身殉佛土。竟保全以棄去。豈非丈夫之事哉。若夫功成而不居。又古之所難也。語曰。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公實有焉。

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三十三

   贊

   然燈古佛贊(有引)

   然燈古佛。釋迦之師也。往昔有緣。無心而遇。因布發掩泥。持青蓮花而作供養。得蒙授記。遂證菩提。今睹光像。欽渴翹仰。焚香作禮。以偈贊曰。
   稽首然燈。吾師之師。妙用無極。故我歸依。白日麗天。萬象斯鑒。滿月寒空。眾星齊現。明所不明。照其不照。惟此智燈。光明朗耀。秉法王令。佩實相印。磐石晏安。十方鎮靜。其心如空。靡所不容。有扣之者。響若洪鐘。其容湛寂。恬然凝謐。瞻之仰之。諸障頓息。緣會而遇。無心而得。紺發滿頭。青蓮一葉。布發掩泥。志誠歸命。持花作供。貴乎清淨。無上菩提。當蒙授記。罔象玄珠。不容思議。心心相印。光光互融。慧命無量。功德無窮。

   貝葉佛母贊(有引)

   粵東為法道源流。達摩航海而來。六祖應讖而出。缽喇刺臂而裹海眼。跋陀忘形而挾楞伽。皆首出仙城。初開法運。自爾以來。寥寥千載。豈出彼沒此。古人獨負。而今人絕分耶。固在導之者何如耳。故曰不是無禪。只是無師。斯言有味哉。余蒙 恩竄嶺海。觀察海門周公。以視鹺至。公當代搢紳中具。正法眼人也。與餘以法相親。每談必以第一義示人為事。仲春十之三日。同查汝定過朱氏草堂。劉萬諸子畢集。大為發揚此事。諸子各發無上道心。季子乃曰。向不知佛。今也知心。既心即是佛。吾當以佛為事。仲子請越之高士蔣不任。寫此像。餘歡喜稽首為贊曰。
   佛體如空。無處不容。牆壁瓦礫。達之者通。秋水澄澄。朝霞燦燦。景落波心。光浮素練。識之不見。見之不識。翳目空華。太虛鳥跡。貝葉無文。法身非有。萬壑松聲。作獅子吼。碧眼胡腮。維摩病骨。漏逗形骸。分明眉目。咦。百花深處鷓鴣啼。一聲叫破春山綠。

   西方三聖贊

   稽首寂光主。無量壽大師。能以寂滅心。現形十方界。遍入有情身。而作生死宰。辟如日月光。無心而成照。蒙光照燭者。無不遂其生。又如慈乳母。能達嬰兒心。饑飽各適時。不以乳為病。我觀世閒人。病痛必呼母。以母為自心。不呼不自解。是故三有中。凡在有情者。苦樂不自釋。適然念我師。以師慈力光。先入眾生心。故能一照閑。必出生死苦。況複有大勢。而複得大悲。相比而化物。物無不化者。刀山並劍樹。忽變作寶林。鑊湯及爐炭。偶成八德水。皆以自心為。轉變一念中。如酵入乳酪。醍醐不外求。何況荊棘林。不為清淨土。是故念我師。必若子憶母。子母相憶時。無不相見者。念極諸想滅。身心頓脫空。寂光忽現前。照用一時發。即此苦穢軀。便成極樂國。始知日月中。無不極樂者。

   化佛贊

   似人非人。日面月面。從何處來。者裏出現。見時不識。識時不見。病眼空華。太虛閃電。逢人個個歎奇哉。看行一味行方便。

   雪山苦行佛贊

   肝膽冰霜。形骸土木。生來俊俏。天然奇骨。不是不舍皇宮。只因不愛吃肉。走入萬疊寒岩。受盡淒涼寂寞。一朝餓得眼睛華。錯把明珠換魚目。渾身惹得是非深。直至而今抱冤屈。幾度逢人話本懷。才欲開言雙淚濮。雙淚濮。不知那個是知音。但得相逢心願足。
   又。
   不戀王宮。不住兜率。脫卻珍禦衣。埋身千丈雪。瘦骨如柴。剛腸似鐵。六年凍餓口難開。幾度思量心未瞥。一朝驀地睹明星。從前妄想都休歇。便欲挨身入鬧藍。滿目風塵徒蹩躠。返惹時人話短長。誰知弄巧翻成拙。直至而今怨未申。通身是口難分說。休分說。費周折。肝腸瀝盡空饒舌。無限春光百鳥啼。杜鵑叫徹空山血。
   又。
   身墮雪濤。心寒秋水。內外洞然。又何彼此。思之不及。類之難比。夢想不到。誰能議擬。若欲求之。是非鋒起。但莫思量。自然法爾。
   又。
   骨如柴。心似雪。念如冰。面似鐵。不是剛腸疾惡人。怎肯拋家輕失業。幸賴明星換出頭。免教笑折傍人舌。
   又。
   世念已枯。諸緣盡撇。千尺寒嵓。萬年冰雪。一片身心放下時。從前妄想都休歇。都休歇。但看幾點疏星。一輪明月。
   又。
   骨瘦心寒。冰枯雪老。不是者翻。畢竟不好。六年凍餓實難當。可幸明星上得早。當初錯愛者些些。使得兒孫臥荒草。
   又。
   拋擲金輪王。如棄舍殘涕。埋身雪山中。絕無一毫事。端坐苦思惟。不知竟為誰。只待明星上。當頭下一椎。何似當初未醒時。皎皎月掛珊瑚枝。

   舍那如來法身贊(有引)

   餘寓旅泊庵中。為諸白衣談楞嚴。適門人王安舜。持舍那如來畫像一幅。高三尺許。遍身衣紋。並頂上圓光。通書華嚴經一部。字如針鋒芥孔。而點畫分明。行如遊絲。飄如散發。其身當胸。闊一尺二寸。則計字二百二十行有奇。其圓光邊約二寸圍。則字幾百行。其微密細緻。又過於身。真有不可得而思議者焉。以色古而不可讀。侍者諦視。于左臂辨出。一一塵中一切佛。則知其經為雜華無疑矣。餘見之。歡喜踴躍而歎曰。此非蒙如來甚微細智而加被者。決不能至此。然豈粗浮想像而可得耶。因焚香稽首。以偈贊曰。
   我聞諸佛微細智。以此證得妙法身。遍在眾生心想中。而能造作難思業。今見眾生微細智。遍入如來法身內。於一微細毛孔中。莊嚴難思法性海。一毛一塵本性如。具含無盡功德藏。猶如清淨璃琉瓶。內盛微細多芥子。炳然顯現無障礙。無壞無雜各安立。假離婁眼極最明。窮盡目力不能辨。始觀法身本無相。今見佛以法為身。法身本不離眾生。故從微細想中現。是眾生心與如來。無二無別互相入。如是微妙淨功德。久墮沉昏諸暗冥。譬如微塵含大經。苟非智眼不能見。善哉佛子智力雄。一見即生真實信。剖破微塵出此經。令我頓入華藏海。佛心既即眾生心。我入即同眾生入。我身與佛及眾生。互相攝入如珠網。如此圓滿大法界。全憑佛子信力持。以此信力作佛事。輾轉攝化廣無邊。見聞隨喜禮念閑。彈指即能成正覺。是故我贊佛子德。廣大如空不可量。我願法界諸眾生。普入佛子信心住。

   思惟佛贊

   稽首吾師。何為獨步。三七思惟。如何可度。不用思惟。但行平等。儻遇知音。自然猛省。

   思議佛贊

   默然思惟。所思為誰。思之之地。人孰知之。十方一念。眾生一心。但有知者。即是知音。明月在天。影現眾水。不出不入。無彼無此。如雲浮空。無心而遍。於一毫端。十方齊現。一切圓成。萬緣具足。但不思惟。即如如佛。

   無量壽佛贊(有引)

   餘昔誦十六觀經。以佛觀為第一。故修淨業者。靡不從事。至若工繪家。各有所本。而于佛像尤難之。蓋以垢濁心鏡。現妙相影。豈易致哉。越人蔣生太清。英年而獨精此技。豈夙觀行所致耶。餘入粵之二年。戊戌春。蔣生亦至。所繪佛菩薩不滿十幅。獨遺蓮阜居士陳元譽。三聖像。精妙絕倫。蓋居士長齋繡佛有年。亦精神感通而致耶。嗚呼。蔣生尋與物化。睹此遂成千古矣。居士焚香稽首請贊。餘邈焉興懷。贊曰。
   稽首無量光。徹照十方際。湛然不思議。永破癡暗冥。我觀寂滅境。清淨絕纖塵。大地及山河。竟從何處起。刀山及劍林。是誰之所造。良以自心迷。堅固妄想結。譬如水成冰。業風鼓扇力。於受想夢中。屬此燒炙苦。我師冷眼看。自心不耐細。現此比丘身。急撾塗毒鼓。令諸耳之者。一觸生死絕。猶如妙蓮華。扶疏出秋水。又以大悲勢。左提而右挈。直使恐畏途。翻成極樂土。妄想歇滅處。正覺即現前。猶如湯消冰。但由轉變力。奇哉善男子。夙習般若深。能以一毫端。現此稀有事。儼若大願時。翹勤共悲仰。皎如淨滿月。游於畢竟空。心水垢濁澄。光影一時現。熱惱即清涼。諸想頓寂滅。真常妙樂地。本不假外求。即此幻化身。便登安養國。具此難思力。是故我歸依。願此盡未來。永作大依怙。

   又

   稽首無量壽。端居常寂光。普照法界空。攝受有情者。眾生迷本有。逐諸生滅轉。輪回六趣中。如亡子背母。慈母憶其子。未嘗一念舍。子若暫回光。無有不見者。以我出苦願。入佛攝受心。猶如空合空。似以水投水。眾生無明暗。即是常寂光。妄想一念歇。常光當下現。生滅無去來。法性本不動。見此法性身。無量壽常樂。

   接引佛贊

   稽首慈尊。大光明聚。淨法界身。不可思議。諸苦眾生。入大悲眼。眼淨無塵。圓明赴感。入眾生心。如月墮水。心水澄清。故無彼此。不接而來。無生而至。是故我師。常住在世。
   又。
   冷地不禁。入塵垂手。分明示人。人不知有。但肯一念暫回光。蓮華頓現非良久。
   又。
   稽首寂光主。清淨妙法身。如月現星中。湛然即眾水。以湣眾生故。不受法性樂。示現微塵刹。屈垂方便手。俯提弱器者。同歸極樂土。以眾生即心。土亦非心外。惟以心印心。如以水入水。是故見聞者。一念即歸依。但即自心觀。本無心外佛。色相如空華。猶是翳眼見。惟以清淨空。寂然了無相。以此見自心。即見如如者。
   又。
   踞常寂光。坐清淨土。垂手入廛。為眾生故。以本法身。現眾生心。故十方界。悉知其名。憑悲願力。普皆攝受。故稱念者。必得成就。九品蓮台。為眾生母。不借他緣。作賓中主。
   又。
   稽首無量光。遍滿法界身。普接諸眾生。同歸寂滅海。土本無淨穢。淨穢從心變。心垢若消除。淨境應念現。佛在眾生心。以垢蔽不現。垢除佛現前。不用他接引。自佛自度生。原無彼此相。若能平等觀。即是寂光土。

   臥佛贊

   無事打眠。快活欲死。十方界中。誰能如此。

   阿彌陀佛贊

   心似寒空。面如滿月。坐寶蓮華。出廣長舌。水流風動。熾然常說。六道四生。無機不攝。但有稱名。即得解脫。只為當初願力深。十方儘是無生國。
   又。
   稽首大師。光明無量。具足二嚴。號尊中上。以慈攝心。心包沙界。眾生即心。本來無外。是故稱名。即求自己。願見我師。如是而已。

   長齋繡佛圖贊

   神存理觀。妙契法身。想澄淨土。即俗而真。不住於相。解脫諸塵。應如是住。降伏其心。是則名為。無事道人。

   釋迦佛贊

   稽首本師。面如滿月。清淨法身。湛然常寂。是身若空。其心若水。空水連天。月光如洗。月不離天。水不離地。以空合空。上下無際。雲起長空。風行水上。彌滿波瀾。廣長舌相。不信但聽海潮音。翻出龍宮秘密藏。
   又。
   唯我世尊。妙功德聚。如空中華。隨緣應世。法音若雷。聽者心碎。不是王宮割捨來。誰作利益人天事。
   又。
   從兜率來。不是無因。為一大事。特現此身。才出母胎。大驚小怪。走向雪山。翻成納敗。幸有明星。一聲喚醒。若不回頭。幾墮陷阱。複到人間。漏逗不少。本大利微。空懷懊惱。末後掀翻。和盤托出。得遇知音。方才雪屈。舌上蓮花。目前生事。肝膽相投。虛空粉碎。是故智者。深知苦心。故拌身命。常轉此經。
   又。
   法身之光。如日之影。照破世閑。令人夢醒。明暗一空。聖凡一覺。不透頂[*]。是為法縛。

   刺繡釋迦佛贊

   稽首大能仁。救護眾生者。現身濁惡世。如蓮花出水。妙相三十二。功德悉莊嚴。是故見者悅。如觀慈父母。良與眾生心。平等無差別。故從巧思惟。儼隨指端現。眾生妄想絲。織成惡道形。佛在妄想中。化出微妙相。手引妄想絲。針刺光綾素。針針見法身。念念成正覺。於此和合緣。頓見不思議。是知法界空。佛種從緣起。我願諸眾生。從妄想針線。念念見法身。無不成佛者。

   毗盧佛贊

   於一毫端。現微妙相。如空中花。似鏡中像。欲隱彌彰。才收便放。是知我師。光明無量。

   觀佛贊

   稽首淨法身。無量光明聚。最勝蓮花王。故號聖中聖。湛然寂滅海。應現微妙相。端居極樂國。攝化諸眾生。以一心普印。一切眾生心。是故眾生心。即是如如佛。心佛與眾生。三本無差別。見心即見佛。念佛即念心。一睹殊勝容。便悟真實性。故從一毫端。現此稀有事。禮念暫歸依。頓獲常住果。

   經行如來贊

   惟我大師。胡為現身。為眾生故。作主中賓。廣長舌相。如風行空。雷音長夜。喚醒群蒙。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要見我師。如是如是。

   又有二弟子隨之

   如來宴坐。何為經行。瞥然念起。為度眾生。尊者隨之。捕風捉影。眾生度盡。熱夢未醒。

   栴檀毗盧佛贊(有引)

   曲阿長者孫雲翼。字圖南。宦遊南海。適遇栴檀香一枝。徑可尺餘。長八尺許。世為稀有。喜而購之。意效優闐故事。持歸。施置邑之廣福道場。比丘通溙荷擔。遂成毗盧妙相。建閣以奉。複請大藏經一部。共成莊嚴。余時休老南嶽。溙持書乞贊。余雖未面長者。喜其功德難思。乃略述其事以贊之曰。
   海岸栴檀。其價無外。一銖之微。值大千界。何處移來。至震旦國。但有聞熏。無不欣悅。爰有長者。無心而遇。欲效優闐。作妙相具。傾心易之。願即成佛。擇地而施。遂獲廣福。時有比丘。具大信力。發荷擔心。眾妙嚴飭。三十二相。手出一人。如從兜率。示現威神。圓滿毗盧。大功德聚。無量光明。遍一切處。如剖微塵。以善方便。一時湧出。大千經卷。佛本無相。隨心而成。法本無住。應緣即形。以長者心。乘比丘願。世閑三寶。於是出現。法界蒙熏。觸者離垢。凡有歸依。頓空諸有。法身常住。國土豐樂。鱗甲羽毛。俱蒙解脫。草芥微塵。同歸華藏。故我如來。現尊中上。

   熾盛光如來贊

   稽首熾盛光明王。普照十方塵刹中。所有日月四天下。一切眾生皆蒙益。有情無情共一體。同入如來光網中。身心毛孔及微塵。一切洞然無不徹。眾生夢想顛倒心。儘是如來光明藏。是故七曜及四餘。二十八宿各分佈。共作眾生有相身。生死去來皆寂滅。眾生之苦即佛心。佛即眾生煩惱海。以斯二者無分別。是故苦樂隨念轉。善哉佛子契佛心。能持如來秘密印。念念常放大光明。能破無始煩惱暗。一切妙用悉現前。流入如來大願海。普使見聞及稱揚。盡塌涅槃常樂地。

   睡起彌勒贊

   終日沿街走。兩腳不休歇。困來樹下眠。肚裏黑如墨。被誰喚醒來。夢語尚未徹。通身疲倦骨頭酸。左右欠伸消不得。者等邨僧懶斷筋。如何喚他作彌勒。

   行腳彌勒贊

   橫擔拄杖。挑個皮袋。一包破碎絡索。當作奇貨買賣。逢人就乞一文錢。不知都是來生債。指著龍華樹下莊。折合將來還欠在。

   坦腹彌勒贊

   為甚開口。大笑不歇。坦腹赤肚。想是怕熱。

   布袋和尚贊

   諦觀胸中不有。看來手中不無。生成如此褦襶。翻卻笑人糊塗。肩頭橫擔拄杖。腳根自在無拘。若不被小兒搬弄。則可稱雄猛丈夫。

   辟支佛贊

   磐陀之上。長松之下。端悟無生。水流花謝。

   三大士贊

   惟三大士。隨類現身。在天而天。在人而人。如月處空。影落眾水。水有清濁。月無彼此。智度為母。故多其子。慈能與樂。如如意旨。大願無盡。真經非字。大士之心。如虛空是。

   文殊大士贊

   金色界裏月。五臺山上雪。雲端獅子兒。空中霹靂舌。誰識飲牛翁。原是甘露滅。宴坐金剛窟。似踞猛虎穴。玻璃一盞茶。聊清煩惱熱。借問窟中多少人。前後三三非浪說。
   又。
   居寂滅地。建大法幢。擊塗毒鼓。聞者心降。七佛之師。眾生之父。如獅子王。大方闊步。

   普賢大士贊

   蓮華半卷經。峨嵋一輪月。世界燦如銀。頭顱白似雪。萬壑吼松風。儘是廣長舌。法界任掀翻。空花從起滅。佛刹入毫端。十方置眉睫。香象奔騰跨步行。蹴蹋盲驢與跛鱉。
   又。
   稽首普賢。法界為身。塵毛國土。坐臥經行。於法性空。大雲彌布。以普遍故。了無去住。故微妙相。曾無隱顯。若有見者。須是普眼。乘大象王。其體純白。以本無染。是真淨潔。一切聖凡。不離毛孔。通身遍身。如海潮湧。大士觀我。我觀大士。以空合空。本來無二。故我敬禮。大法界空。願一切時。處處相逢。
   又。
   稱法界身。萬行之宗。毛孔刹土。何所不容。象王遊行。十方無礙。稽首如空。廣大自在。

   普賢洗象圖贊

   法界為身。何所不往。乖此象王。番成鞅掌。象體純白。本來無染。無故洗之。更增塵點。水不洗水。白不染白。二者求之。了無分別。何勞奴兒。枉費其功。有不到處。轉見不通。以我觀之。現成最好。人象兩忘。聖凡齊掃。
   又。
   象體潔白。何處染塵。眼中著屑。其汙通身。以水洗之。返增其汙。不洗自淨。莫知其故。水不增潔。潔不用水。兩不相到。本來若此。大士三昧。圓融法界。何於此塵。而生障礙。存之非染。去之非淨。此幻法門。是名無諍。

   普賢乘象贊

   大行闊步。十方踏遍。毛孔微塵。何處不現。獨行獨坐。何等輕快。要假他力。便成狼狽。腳下蓮華。鼻孔繚繞。不是者些。被他累倒。身命相依。往來已熟。雖是累他。卻閑我足。

   普賢大士加持象贊

   惟我大士。法界為身。有持經者。即現其形。不是神通。亦非好逞。要使眾生。當下猛省。

   大悲觀音像贊

   我聞大士本無住。但在眾生心想中。眾生既即大士心。如何顛倒若不見。若言大士心顛倒。如何能化顛倒人。眾生若是不顛倒。何勞大士強說法。嗟哉人無智慧光。猶如白日酣酒臥。種種夢想恐畏途。怕怖慞惶不能脫。驅馳逃遁不可得。又如渴鹿奔陽焰。愈奔愈渴心力疲。猶不自知在夢想。惺眼觀者悲湣生。極力叱之苦不覺。不但不覺苦生嗔。又複夢見追逐者。畏前怖後盡力呼。一呼忽然攘臂起。從此一覺視夢中。始信自心生顛倒。如是大士能救苦。大都亦似惺眼人。縱能恒順諸眾生。疑者反更生驚怖。當人若肯暫回光。猶勝大士千手眼。善哉佛子何顛倒。若不自求向他覓。若從覓處見自心。我亦名為觀自在。
   又。
   至人無名。名之在人。耳中見色。眼裏聞聲。六用唯一。一亦不立。遍界遍空。無處不入。皓月在天。光印百川。如草頭露。顆顆皆圓。於一毫端。現微妙身。坐微塵裏。轉大*輪。火聚刀山。鐵床銅柱。絕叫一聲。忽成淨土。不擇淨穢。何分男女。若欲求之。在我而已。
   又。
   我聞大士。化身萬億。眼見耳聞。不知誰是。有苦便叫。叫即不受。不見去來。不知誰救。我今思惟。大士無我。六根門頭。觸者如火。火不燒火。塵不染塵。無彼此故。名觀世音。
   又。
   惟大士身。在眾生心。參而不雜。離而不分。故我有求。隨聲而應。匪大士來。實我自證。我不知苦。何以能求。即知苦處。是為返流。我流既返。大士即我。以我求我。於何不可。
   又。
   我觀大士身。本離一切相。以本離相故。故能現眾身。譬如摩尼珠。隨緣明眾色。是故佛菩薩。及六道眾生。乃至異類形。一切無不入。如何男女身。而作分別見。若見大士身。平等無二相。了知法性空。光明如滿月。能令煩惱暗。一切當下除。故我依大士。頓出生死苦。

   水月觀音贊

   身若浮雲。心如水月。不動而應。無言而說。呼之有聲。覓之不得。凡有苦求。皆得解脫。
   又。
   水月之姿。空花之表。穀響之聲。摩尼之寶。到處相逢即現形。往來六道無昏曉。一片身心只為人。若個阿師何處討。
   又。
   鏡像水月。太虛閃電。觸而動之。瞥然影現。
   又。
   一塵不染。十方露布。通身手眼。不須回互。
   又。
   心本無事。為誰苦思。有來問者。自亦不知。
   又。
   大士無心。如回應聲。凡有求者。隨叫隨應。
   又。
   以無相身。應有求心。無處不現。名觀世音。
   又。
   水流在海。月不離天。不思而應。為自在禪。
   又。
   無相之相。相不在我。隨應而現。如薪遇火。三十二應。猶是瑣瑣。百千萬億。有何不可。
   又。
   大士身心。眾生即是。所以願求。隨感而至。
   又。
   至人無形。真悲無聲。感應道交。沙白水清。
   又。
   以慧為命。以物為心。尋聲救苦。名觀世音。
   又。
   身心洞徹。猶如琉璃。表裏得淨。如月臨池。不感而應。不求而至。是故我師。名不思議。
   又。
   無聲而說。有求而應。如答穀響。似臨寶鏡。是則稱名觀世音。所修三昧名真淨。
   又。
   以寂滅心。現微妙相。滿月寒空。光明無量。我以精心。如澄濁水。水清月現。不須議擬。月不離水。水不離月。以無去來。兩皆寂滅。我心既寂。大士即我。故我所求。應念而果。
   又。
   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視之似有。取之不得。以海潮音。出廣長舌。此我大士。說法之則。
   又。
   法身如雲。充滿十方。從空中生。如水月光。以身無外。故心無礙。所以應物。得大自在。三十二應。人謂是實。在我大士。如海一滴。眾生煩惱。如火之狂。甘露見灑。應念清涼。
   又。
   我觀大士。如水中月。楊柳一枝。稱甘露滅。十方世界普沾濡。能解眾生三毒熱。
   又。
   無慮而應。不思而遍。春到花開。水清月現。手捉足奔。眼聞耳見。遠而愈親。淡而不厭。丈夫若下苦心腸。相逢即遂平生願。
   又。
   大士之身。本來無相。隨心應現。不狀之狀。電影空花。鏡像水月。作如是觀。忽然超越。
   又。
   畢竟空中。縣清涼月。影沉眾水。不容分別。故大士身。與物無二。隨所見聞。無處不是。
   又。
   大士本無身。身隨眾生現。如月映眾水。不分垢淨故。昏明在清濁。非月有揀擇。是故現大士。應以淨心觀。觀者心既淨。眾苦悉皆空。若知救苦心。應即是觀者。
   又。
   大士無思。其思以慈。為眾生故。兀兀如癡。癡與眾生。膠漆附離。兩者相合。俱不可知。故能救苦。影響同時。是故大士。悲深願重。眾生界空。其癡無用。
   又。
   我觀大士。如月在空。凡有水處。皆現其中。不擇淨穢。原無彼此。以水性空。故無塵滓。眾生心水。亦複如是。故有求者。應念即至。以有眾水。如月普照。以有眾生。見大士妙。

   觀音大士化比丘像贊

   有為而然。無方而應。何故舍他。現此真淨。以佛非法。非法誰傳。若無傳者。聾瞽皆眠。是故比丘。即法即佛。以心如空。似響出穀。以空無形。盲者能視。其響無聲。聾者得意。視聽不住。聲色兩忘。以三昧力。醒彼癡狂。塵中作主。火裏生蓮。稱名禮敬。應念現前。我師方名。得自在禪。

   蓮葉觀音贊

   苦海無涯。誰為彼岸。一葉紅蓮。隨流泛泛。以此舟航。無處不遍。萬類有求。隨感應念。是故稱名。普門示現。
   又。
   苦海無涯。欲流不竭。至人所憑。青蓮一葉。彼岸非遙。途程不涉。身若雲空。心如水月。能如是觀。何法可說。

   慈聖聖母刻瑞蓮觀音贊

   聞彼曇華。千年一現。有聖人出。以為瑞驗。惟皇聖母。闕產此華。以此征德。又何以加。

   蓮華觀音贊

   至人應物。如優曇華。見之者稀。故以為誇。青蓮出水。根從淤泥。見之者眾。不以為奇。是故我說。法身周遍。十方皆稱。普門示現。如此周匝。人何不識。只在目前。建大法幟。苟非真淨。無以致此。故大士身。聊複爾爾。
   又。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至人處之。如清涼國。五欲淤泥。猶如糞壤。蓮華挺生。枝葉自長。摩尼寶珠。體淨圓潔。墮溷跡中。光明不缺。佛性在纏。染而不汙。泥中之蓮。廁中之珠。日用行藏。昭昭不昧。火裏蓮花。故稱為瑞。

   禪定觀音贊

   以思惟心。入眾生想。打水成痕。敲空作響。參而不雜。離而不兩。雪裏鷺鷥。珠中象罔。以如是觀。名尊中上。
   又。
   以如幻觀。無作妙力。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又。
   大士無心。何有寂亂。眾生無情。了無干絆。應緣而度。原非有心。諸苦無住。如空穀音。是故大士。其悲最廣。如空合空。似響答響。本無去來。亦無起滅。大士神通。故不可說。

   白衣觀音贊

   衣白心赤。己無他有。使一切人。念不下口。
   又。
   本來無染。今亦無垢。能如是觀。十方通透。
   又。
   無形之形。隨感而現。只在一毫。光明普遍。
   又。
   折竹之枝。當吉祥草。坐斷十方。海枯山倒。
   又。
   海竭蓮枯。塵消覺證。全憑楊枝。灑掃清淨。
   又。
   我觀大士心。欲潔眾生染。故自白其衣。遮護眾生短。如水但洗塵。水不自洗水。大士與眾生。其實無彼此。若見自己心。便識大士面。擘破一微塵。大士光明現。
   又。
   大士中赤而外白。與眾生心全不隔。聲叫聲應即現前。猶如濁水涵明月。眾生心垢不易除。大士以身為洗潔。日用如觀大士容。色相求之即不得。只在聲前一句明。耳見眼聞不可說。
   又。
   大士潔白。以本不染。故入眾生。其心不淺。如水清珠。投之濁水。珠不留影。水清見底。明月在空。水清即現。不邀而至。不應而遍。故眾生苦。為大士身。凡有所求。即大士心。身心無外。彼此不二。應念現前。名不思議。
   又。
   湛湛寒空。澄澄秋水。大士法身。實同於此。月不離空。空不離水。似有兩般。實無彼此。心本無染。衣非愛白。以不白者。瞻之即潔。大士無心。眾生有想。相從想生。如月在掌。是故有求。隨念即應。原無去來。自心現證。
   又。
   惟我眾生苦。即是大士悲。由苦與悲合。故我願無違。假使百千億。隨求一時應。何況智慧男。於我而獨吝。如水銀墮地。顆顆思皆圓。我所求一事。事事亦複然。我觀大士身。如空穀覓響。大士觀我心。事如視諸掌。

   魚籃觀音贊

   籃兒在手。腳不住走。十字街頭。要人知有。
   又。
   手中一物。常放不下。赤心片片。為人不假。是故我說。真慈悲者。
   又。
   手提魚兒街上賣。眼裏尋人只圖快。中心不愛半文錢。多因要了慈悲債。

   紫竹觀音贊

   紫竹林。七寶地。普陀岩。金剛際。十方坐斷鎮常閑。有求之者隨聲至。不是吾師觀世音。誰能個個皆如意。
   又。
   紫竹無林。大士非身。今所見者。皆出自心。

   南海觀音大士贊

   碧海蒼崖。黃花翠竹。魚鱉蛟龍。夜叉鬼窟。隨類現形。沿流出沒。如空在地。無處不足。此是觀音自在身。不枉稱為過去佛。
   又。
   踞磐陀石。觀寂滅心。即彼群動。出微妙音。法離諸相。真經無文。惟我大士。現身如雲。有求必應。無類不往。以大悲心。全同妄想。

   岩龕大士贊

   蒼岩片石。苔封雲護。大士法身。於中顯露。觸目分明。略無回互。而人別求。此何以故。
   又。
   片石孤峰。清池白月。自在法身。原無起滅。形不自形。本來如幻。翳目空花。晴虛閃電。非關大士。有心要為。實由幻者。妄想思算。欲見大士。真本來面。但莫思量。全體自現。

   岩樹觀音大士贊

   瞻彼蒼崖。巍巍不動。實我大士。法身孤迥。盼彼崖樹。枝葉扶疏。維我大士。慈蔭開敷。晏坐其中。無說無求。示三十二。妙應普周。群蒙驚起。不出大定。拔盡諸苦。悉令清淨。我觀大士。了諸無相。於幻化身。號尊中上。出廣長舌。山高水深。日夜常說。名觀世音。

   觀音大士應變相贊

   大士之身。如摩尼寶。五色互現。隨緣即了。在天而天。在人而人。既稱隨求。何不現形。若有求男。便應男子。福德智慧。莊嚴無比。只在求者。一心顯現。是故名為。不思議變。

   自在觀音贊

   稽首大悲主。圓滿自在身。鏡像水中月。而作難思事。微細法界塵。一塵一切刹。刹刹如塵眾。無處不現形。眾生一念閑。一時平等應。如圓通所說。猶是分量數。惟我心自知。大士全不覺。
   又。
   月影鐘聲。妙音色相。耳視心聞。功德無量。

   禦刻觀音大士贊

   惟我大士。法身普應。從耳根門。圓通妙證。十方擊鼓。十方齊聞。於法界空。現形如雲。天上天下。無類不入。是故求者。隨心自足。惟我聖慈。宿秉悲願。如大士心。廣行方便。以此妙相。普施群生。令有所願。如回應聲。

   普陀觀音大士贊

   我聞大士。不思而遍。應微塵國。廣行方便。眾生即心。心即眾生。故有求者。聲叫聲應。水長船高。泥多佛大。苦劇悲深。應接不暇。踞補陀岩。住生死海。虛空縱銷。此心不改。
   又。
   踞補陀岩。觀寂滅海。普震潮音。名觀自在。出廣長舌。十方周遍。故有求者。應念即現。眾生具足。何勞往救。水澄月現。不前不後。

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三十四

   贊

   天衣觀音大士贊

   稽首大悲主。圓滿具足尊。晏坐法界空。皎若星中月。普應眾生心。如月臨眾水。眾生日用中。不知大士力。欲現微妙身。故借畫工手。畫工與大士。同入不思議。影現一毫端。如春在百花。于最微妙中。全體一齊現。莊嚴極妙麗。瓔珞百寶光。天衣覆其身。如薄霧籠月。宛在白毫中。睹此稀有相。故我一瞻依。頓入寂滅海。是知求者心。清淨如止水。感此微妙身。隨念悉成就。以此願所生。同證金剛體。常住照世閑。解脫一切縛。

   草衣觀音大士贊

   大士無相。胡為示俗。草衣蒲團。隨意具足。鬚髮抓搔。不是不剪。故意留之。刺俗人眼。大士非俗。俗在觀者。如空中花。翳之過也。能除我見。大士即我。既隨類應。有何不可。又如痛處。痛者自知。若知大士。真俗皆非。

   海潮, 觀音大士贊

   森羅普印。性海湛然。境風一擊。波浪滔天。圓滿法身。端然常住。於波浪中。光明彌露。是故眾生。識浪作惡。法身潛為。見聞知覺。是故智者。於見聞中。一念返觀。業海頓空。大士救苦。匪從外來。自心顯現。不假安排。既唯自心。何用外尋。但聞聞性。名觀世音。

   海月觀音贊(海中一月大士坐於滿月之中)

   惟我大士。圓通妙應。入生死海。如月普印。清淨光中。法身湛然。煩惱波浪。一任滔天。煩惱愈盛。法身益顯。故于眾生。隨順不遠。如水涵月。月不離水。光光相照。原無彼此。我觀大士。不離此心。故求之者。如回應聲。常光不昧。死生不隔。寂滅現前。自然超越。

   空海大士贊

   生死若海。世界如空。一片身心。放舍此中。空水混融。波濤不惡。此唯我師。是真解脫。

   現天大將軍身贊

   諸佛所證圓通門。實從眾生六根入。六根一際有淺深。獨有耳根最圓滿。大士故從耳門入。根塵兩忘觀亦舍。生滅滅已寂滅現。一念與佛眾生等。法身平等無不融。十法界身一齊現。但隨所願即得見。猶如空穀答眾響。是知天大將軍身。求者有心即應手。一身即具一切身。如海水具百川味。智者能離色相觀。一切根塵俱寂滅。

   降伏六魔大士贊

   我觀大士不思議。常在生死苦海中。身心普入諸有情。降伏魔冤利含識。諸魔不止八萬餘。都以六根為橐籥。六門寂滅妙用全。即是大士威神力。魔與大士本不二。猶如虛空與日光。若空與光有差別。大士即為魔所攝。是故禮拜及稱名。不思議力應念現。蒼崖翠竹等法身。如如不動真解脫。

   降十二魔大士贊

   佛未出世魔界空。佛一出世魔即有。佛魔本自無差別。但從眾生顛倒見。根塵對待魔壘封。心境兩忘魔隊滅。是故觀音妙智力。降魔但只淨根塵。六門洞逮法界空。佛魔一時俱不現。我今頂禮不思議。願以無畏施眾生。令我頓入圓通門。常使諸魔為法侶。魔能隨念建法幢。始感大士威神力。

   圓通大士贊

   惟大士身。無處不在。故大士心。圓通無礙。十方眾生。原非分外。色裏膠青。水中土塊。既無彼此。難分疆界。所以應求。如此便快。

   刺繡大士贊(有引)

   嘉禾夏母範氏。年五十二。持齋三十五年。日夜誦金剛經。偶患瘺疾。苦劇。婦馮氏。性至孝。願以身代。乃刺繡觀音大士。三年無懈。成二十餘幅。母疾果愈。步履勝常。婦竟病且死。母思婦言笑如生。其子錫書。乞為之贊。贊曰。
   以無緣慈。其身普遍。入眾生心。如針引線。媳代姑病。刺大士身。隨手而應。若影與形。姑病既愈。其媳亦死。足見體同。原無彼此。媳托大士。死亦不滅。絲絲縷縷。出廣長舌。
   又。
   法身本無形。形隨眾生有。眾生妄想興。法身即出現。故此有心人。不憶念別事。專注妙法身。皎潔如光素。乃以觀念針。牽引妄想絲。念念透法身。絲絲成妙相。精誠入微細。毫髮無滲漏。儼於一真地。幻出無相身。圓滿清淨心。成就圓通根。是故我瞻依。頓入不思議。

   繡渡海大士贊

   三毒海中。波濤正惡。頂[*]上行。全不濕腳。入眾生心。無處不遍。從妄想絲。法身出現。念念不空。心心要透。普門示現。自然成就。

   千手大悲菩薩贊(有引)

   古婁居士正法。以夙習緣。一心頂禮。千手大悲菩薩。心持神咒。精勤有年。冀仗威神。一生取辦。因思諸佛菩薩。救護眾生。原無定法。如溺大海。隨得何物依憑。必登彼岸。又如雪山眾草。無不是藥。是知眾生有能願出生死者。不論參禪念佛持咒誦經。苟能的信自心。堅強不退。未有不出生死者。況恃大士同體大悲加持之力。及神咒力。豈不一生取辦乎。居士來參匡山。請益老人。無法可說。乃為作此贊貽之。若了明暗不二之旨。則聖凡路絕。生死情枯。則日用頭頭通身毛孔。皆大士手眼光明赫奕時也。居士應如是觀。一心具足。不假外也。贊曰。
   眾生煩惱。八萬四千。以黑暗故。六道周旋。在大士身。變成手眼。毛孔光明。隨黑暗轉。是故眾生。有苦必呼。隨呼而應。其暗頓無。眾生大士。原非兩般。明來暗去。應念現前。諸有智者。但求諸己。凡聖二途。本無彼此。如燈破暗。兩不相到。以無二故。乃見其妙。能如是觀。大士即己。禮拜持名。如水入水。但從眾苦。極處一提。光明照耀。日夜無虧。

   四臂觀音大士贊

   通身手眼。何只有四。於無盡中。聊爾如是。寶杵空魔。真經無字。總是神通。不思議事。

   禮空中如來大士贊

   空中如來。從何出現。恰與大士。當頭覿面。自蚤成佛。何必禮他。將他顯己。畢竟如何。示現不一。禮念不二。普現色身。真不思議。

   火光三昧大士贊

   般若光明。如大火聚。大士此中。入清涼地。眾生煩惱。乃般若光。是故大士。妙應無方。

   寶掌菩薩贊

   問師是誰。自稱寶掌。伸手摩空。忽然作響。空響何聞。手摩何觸。倘遇毒龍。一時難縮。

   准提菩薩贊

   我聞諸佛出生處。本從微妙秘密印。密印即是諸佛心。散入眾生妄想夢。夢想若破諸佛現。猶如寒空見日光。若破眾生煩惱雲。現仗如來密咒力。持咒即持諸佛心。我心原是秘密咒。三緣會合本不二。是故一念悉具足。但能日用常現前。如子得母不舍離。佛心既入持咒心。不用求佛自解脫。

   日光菩薩贊(有引)

   曲阿邑東之觀音山廣福寺者。有宋神僧。號日光菩薩所建也。菩薩初示逆行比丘。不撿戒律。時人眇之。且責以建立道場。乃處處現身。一時募化。尋其跡者。猶然未出山門也。四方感而異之。遂成寶坊。臨終自露其名。至今號為日光菩薩。寺廢。住持通溙新之。立相安奉。請餘贊曰。
   惟日在天。光明朗耀。山川幽谷。無處不照。垢不能濁。晴不能昏。如水中影。似影中痕。心在眾生。至神至靈。與佛無二。況比丘僧。蓮出淤泥。香潔不染。摩尼處穢。光明不減。是故至人。超乎垢盡。不處形骸。豈拘凡聖。破壞威儀。示同遊戲。肉眼著相。不知誰是。不出戶庭。身遍十方。本無去來。如日之光。即生盲人。賴以成事。色相莊嚴。猶是唾涕。其跡如空。其應如風。隨處示現。不約而同。一日千古。一心萬劫。是故大士。其神不竭。

   維摩大士遊戲園林贊

   不見淨土。故不愛住。不見穢土。故不厭居。僧俗相狀。是實是虛。男女雜遝。是有是無。口大如空。舌大如口。不會說法。以默遮醜。身不是病。以病病身。苟非借用。可笑殺人。文殊未至。安排等待。及至到來。一場敗壞。千古被瞞。見者圖度。不是世尊。大難摸索。三十二人。都被掉弄。幸有文殊。閑撕打哄。我不識渠。渠不識我。且待彌勒下生。勘破方才散夥。

   陳如尊者贊

   象王遊行。象子隨至。聲氣相求。緣會而聚。以冤最重。為道至親。如車合轍。是必有因。

   三十三祖道影贊


   初祖摩訶迦葉尊者

   金色之形。金剛為心。奉持慧命。常轉*輪。世尊拈華。破顏一笑。至今令人。思議不到。

   二祖阿難尊者

   多聞如海。飲縮法流。諸佛出沒。不離舌頭。鼓簧法化。節拍成令。是故我師。為偏中正。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般若靈根。夙生已證。故師將出。瑞草先應。以心印心。如火投火。狹路相逢。定沒處躲。

   四祖優波鞠多尊者

   一人心空。魔宮震動。握金剛鋒。誰敢輕弄。若肯回光。狂心頓歇。禮拜歸依。諸罪消滅。

   五祖那提多迦尊者

   已悟本心。如日照夜。示生死夢。光明超越。師法本無。我心不有。如空合空。舌不出口。

   六祖彌迦尊者

   都因此來。不為別事。鬧市相逢。自示其器。縣見未然。蚤知今日。當行買賣。不論價值。

   七祖婆須蜜尊者

   從熟路來。忽逢親友。一言論義。頓知未有。乞甘露味。示虛空法。若謂有得。落七落八。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不是不言。言之不及。不是不行。本無蹤跡。今遇其人。乃可開口。從此便行。不墮窠臼。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

   住母胎中。經六十年。只待師來。方遂前緣。頂上光明。原是本有。一刮便透。如獅子吼。

   十祖脅尊者

   指地變金。隨手而現。聖人即至。何等快便。似乎空穀。應聲答響。是知我心。本無來往。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佛不識佛。眼不見眼。更向他覓。故遭檢點。將謂渾全。蚤被解破。猛省將來。方知話墮。

   十二祖馬鳴大士

   馬之悲鳴。故自有因。地湧女子。原非其人。魔本非魔。佛亦非佛。正眼看來。竟是何物。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從異中來。得正知見。路逢毒蛇。慈悲心現。更問毒龍。都要調服。眼見心知。如響出穀。

   十四祖龍樹尊者

   龍中化龍。以毒攻毒。尊者妙手。一言調伏。佛性三昧。體若虛空。百千法門。盡入其中。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以針投缽。妙契亡言。示佛性義。滿月現前。至長者家。將針引線。假他因緣。為己方便。

   十六祖羅睺多尊者

   尋流得源。水窮山盡。忽見其人。知其為聖。香飯擎來。分坐供食。大眾同飲。甘露如蜜。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不樂王宮。天開一路。直抵窮源。不知其故。紫雲之下。聖者所依。果得童子。會諸佛機。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七日而生。不墮諸陰。其體香潔。本來清淨。扣門一語。答無者誰。猛然喚醒。當下知歸。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既生天上。不應起愛。一念未忘。便不自在。以般若力。複升梵世。故來傳燈。是其家事。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無生本具。不用求真。遇緣而發。如花逢春。求之太急。去道轉遠。當下知歸。就路而返。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明暗同體。聖凡一路。來處幽微。莫知其故。熟處難忘。更求伴侶。忽爾相逢。肯心自許。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從受記來。不為別事。同類相從。緣會必遇。嗟彼鶴眾。蜚鳴既久。一言之言。頓知本有。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從須彌頂。持金環來。嗟彼鶴眾。其情可哀。得獅子兒。作大哮吼。有氣貫天。試驗其後。

   二十四祖師子比丘

   相見索珠。開手便有。以先所付。別來不久。知有夙欠。特來奉酬。將頭臨刃。白乳橫流。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秉般若劍。握如意珠。雖雲暫到。此行不虛。偶遇惡人。恰得好伴。因邪打正。兩得其便。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從刹利種。續傳燈焰。真嗣不明。幾乎失陷。從鬧市中。忽逢故人。函蓋相合。乃得其真。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莫謂無因。相逢便見。來處自然。不假方便。今因其珠。乃得其人。開池得月。買石饒雲。

   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大師

   師心甚急。其來太早。一語不投。此心不了。冷坐少林。幸得神光。一臂墮落。其道永昌。

   二十九祖慧可大師

   航海特來。多少苦心。大唐國裏。只得一人。覓不可得。如水任器。以此傳家。是為第二。

   三十祖僧燦大師

   通身是病。不知來處。忽逢醫王。猛省其故。心空骨剛。且便行腳。遇有力者。一擔付託。

   三十一祖道信大師

   少年出家。利根捷疾。六十餘年。脅不至席。學侶雲臻。何待小兒。以有夙約。觀者不知。

   三十二祖弘忍大師

   來歷不明。出身恰好。一件未完。兩家都了。破頭山中。黃梅路上。往來自由。具大人相。

   三十三祖慧能大師

   樵斧才拋。以石墜腰。靈根久植。從此抽條。源出曹溪。橫流大地。直至如今。無處不是。

   十八尊者贊(有引)

   昔李龍眠。白描十八尊者。精妙入神。觀者目炫。獨趙松雪。仿之逼真。近代歙人丁南羽。畫諸祖道影。不讓古人。而白描亦稱擅美。余嘗請作厲揭圖。竟未能得。頃在五羊。南海侯約我王君。出此卷索贊。展之光明奪目。神情超越。如坐蓮華藏中。聽如來說自性法門時也。詰其作者。乃黃梅伯羽汪生。敬焚香稽首。總為之贊曰。
   清淨界中。出生眾妙。大地山河。總歸圓照。鱗介羽毛。普現三昧。何獨應真。為稀有事。諸阿羅漢。皆幻化身。見之不識。豈得其真。遊戲神通。咳唾掉臂。俯仰屈信。皆成佛事。師子顰呻。凝神壁觀。林下水邊。生涯無算。搦拳手酸。降龍費力。但歇妄心。自然闃寂。抱膝凝眸。看他作怪。不若持珠。念佛自在。坦腹熙怡。貝葉在掌。揮塵默談。敲空作響。聽之如聾。說者似啞。不比尋常。之乎者也。倦倚長松。瞌睡打盹。伸手從空。忽然提醒。骨瘦眉長。腰曲腳直。動步全憑。荷負之力。晏坐林閑。心閑不過。偶爾看經。便成話墮。缽盂一具。蓮華七軸。即此是寶。何須別物。自受用處。唯此而已。天龍恭敬。不以為喜。由人愛憎。任他束縛。一味隨緣。自性解脫。只在毫端。現此神力。水底魚蹤。空中鳥跡。鏡像空花。幹城水月。作如是觀。妙不可說。
   又。
   業識不枯。飄流毒海。魚鱉蛟龍。夜叉鬼怪。可笑爾輩。一味駕空。不敢類墮。謂是神通。苦被佛呵。怕見摩詰。幸爾此閑。躲過黃檗。渺渺長波。滔滔巨浪。不肯放身。是何模樣。自己占幹。教他下水。縱是便宜。能得幾幾。雖雲遊戲。終成虛誑。喚不回頭。倍增惆悵。看爾鬥到。龍華會中。將甚鼻孔。見我本師和尚。

   又次依第合贊

   人持一經。俱在目前。道路各別。養家一般。踞地而坐。兩眼瞠空。有何所見。樹此門風。懸崖之下。以杌為幾。香篆騰空。如雲作雨。骨瘦如柴。精神已竭。還要看經。此心不歇。背癢難抓。聊假一手。在恰好處。妙不容口。有何神通。龍藏在瓶。手松放出。任其飛騰。猛虎踞地。威不可觸。用盡神力。如貓捕鼠。經非文字。當人不少。莫道眼困。昏沉不好。耳中作聲。似有一物。及乎取之。拏掇不出。明月當空。抱膝而坐。如是清閒。何等快活。眉長累墜。時時遮眼。老手無力。翻費撩卷。肚大難遮。甚是褦襶。只須放下。方得輕快。破衲藍衫。費心連補。一針一線。十分辛苦。手持明鏡。自照其醜。忽遇獅子。一聲號吼。同行渡水。腳跟到底。何必又要。累人累鬼。

   又園林遊戲圖合贊

   吾師神通。自己有限。全仗大家。團頭聚面。龍不可撓。賴此一缽。不是者些。縮手縮腳。手掐數珠。假此念佛。舍己從人。轉見忽突。持一瓣香。供養者誰。有為功德。不若無為。擎拳合掌。遞相恭敬。臨鏡見頭。空響谷應。手執如意。非無意手。觀未執時。本來何有。猛地回頭。為何顧佇。待伴同行。便非大步。軍持之中。不見傾注。想是玻璃。內盛甘露。少不努力。老不歇心。撥起眉毛。還要看經。以我觀來。都成漏逗。雖會騰雲。未離窠臼。前者已去。後者未來。趁步不上。未免掛懷。急走不動。恐天落雨。先戴箬笠。又添辛苦。貝葉無文。真經無字。只解口持。不知心悟。為他有塵。故持白拂。彼淨此汙。兩皆不足。擎拳合掌。同行獨往。看他如意。好借爬癢。白羽扇頭。皎潔如雪。已斷煩惱。如何又熱。為問缽盂。有無齋飯。若遇肚饑。施主便辦。猛虎爪牙。大開血口。幸遇我師。馴伏而走。一卷真經。有無量義。未展開時。先已見諦。種種遊戲。皆成虛誑。試看虛空。是何模樣。

   又渡海圖贊

   苦海無邊。惡浪拍天。橫身直過。誰敢當先。惟諸尊者。神通自在。拌命不顧。往而不害。以我空故。無害我者。內外無物。故無可舍。視淵如陵。履險若平。隨心而至。寓目不驚。縱有蛟龍。夜叉鬼怪。皆為我用。以絕對待。是知至人。處生死中。不與物忤。物無不容。由是觀之。法本寂滅。但不生心。稱為妙絕。

   又各隨其狀而贊之


   一右手擎金剛塔左手豎掌如作觀想

   以金剛塔。聊表此心。豎掌諦觀。想念甚深。

   二老病據梧童子搗藥

   此身不有。病從何生。對證之藥。不知何名。

   三手執如意安然晏坐

   手執如意。如意累手。默然自觀。畢竟何有。

   四擎缽伸空若有所乘

   本來無物。向空妄求。求無所得。豈不含羞。

   五六老清臞若不勝衣倚賴少年扶曳而行

   老瘦難行。自宜休息。何苦累他。拖曳費力。

   七手持貝葉迅疾而行回顧老者若有所待

   獨行快便。替人著急。手中貝葉。幾乎打失。

   八九老前行扶仗童子少持香相隨作供旁有鬼若歸依狀

   步履艱難。所賴童子。此一炷香。非為山鬼。

   十飛錫陵空驚起山神尊者徐行回頭顧盼

   飛錫陵空。山神驚起。吾師且住。法幢在此。

   十一降龍

   因龍性猛。師乃現粗。但調其性。不為其珠。

   十二老邁無力手撫孤松

   一生行腳。於今老矣。身若枯松。心如止水。

   十三伏虎

   猛虎在山。威振林木。吾師道高。自然馴伏。

   十四看經

   真經無文。牛皮遮眼。若鑽不透。終難放膽。

   十五自在安禪獼猴獻果

   寂然澹泊。胸中無物。獼猴最狂。亦知歸服。

   十六朝陽補衲十七坦腹相對笑視而已

   針線工夫。固是綿密。大眼看來。終是費力。

   十八端然禪定

   大休歇處。安閒自在。冷眼看他。都是捏怪。

   又

   可笑此僧。奈閒不住。兩手捉摩。不知何故。
   佛戒威儀。端嚴瀟灑。張拳舞腳。甚是不雅。
   枯坐壁觀。是渠本分。如此欠伸。想是心悶。
   雄猛到此。弓折箭盡。猶張空拳。徒勞發憤。
   袈裟著身。本來自在。又假按摩。似為捏怪。
   伸手縮腳。左撈右摸。原有一物。竟捉不著。
   乞食街頭。失卻一物。尋覓不見。捶胸頓足。
   不愛打眠。去弄石頭。儻磕破手。惹一場愁。
   反手捶背。想是脊痛。少年不覺。老來沉重。
   挺挺孤松。是僧榜樣。如此兒戲。是何相狀。
   雙手抱頭。老大龍鍾。不是偏風。便是耳聾。
   尊者容儀。甚為雅肅。但露腳跟。者些不足。
   瞌睡起來。夢境未撇。兩眼睜睜。望空著楔。
   是誰趕渠。惡氣滿肚。忙忙急走。恐怕捉住。
   不善經行。平地吃跌。縱跳起來。已成敗闕。
   四肢如拳。百骸似綿。想遇天寒。凍餓使然。
   請問尊者。耆年幾何。但看兩眉。世上不多。
   本來安穩。自討事做。如浪中船。是誰之過。
   又

   一對經卷爐香兀然端坐

   兀爾忘緣。無思無慮。經卷爐香。是閑傢俱。

   二看經

   持一卷經。貴圖遮眼。牛皮若透。將長補短。

   三橫擔拄杖而行

   拄杖橫擔。獨行獨步。但驀直去。何須回顧。

   四倚仗觀瀑布

   倚杖閑看。千丈瀑布。問從何來。不知其故。

   五撫麋鹿坐觀蛺蜨

   麋鹿忘機。閑來伴坐。蛺蜨蘧蘧。熱夢未破。

   六手執如意坦腹而坐

   坦腹頹然。百無所有。可惜未忘。執如意手。

   七手執經卷而行

   既登解脫。無礙無掛。手中者些。翻成話[-+]

   八坐桃花下回首看經

   花下諦觀。想不為別。要使人知。空即是色。

   九伸手缽中撈月

   缽中有水。水中有月。伸手捉拏。畢竟不得。

   十遙空作禮

   平地作禮。目前無物。莫認虛空。是法身佛。

   十一降龍

   雲中之龍。變化自在。何故降他。翻成捏怪。

   十二撫樹觀泉

   獨撫枯樁。靜觀流水。盡世閒人。閑不過爾。

   十三仰觀高山流水

   流水高山。知音者少。吾師得之。出入意表。

   十四策杖閑行

   策杖閑行。信步騰騰。世閑少有。此無事僧。

   十五騎虎而行

   猛虎難馴。見之者避。吾師跨之。視如兒戲。

   十六坐觀水月

   皓月寒潭。光明徹底。此中著腳。翻成塵滓。

   十七以指點空

   以手指空。空中何有。雖為點破。似揚家醜。

   十八持杖坐磐石上

   已到忘懷。快活無那。手中拄杖。何不放下。

   又金畫騎獸十八尊者遊戲贊

   三毒已除。生死不系。故得神通。自在遊戲。猛獸獰龍。各各馴伏。信意乘之。任其馳逐。以己忘機。物亦忘我。兩得其忘。如火入火。十方遊行。往來無礙。不相識者。見之驚怪。但瞞愚人。難逃智眼。若遇維摩。定遭檢點。於虛空中。妄生分別。縱是金塵。亦眼中屑。

   十六尊者應真圖贊

   欲行不行。若有所思。所思為誰。吾師自知。
   拄杖橫擔。腰包肩荷。猛地回頭。恰是者個。
   跫然而立。望之若遺。遙空舉手。對面是誰。
   骨瘦如柴。衣寬若袋。不是忘形。誰堪褦襶。
   缽中之水。空中之龍。拏雲之手。別顯神通。
   兀然而坐。半恨半思。缽水湛然。投針者誰。
   飄然若狂。愕然若怒。縱是無心。也落顧佇。
   猛虎易馴。迷心難解。不是吾師。幾成敗壞。
   骨瘦神疲。眉長累極。終日撥之。手酸無力。
   怯寒[-+]衲。抱膝若思。掉頭不顧。思之何為。
   物之在空。與爾無競。無故索之。豈稱為聖。
   鞠躬低首。合掌向空。見法身故。作禮真容。
   箬笠如空。拄杖如龍。逍遙物外。頓脫樊籠。
   瓶本無物。何來光怪。自放自收。無人管帶。
   雙手徒搏。兩腳急走。雖為他忙。卻揚自醜。
   衲被蒙頭。冷眼偷視。香煙起處。只者便是。

   十四尊者贊


   一衲被蒙頭合掌低頭

   一衲蒙頭。諸緣坐透。合掌稽首。如是信受。

   二降伏獅子抱獅子兒引之奮迅

   獅子奮迅。大威猛力。奪獅子兒。豈不返擲。

   三卓錫擎拳獨行獨步

   一錫撐空。兩拳搦骨。法力無邊。稱南無佛。

   四三人共坐如說法狀

   無舌而說。無耳而聽。法音如雷。無人肯信。

   五默然端坐

   曆劫妄想。忙中不見。正默坐時。一齊出現。

   六禪定

   衲被如空。脊樑似鐵。坐斷十方。翻成點額。

   七擎缽

   雙手擎缽。滿盤托出。汝試諦觀。此中何物。

   八大肚坦腹

   肚大難遮。腳長難縮。爾自生嫌。非關我錯。

   九月下看經

   月明如晝。老眼不困。起來誦經。聊當解悶。

   十坐具敷坐

   展開坐具。略放一線。不為坐禪。和身打欠。

   十一布袋行腳

   肩上郎當。手中褦襶。如此行腳。可憎可怪。

   十二手持如意

   手執如意。如意累手。身著袈裟。聊遮其醜。

   十三持珠念佛

   佛自念佛。向何處躲。以我求我。於何不可。

   十四折蘆渡江

   苦海無涯。腳跟難跕。憑此一葉。便到彼岸。

   又

   苦海無際。蓮葉為舟。倚他當命。老不知羞。
   蘊空愛身。心空有質。如此顛倒。莫道不識。
   手中如意。腳跟蘆葉。忙忙碌碌。幾時休歇。
   怕海中怪。踏金剛杵。張拳努目。如見老虎。
   空中放光。腳下踏經。笑人長短。豈稱為僧。
   蠡中測海。枝頭尋春。覿面不見。何名應真。
   倒海移山。伸手縮腳。自在神通。誰人敢說。
   自蹋實地。看他下水。穩穩當當。乖不過你。
   神龍之性。原不可觸。先奪其珠。故不敢忤。
   大海之中。即得淺處。念彼觀音。時來救護。
   快活不受。被人拖帶。老老大大。不會自在。
   衲被蒙頭。快活欲死。任他神通。總不如爾。

   十二尊者厲揭圖贊


   一攬衣渡水

   行腳遇水。路頭差錯。沒處回避。直須要過。

   二能涉負不能涉者

   膽大不怕。膽小怕倒。幸肯負戴。兩家都好。

   三四先登彼岸以杖接不能者

   十分過九。一步不及。賴他拄杖。甚是得力。
   已到彼岸。複顧其伴。極處一提。何等方便。

   五既涉濕衣童子扭之

   不知淺深。信步奔行。濕透衣裳。返累別人。

   六已到樹下卸衣結束

   衣衫絡索。泥水汩沒。雖是拖過。翻勞結束。

   七跣坐樹下作嚏解盹

   費盡力氣。閑坐打盹。鼻孔撩天。一噴頓醒。

   八神疲力倦仰視盹者

   神思雖疲。兩眼尚開。看他昏者。甚是癡呆。

   九系裙

   正涉水時。怕他纏身。既脫又著。枉費精神。

   十倚杖箕踞而坐

   箕踞石上。神精軒豁。忘卻疲勞。十分快活。

   十一閑坐以如意爬癢

   自己癢處。他人不知。如意在手。任我爬之。

   十二倚杖危坐回看行者包裹衣缽

   到休歇處。何不放下。累他包裹。好沒傝[-+(/)]

   補衲尊者贊

   破落遍身。從新要補。針線工夫。不辭辛苦。
   又。
   一領破衲。百綴千補。一針一劄。甚是辛苦。針針要透。不透不休。縱然補得。只好蒙頭。

   看經尊者

   自己不明。卻鑽故紙。清淨界中。翻成渣滓。
   又。
   生不識字。強要看經。耳聾眼花。說與誰聽。梵筴多年。蛀蟲鑽透。字腳不真。都是漏逗。

   降龍尊者贊

   多嗔之物。捉拿不住。一味慈悲。觀想凝注。
   又。
   驪龍正睡。珠被師偷。若值醒時。怎肯甘休。

   伏虎尊者贊

   惡性難調。威猛無敵。放舍全身。費盡神力。
   又。
   爪牙已露。猛氣未逞。不是吾師。幾驚市井。

   調獅尊者贊

   法窟爪牙。誰敢摩觸。吾師神通。視為玩物。

   浮海尊者贊

   業海無邊。滔滔不竭。直登彼岸。青蓮一葉。此身非身。荷擔錫杖。空水連天。無相之相。空非有外。水外無流。誰能一喝。截斷兩頭。踏破太虛。踢翻滄海。線斷腳跟。心無掛礙。

   渡江尊者贊

   越無明流。猶在半途。妄想未斷。水上葫蘆。
   截流而過。自可超越。何故又憑。貝多一葉。
   芭蕉虛質。雖是速朽。不是借他。幾乎出醜。
   腳跟未穩。瓦器不堅。搖搖盪蕩。幸爾兩全。
   獨往便休。何為回頭。若等個伴。就不唧[*]
   貝葉在掌。碧眼撐空。高跨獨步。吾師猶龍。

   燒香尊者贊

   老不歇心。少不努力。撥火燒香。不放一息。本來沒事自尋忙。如何到得無生國。

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三十五

   贊

   達摩大師渡江贊

   十萬里西來。端的為何事。老蕭乍見時。胸中尚疑似。一語不投機。掉臂且休去。折得一莖蘆。欲將橫大地。九年面壁坐。寥寥沒意趣。博得神光臂一支。通身化作光明聚。相逢不必問前程。丈夫自有沖霄志。
   又。
   不是徒來。胸中有事。不遇其人。吞聲忍氣。撩起便行。絕無顧佇。滔滔長江。截流而渡。折蘆一枝。五葉浮空。聊以代步。豈是神通。前程未定。不知何往。誰料少室岩前。又落九年妄想。
   又。
   特來覓知音。相逢不相遇。一語不投機。抽身便休去。折蘆渡長江。腳跟不點地。不是少室岩。幾乎大失利。幸得赤心兒。聊以遮羞愧。賺殺後來人。喚作西來意。

   又半影贊

   狀似蒼鷹。心如攫兔。不是無身。不欲全露。

   又西歸贊

   來太忙。歸太速。憔悴精神。慚惶面目。落得一隻破鞋。恰又有皮沒骨。看爾回見尊堂。將甚言句報覆。阿呵呵。屈不屈。惹得兒孫望空哭。
   又。
   此事人人有分。何勞特特西來。只道將本求利。誰知返見疑猜。歸去淒涼無限思。到家始恨手空回。

   又繡像贊

   本無面目。枉費針線。貫穿將來。一毫不欠。縱是全身。只得一半。梁王殿上。少室岩畔。決無如此。許多思算。人道是鼻祖西來。我說是婆心出現。

   又達摩大師贊

   一片苦心腸。遠來當大事。不遇個中人。好生沒意趣。九年面壁坐。冰枯雪已老。不得斷臂漢。此心終不了。只為當初自著忙。今日始知來太早。
   又。
   其來甚遠。其心甚苦。不遇作家。多遭輕侮。其道既光。其澤愈溥。懸絲命在一莖蘆。博得兒孫不可數。普天匝地盡皈依。此是吾師真鼻祖。
   又。
   有事在心。忍俊不禁。十萬西來。誰是知音。一語不投。九年面壁。不是神光。幾乎狼籍。苦海無涯。掀天波浪。擬之即墮。蹈之即喪。五葉浮空。一花不改。是知我師。至今如在。
   又。
   氣蓋乾坤。心包六合。十萬里西。來特特為者著。不是不肯承當。止因不愛摸索。一語不投便渡江。過水何曾不濕腳。九年面壁冷愀愀。謊得神光一臂落。至今大地血橫流。無限家私都拋卻。人道是直指單傳。我道是閑家過活。
   又。
   碧眼胡。碧眼胡。十萬里來胡為乎。一語不投忙折蘆。掉頭不顧羞殺吾。嵩山石室冰雪枯。九年面壁嘴盧都。不愀不辨心何孤。忽睜兩眼雙饃糊。問道立者誰之徒。擬待開口喪其軀。一臂墮落心膽蘇。滴血橫流滿江湖。且道此事誰人無。問君不竟胡為乎。
   又。
   特特而來。尋人不遇。忙折一蘆。抽身便去。少室岩前。全無滋味。賴有神光。少吐其氣。剛留一隻臭皮鞋。惹得兒孫嫌破碎。何似當初未到時。長空明月無纖翳。
   又。
   其往太速。其來太早。知之者希。空增懊惱。不是少室岩前。幾乎此心不了。雖雲直指單傳。畢竟門前之繞。兒孫至今播揚。狼籍家私不少。咦。東風吹破樹頭春。落花滿地無人埽。

   又石室達摩大師贊

   蒼岩石室。九年面壁。非是無心。只為不識。太無聊。沒端的。直待神光雪沒腰。平空一語成狼籍。五葉花開大地春。至今滿眼生荊棘。

   又贊

   既赤手來。包裹何物。把作贓私。便成塗毒。分疏不下。至今負屈。

   六祖大師肉身贊

   一陽來複。暖氣漸臨。三陽滿足。萬物皆春。一陰初至。流火內凝。三陰始交。草木頓零。有力造化。尚使枯榮。何況無生。念念薰蒸。以有入空。四大俱融。以空入有。有則不朽。空有兩忘。適同金剛。山河大地。盡常寂光。是故我師。為法中王。

   永明大師贊(有序)

   清幼讀心賦。唯心訣。即知師為光明幢也。既而從雲谷先師。聞說大師日行一百八件方便行。將謂尋常勤勞事耳。竊慕而行之。因是寓目無遺法。以為善用其心矣。及垂老。至西湖淨慈。入宗鏡堂。禮大師塔影。訪其行事。弟子大壑出自行錄。清展卷默然自失。歎曰。此廣大無邊微妙法行。誠非金剛心。普賢願。不能持其萬一也。況揭心宗而鎔教海。示法性而攝群情。非稱法界三輪。何能臻其閫閾哉。清感歎難思。稽首為之贊曰。
   稽首大師光明幢。普照法界清淨藏。乘大願輪示三業。特為群生開正眼。親傳佛祖秘密印。融通教海歸一心。陶鎔聖凡非比量。頓入實相三昧海。百千妙行顯唯心。萬善同歸一真諦。思惟自有三寶來。此土唯師能護法。是故華夷悉歸仰。盡入慈悲心念中。飛潛動植攝無遺。即以己身代受苦。若非寂滅平等觀。何能了無彼此相。悲哉末法諸愚蒙。不知盡被願力攝。懸此宗鏡照萬法。目前何法非佛事。即此放生一種德。便入毗盧法界門。自心先入眾生心。眾生何能逃淨土。我以湖山為筆研。不能寫師一毛孔。普願隨喜見聞者。同證吾師大心力。

   諸祖道影略傳贊


   康祖僧會贊

   法身舍利。普遍大地。光明照耀。無處不是。爰有至人。尋光而來。懇求出現。梵刹初開。

   天竺佛圖澄和尚贊

   至人隱顯。其行莫測。透體光明。其用自別。出入帝庭。如狎鷗鳥。脫然歸去。由來時道。

   廬山東林遠公贊

   曠志高懷。遊心淨土。創開東林。以為初步。蓮漏清聲。流韻至今。凡有聞者。靡不歸心。

   寶志公贊

   至人潛行。跡不可知。從何處來。為鷹之兒。遊行世閑。人莫能測。擘破面皮。又何必說。

   傅大士贊

   道不在冠。儒不在履。釋不袈裟。無有彼此。但能不生分別心。三教宗師即是你。

   章安法師贊

   影響法化。雲龍風虎。凡立幟者。必有其伍。一家教觀。至師大昌。入多聞海。源遠流長。

   法智法師贊

   台之一家。遠宗龍樹。教觀分明。觸者多悟。五百年來。其維不張。實生吾師。大振其綱。

   不空三藏法師贊

   毗盧灌頂。是為心印。正令全提。佛魔聽命。奔走龍神。潛消百怪。是故智者。得大自在。

   賢首法師贊

   大法界網。聖凡羅列。獨有一綱。惟師能挈。引萬派流。同歸性海。五教齊收。終古不改。

   清涼國師贊

   秉大智印。範圍法界。入總持門。具四無礙。九尺長軀。百年住世。七帝門師。事不思議。

   圭峰禪師贊

   萬里封侯。投筆而取。吾師一投。直出生死。性海同遊。真子之印。入法界門。是稱亞聖。

   法照國師贊

   [-+]殊大士。將期一見。故金色界。缽中先現。及至入門。如從舊遊。直指極樂。是所歸投。

   玄奘三藏法師贊

   大教東流。其法未普。爰有應真。委命往取。般若流光。相宗大啟。苦海舟航。利濟無已。

   窺基法師贊

   唯識幽宗。義深且玄。惟師揚之。如日麗天。定從兜率。預稟彌勒。不從中來。安知其訣。

   道宣律師贊

   如來設教。三學為師。定慧所發。以戒為基。大法東流。此教未光。南山傑出。一振其綱。

   一行禪師贊

   顯密之宗。讖緯之故。大衍一成。陰陽合度。世出世法。靡不該練。五地之行。于師乃見。

   南嶽懷讓禪師贊

   氣概沖天。心虛沒量。攬曹溪水。興波作浪。睡著馬駒。一磚打起。蹴踏橫行。觸者皆死。

   青原行思禪師贊

   天然尊貴。不落階級。一語投機。如蜂得蜜。曹溪一脈。枝分脈衍。從此兒孫。雷驅電卷。

   永嘉無相大師贊

   金錫孤標。生龍活虎。不是老盧。幾遭輕侮。言前薦得。一宿便行。縱然超越。猶是兒孫。

   西江道一禪師贊

   馬駒如龍。牛行虎視。百三十人。一腳蹋地。法流西江。百川東倒。一滴彌漫。潤茲枯槁。

   石頭希遷禪師贊

   獦獠佛性。原自有因。一尋思去。即得其真。踞坐石頭。其路甚滑。縱能行者。也吃一蹋。

   越州大珠慧海禪師贊

   自持寶藏。更向他求。一言指出。應用自由。越有大珠。圓明通透。隨方照耀。不落窠臼。

   天皇道悟禪師贊

   那邊不住。從何處來。一見石頭。八字打開。以此示人。只貴知有。顛倒拈來。如弄丸手。

   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贊

   百丈壁立。來者望崖。惟師直入。撥火心開。作水牯牛。異類中行。仰山勘破。父子家聲。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贊

   乘日光來。依自性住。故才出頭。天然妙悟。巢居長松。人道是險。但看他人。不自撿點。

   洪州黃檗希運禪師贊

   大雄山下。有一大蟲。哮吼一聲。聞者耳聾。疾雷之機。掣電之眼。西來門風。從此太險。

   鎮州臨濟義玄禪師贊

   黃檗師子。爪牙才露。大愚之機。如鷹拏兔。脅下三拳。腮邊一掌。適犯其鋒。非為粗莽。

   端州洞山良價悟本禪師贊

   本來面目。一摸便見。無情說法。似乎還欠。既見雲岩。掀翻窠臼。過水睹影。方始通透。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贊

   越格之資。不存名跡。超方之眼。一見便識。五位虛玄。宗旨綿密。是故至今。猶黑似漆。

   福州雪峰義存禪師贊

   熟處難忘。蔬筍習氣。鐘梵經聲。聞之心醉。師棒如龍。友嘴如鐵。故此出身。自然超越。

   雲門禪師贊

   才見睦州。閉門推出。挨身一拶。頓折一足。從此轉身。蓋天蓋地。雪峰未見。早已心契。

   法眼禪師贊

   一切現成。了無顧佇。萬象之中。堂堂獨露。一味平懷。目前即是。才涉思惟。便落第二。

   汝州首山省念禪師贊

   七軸蓮經。持之已久。一言放下。即知本有。不說之說。舉著就見。拂袖而行。何等快便。

   越州天衣義懷禪師贊

   本性慈悲。來酬夙帳。見了魚兒。隨手便放。一出塵網。便登覺地。擔折桶脫。虛空粉碎。

   潭州石霜楚圓慈明禪師贊

   西河逆機。見者不識。親遭掩口。鼻孔打失。其機迅發。脫不可羈。明眼稱之。真獅子兒。

   隆興府黃龍慧南禪師贊

   西河獅子。父子門風。倒握太阿。誰敢當鋒。師一攖之。聖凡情盡。室中三關。全提正令。

   袁州楊岐方會禪師贊

   荷擔大法。綱維叢林。狹路相逢。一語見心。異時兒孫。遍滿天下。源遠流長。根深枝大。

   舒州白雲寺守端禪師贊

   久把明珠。秘為奇貨。及遇作家。一笑便墮。看破笑處。自亦絕倒。信手拈來。無非是寶。

   蘄州五祖法演禪師贊

   出門不利。即撞擔板。逢人便問。只好遮眼。幸遇作家。一椎打破。掉轉頭來。方知話墮。

   杭州慧日永明延壽智覺禪師贊

   乘大願力。出為法瑞。總持門開。眾行畢備。懸一心鏡。朗照萬物。佛日中天。無幽不燭。

   天目高峰禪師贊

   雪岩之險。壁立萬仞。惟師登之。得其捷徑。死關之險。又逾於岩。故望之者。猶如登天。

   天目中峰禪師贊

   天目窟中。真獅子兒。爪牙才露。百獸賓士。孤峰凜凜。法海洋洋。是故我師。稱僧中王。
   又。
   踞天目之高峰。透空中之鐵壁。破佛祖之重關。小刹塵之知識。示如幻之身心。展那伽之定力。打碎眾生生死窠。縱是相逢無處覓。

   千岩禪師贊

   問佛何在。尋之不見。鼠翻貓器。忽然出現。躍身如空。應聲若響。不是者番。幾沉妄想。

   佛印禪師贊

   文字習氣。生來漏逗。橫口說禪。不落窠臼。預畫笑容。不知何為。軒渠而化。只者便是。

   徑山無准禪師贊

   一語投機。十方通透。舌根雷奔。衲僧雲湊。兩入內庭。提挈萬乘。不假他力。全憑正令。

   寂照圓明禪師贊

   世道交興。真人應運。雲龍風虎。莫之能禁。真金出礦。古鏡生光。精明既發。照用無方。

   白雲覺禪師贊

   坐白雲峰。轟霹靂舌。性海波翻。義天星列。奔走龍神。潛消魔[/]。一點清涼。破除瘴熱。好個阿師。十分標格。若不是者滿嘴鬍鬚。人定認作靈山迦葉。

   金剛塔贊

   稽首金剛幢。般若光明聚。一切眾生心。故稱諸佛母。普入微塵中。能作利益事。善哉妙智人。從微細心想。建此最勝幢。猶若蓮華藏。幢依微塵立。一塵書一字。塵塵世界圓。字字光明現。即於此一幢。一一微塵聚。具足般若緣。不增亦不減。是知眾生心。各各皆具足。我觀我此身。不異此勝幢。日用微細心。盡憑般若力。若一念瞻依。一切皆具足。念念不離心。功德皆圓滿。

   三教圖贊

   即一而三。赤子身穿花布衫。即三而一。沒韻曲吹無孔笛。說謊面不慚。瞞人心似漆。莫道肝腸有兩般。誰能識破真消息。一腔心事總難言。杜鵑血染春山濕。

   文昌帝君贊

   造化之精。煥而為文。炳乎長夜。日月代明。莫匪爾極。寂然爾寧。有叩之者。如篁斯聲。淵淵不竭。若穀似盈。帝出乎震。此之謂至神。

   老子騎牛贊

   紫氣東來。青牛西逝。不是尋人。端為何事。

   老子出關贊

   心存太古。道違薄俗。光而不耀。虛而不屈。致虛守靜。少思寡欲。恬惔怡神。蕩然無物。群雄競爭。方事馳逐。鼎沸中原。緬懷西竺。才駕青牛。便騰紫氣。關令早知。真人將至。拜命瞻依。請發幽秘。垂五千言。道全德備。不居物先。不為禍始。謙道無我。知足知止。混俗和光。莫知其紀。故稱猶龍。為柱下史。

   孔子贊

   百王之師。千聖之命。萬古綱常。群生正性。一力擔當。全無餘剩。不是吾師沒量人。誰能永使人倫正。

   彭祖贊

   色若嬰兒氣若哇。吸風吹露但餐霞。蟠桃一熟三千歲曾記為童尚折花。

   呂純陽贊

   宇宙在手。萬化生身。稟三才之至粹。得二氣之精純。負青蛇而遊戲無礙。見黃龍而妙悟乃真。朝遊蓬島。暮宿昆侖。壽同天地。德比陽春。夫是之謂人中之聖。抑仙中之神者也。

   漢壽亭侯贊

   凜凜若生。明明若在。耿耿孤忠。堂堂氣概。面上精神。胸中磊塊。處處逢人愛現身。多應未了英雄債。

   清涼山玉峰和尚半影贊

   明月半輪。浮雲一片。雪老冰枯。水清沙淺。人傳作鼻祖兒孫。我說是文殊侶伴。八十年苦行無窮。百千劫圓成一念。不知那世舊冤家。來此人閑償夙欠。晚得個俗不俗阿郎。卻做出真不真皮面。咦。今朝一笑再相逢。直待龍華初會見。

   寶峰和尚贊

   是真非真。無相不相。如珠中色。似鏡中像。大千遊遍沒行蹤。十方壁落無遮障。為打陝府鐵牛。觸折邛州竹杖。塞北山寒雪正飛。天南地暖花初放。相逢不肯露全機。只道有無俱是謗。借問何處者沒巴鼻阿師人道是天子門前寶峰和尚。

   紫柏大師贊

   法界網裂。其維不張。適生大師。力振其綱。踞獅子窟。斫旃檀樹。奮迅未伸。爪牙已露。擊塗毒鼓。釃甘露漿。飲之者醉。耳之者狂。寂滅性空。轟霹靂舌。奔雷卷電。觸者褫魄。以大地心。堅金剛骨。眼裏有筋。胸中無物。臨濟不死。黃檗猶生。誰知大師。不受其名。大方闊步。不存軌則。翻身擲過須彌峰。一拳槌碎無生國。
   又。
   獨坐孤峰。披襟藏海。咄醒魚龍。潛消鬼怪。拄撐如意雙眼空。十方世界無遮蓋。莫道春風處處同。冰枯雪老寒岩在。
   又。
   定乾坤眼。如懸寶鏡。有臨之者。妍[-+]莫遁。倒握太阿。與人不吝。魔外攖之。喪身失命。無手行拳。拳不在手。無舌解語。語不在口。鬚眉略露。其形似有。若扣其中。自不能剖。
   又。
   面如月。心似鐵。短髮長髯。豐神自別。拳頭一捏雙眼空。脊樑才豎諸緣歇。槌碎金剛圈。圓成甘露滅。十方世界沒遮攔。一道神光閑不徹。驀地相逢鼻孔酸。心中有痛難分說。
   又。
   通身血汗。如獅搜絆。迸斷情根。卸卻重擔。外雖城府。內無崖岸。兩眼睜睜。只見者漢。

   雲棲大師贊

   乘願力來。居堪忍界。開淨土門。了慈悲債。建光明幢。稟金剛戒。八十年餘半利生。臨行落得空無礙。若識吾師住世心。是則名為觀自在。
   又。
   我觀大師。渾身活潑。諸毛孔中。光明透脫。不見面目。如何描摸。縱饒畫得。畢竟不著。晏坐如空。說法如風。捕風捉影。不得其蹤。聞空中風。見水中影。多少癡人。開眼打盹。
   又。
   以空為居。以慧為命。入眾生心。行普賢行。不論鱗甲。羽毛。同入平等法性。一味慈悲。十分清淨。若問吾師甚法門。此中三昧明無諍。
   又。
   心若空中月。形如鏡裏像。此是吾師四十年。隨順眾生真榜樣。
   又。
   其容寂。其心密。無內外。不出入。百千三昧。眼裏空花。一切行門。空中鳥跡。不信分身萬象中。癡人卻向毫端覓。咦。

   無明和尚圓相贊

   久向無明名。未識無明面。突出大好山。千里遙相見。生涯在钁頭。說法如奔電。提張沒弦弓。慣用石鞏箭。只要射個人。應弦早奔竄。忽撞頑石頭。鏃羽一齊陷。拋出鐵渾淪。見者絕思算。此是吾師老面皮。相看只許言前薦。若問當陽向上機。雲山滿目難分辨。

   無邊和尚贊

   刹海無邊。一塵不立。腳跟到處。因緣會集。隨身叢林。家常茶飯。來者充足。任意幹辦。一蹋吳江。刹竿才豎。龍象奔騰。全無回互。雙徑雲生。單傳月朗。誰人大呼。師答其響。於一毫端。現寶王刹。八十八代。都沒合殺。道運全機。賴師一撥。鼻孔半邊。誰曾摸著。

   清涼山空印法師贊

   金色界中。常隨萬眾。唯師匡徒。潛施大用。五頂峰高。經行顧注。萬壑風猋。法音彌布。遊寂滅海。坐雜花林。如師子戲。顧欠頻伸。名聞九重。風清寰宇。十方歸依。如海吸水。形不象心。真不混俗。但見其皮。誰得其骨。法幢既傾。教網不密。師振其綱。如天絲織。哲人往矣。寂寥千載。天實生師。儀形未改。千尺寒岩。萬年冰竇。我居其前。師躡其後。我以業驅。師以願持。炎涼雖異。此中不移。劫火洞然。冰枯雪老。幻翳既除。空花亦了。浮雲散盡碧天高。一輪明月當空皎。試問金剛窟裏人。前後三三是多少。
   又半身贊。
   問者老漢。從何處來。不知為甚。滿面塵埃。千尺冰雪凍不死。[-+]得一半令人猜。可怪獅子項下鈴。自系自解真奇哉。

   紹覺法師贊

   以法為身。以慧為命。以三界為家。以眾生為性。其形骸也槁木。其三昧也無諍。火宅寒灰。塵勞冰阱。以城市為山林。從語言入正定。故熾然常說而不休者。以智海橫流自不能禁。無怪乎阿師口門不正。

   靈徹法師贊

   骨崚嶒。心寥廓。鼻孔昂藏。眉毛卓索。湛若碧沼青蓮。挺若長松孤鶴。舌根不動語如雷。時人莫道無言說。

   自光長老贊

   從金剛窟。來王舍城。更無別事。只為眾生。一身叢林。十方粥飯。來者同餐。不分主伴。以無我心。作眾佛事。遇緣即宗。平等無二。若求其真。真不在此。但看現前。即真佛子。

   大歇耆年贊

   蚤年即知離俗。老年方能出家。以漚和為妙行。以佛事為生涯。五濁世中。了無半點掛礙。清淨界裏。只有一朵蓮華。此便是優婆塞眾中第一作家。

   定宗老宿贊

   少入千佛岩。即依千佛住。起坐常不離。人不知其故。雖過八十年。猶是最初步。步入雜華林。始是歸家路。

   雪嶠山主贊

   坐斷雙髻峰。捏出秤椎汁。打破金剛圈。咬碎鐵栗棘。幾番凍餓死複生。剛博得些閒氣息。不是殺父冤仇。為甚著者死急。落得一條性命。卻又東拋西擲。走向雙徑峰頭。不解埽蹤滅跡。露出者個形容。也是眼中著屑。縱饒雪上加霜。須知炎天赫日。試看端的。橫眉鱉鼻。杜鵑聲裏雨如煙。東風吹落花狼籍。赤腳鬔頭下翠微。相逢誰是真相識。

   靈霄峰梵懷慧山主贊

   從空中來。求實處住。故向淩霄。別行一路。身已在空。足未離地。若欲超然。必須粉碎。雲山滿目。葛藤不少。雖無干絆。終是纏繞。一物不將。只須放下。小處不存。乃見其大。不向外求。不從人覓。本有現前。一切真實。知見消亡。玄妙不立。一念直透。銀山鐵壁。

   衲雲師贊

   其脊如鐵。其心如空。一衲如雲。萬事如風。早入方山之室。晚荷清涼之宗。老而愈壯。淡而不窮。非窟中萬人之一。安得振如此之高蹤。是以思之而不見。寫之而難形容。依稀仿佛。似池上放牛之翁。

   虛穀公贊

   外若浮雲。中如穀神。心為常住。故以為身。七十九年若夢。百千億劫如生。[-+]得一片清淨田地。傳之子子孫孫。咦。珊瑚樹上撐明月。海底波斯夜嚼冰。

   月岸公贊

   其出也不來。其沒也不去。生平覿面。人無覓處。雲駛月運。舟行岸騖。咦。一聲長嘯海空秋。金烏夜半啼天曙。

   雪嶺公贊

   面如滿月。骨似冰雪。望之棱棱層層。其中必定崎崎崛崛。咦。白雲橫斷曉峰青。杜鵑啼徹春山血。

   澹居鎧公贊

   骨棱層。心寥廓。氣昂藏。機活潑。那一半。沒描摸。佛祖郎當。眾生絡索。拌命橫身一力擔。不負家傳者一著。

   自贊

   看教不徹。參禪未瞥。一味癡憨。十方蠢拙。沒量如空。剛腸似鐵。且喜早入寒岩。滿拌放身休歇。忽遇一陣黑風。飄墮羅刹鬼國。拋入大冶紅爐。擲向炎方火宅。仰仗佛力加持。者條性命拾得。滿面風塵。一腔冰雪。不為行腳操方。多是疇償夙業。就中一片苦心。開口向人難說。只待龍華會中。那時方才明白。縱饒描寫將來。不是娘生骨血。
   又。
   坐楞伽山。踞磐陀石。聽海潮音。入無生國。早從金色界中來。老年誤作雷陽客。馬後驢前。風餐露食。曆窮火聚刀山。且喜干戈寧息。感荷 君恩複放還。一條性命拾得。翻身直上萬峰頭。晝夜打眠無閑歇。眾魔心空。諸佛耳熱。時人若問個中機。鼎湖山上雲長白。
   又。
   形似片雲。太虛不住。來去無心。隨風一度。坐鼎湖之高峰。笑曹溪之露柱。任他苦海波翻。自信肝腸鐵鑄。回看火宅炎蒸。何似白雲深處。
   又。
   為僧久慣。還俗了欠。習氣難忘。修行不辦。幸入 聖天子大冶紅爐。鑄成一個生鐵羅漢。拋向火宅炎荒。大似鑊湯爐炭。煉得通身骨肉鎔。剩得慈悲心一片。深知恩大莫能酬。要報須憑真實願。
   又。
   心非在家。形還混俗。眼裏有珠。胸中無物。聞名時是是非非。見面後嚷嚷咄咄。任他描寫百千般。只有一點畫不出。
   又。
   非俗非僧。不真不假。肝膽冰霜。形骸土苴。一味癡憨。萬般瀟灑。若不是 聖天子破格鉗錘。如何得隨伴著將軍戰馬。看他別有一種精神。恰不屬之乎者也。
   又。
   拄杖長戈。體盂刁鬥。一等生涯。何分妍醜。但看水月空華。此外于吾何有。
   又。
   少小自愛出家。老大人教還俗。若不恒順世緣。只道胸中有物。聊向光影門頭。略露本來面目。鬚髮苦費抓搔。形骸喜沒拘束。一轉楞伽一炷香。到處生涯隨分足。
   又。
   心不在發。形不在僧。人不足道。名不足稱。百無可取。一味可憎。忍辱法門。唯此獨能。
   又。
   愛山不高。愛水不深。僧不去發。俗不冠巾。文不識字。武不談兵。實無可取。虛有其名。此個沒用頭阿師。只宜貶向雷陽隊裏。著他驢前馬後。者一著最能。
   又。
   獨行獨坐。快活無那。凡事無心。佛也不做。萬里雷陽。一擲便過。若有相逢問是誰。兜率殿中第一座。
   又。
   心不在道。形不入俗。腳無干絆。口無拘束。如風行空。如響答穀。一味癡憨。千般埋沒。幸籍菩提樹一枝。此生千足與萬足。
   又。
   少小出家。老大還俗。裝憨打癡。有皮沒骨。不會修行。全無拘束。一朝特地觸龍顏。貶向雷陽作馬足。而今躲懶到曹溪。學墜石頭舂米穀。
   又。
   此老無狀。是何模樣。打之不痛。抓之不癢。罵之不羞。謗之不枉。兀坐不會參禪。一味胡思亂想。作佛無分。作祖有障。只好發付無事甲裏。做個老軍隊長。
   又。
   俗不知名。僧不在數。佛祖隊裏不容。眾生界中不住。白手操戈。赤身露布。怕死入地無門。要活上天無路。都道是沒伎倆的阿師。誰知是不識字的大措。
   又。
   霜鬢鬔松。冰心冷淡。鉗口結舌。奔雷卷電。作東西南北之人。受百千萬億之難。號是憨僧。呼為鐵漢。形影相看瘴海濱。莫道斯人無侶伴。
   又。
   出世六十年。當軍三千日。住山二十秋。畢竟沒巴鼻。為僧不解修行。涉俗又無拘忌。是何等業緣。作者般蟲豸。最喜是一片癡心。把佛祖門庭。當自己家事。煩惱無邊。苦海無際。歷盡風波。隨行逐隊。荊棘林裏橫身。戈戟場中作戲。到如今不肯回頭。閻老子豈不生氣。想待彌勒下生。那時方才理會。咄。春山夜雨子規啼。聲聲叫人且歸去。
   又。
   其狀龍鍾。其中空空。佛祖界中不住。眾生隊裏難容。諸緣不會。一法不通。只將尋常茶飯。當作豎立門風。枉費癡心沒底。落得煩惱無窮。不若貶向無生國土。披白雲以高臥。抱明月而長終。一切不顧。依稀成就個真正憨翁。
   又。
   為六祖而來。因讓師而去。來去雖似奔忙。法門本來無住。只為撐支父子門庭。不是妄生閒氣。歷盡艱難。參殘竹篦。落得滿面風塵。當作西來祖意。到底一片金剛心。尚留再布曹溪地。
   又。
   兀兀無知。百無所思。全沒伎倆。一味憨癡。豈是人天眼目。原來粥飯阿師。只有一種奇特處。皎皎月上珊瑚枝。
   又。
   曾向缽中。見有萬眾。問是文殊。被他掉弄。直到五台。親承奉重。聞說淨土法門。恰似開眼作夢。想是此老前身。今日重來打哄。
   又。
   七十年來。夢遊人世。隨身叢林。空花佛事。不顧危亡。全無避忌。一朝觸犯龍顏。拶得虛空粉碎。擲向萬里炎荒。依舊逢場作戲。只至弓折箭盡。那時方才歇氣。而今正眼看來。落得一覺熟睡。
   又。
   月掛長松。影沉秋水。有相可窺。無物堪比。不可得而親。豈可得而取。引萬里之長風。縱洪波之一葦。大似少室岩前。不是毗盧城裏。清絕塵埃。了無渣滓。聲吼泥牛。花開碓嘴。從他相識滿乾坤。脫體承當能幾幾。
   又。
   如鏡現像。似雲浮空。虛穀聲響。止水魚蹤。有眼不見。有耳如聾。既無可以讚歎。又何可以形容。喚作一物即不中。此其所以為憨翁。
   又。
   威威堂堂。澄澄湛湛。不設城府。全無崖岸。氣蓋乾坤。目撐雲漢。流落今事門頭。不出威音那畔。無論為俗為僧。肩頭不離扁擔。若非佛祖奴郎。定是覺場小販。不入大冶紅爐。誰知他是鐵漢。只待彌勒下生。方了者重公案。
   又。
   五台冰雪枯。東海波濤惡。炎荒瘴癘深。曹溪緣分薄。只待心疲力倦。赤身走歸南嶽。七十峰頭睡正濃。醒來兩眼空落落。坐倚長松獨自看。白雲一片生幽壑。
   又。
   不屬聖凡。本來面目。從何處來。向毫端出。水澄月照面。雲開山露骨。要知淵默雷聲。大似響傳空穀。有人若問西來的意。但向伊道即心即佛。
   又。
   面闊口窄。眉橫鼻直。任爾描模。全無氣息。文彩未露時。那個知端的。不向人天路上來。問君何處曾相識。
   又。
   此老其中。空無一物。不聖不凡。非心非佛。兔角杖撈水月蹤。龜毛繩縛虛空骨。喚作憨山則背。不喚作憨山則觸。仔細撿點將來。恰以枯樁榾柮。只是別有一種惺惺。畢竟描模不出。咄咄咄。月落不離天。鳥歸樹上宿。
   又。
   坐五台之冰雪。聽東海之波濤。飲炎荒之瘴毒。臥南嶽之高峰。拈雙徑之竹篦。吹雲棲之布毛。且看者些行腳。恰似月上松梢。若問大人作略。全沒半點。求其衲僧巴鼻。絕無一毫。只有一副肝膽。痛癢不在皮毛。再三捫摸。仔細抓搔。求之不得。切處難撓。且道畢竟如何。咦。巫峽猿啼霜夜月。斷腸聲使夢魂銷。
   又。
   四十七年前。曾向江心住。今過七十二。重來第二度。如空雲去來。竟莫知其故。相逢舊時人。請問歸家路。識破夢幻身。便是第一步。若問末後句。看燈籠露柱。

   又觀海圖贊

   巨石長松。洪波冥壑。仰之彌高。望之彌闊。中有一人。神情軒豁。時聽潮音說普門。親證耳根真解脫。

   又行腳贊

   錫杖無環。草鞋沒締。十方往來。隨足所至。世出世閑。兩不相似。水月道場。空花佛事。若問生涯。如是如是。

   胡中丞像贊

   僧不僧。俗不俗。一樣心腸。兩般豐骨。若問宰官比丘。恰似生米作粥。今朝狹路相逢。依舊二三如六。不拘南北東西。觸著如釘入木。往來生死路頭。不知何處歸宿。但願同生兜率天。此心千足與萬足。

   王宗伯像贊

   水月襟懷。空花眼界。鐵石肝腸。風雲氣概。記得未入胞胎。不是者個褦襶。就中沒處描模。看來有些古怪。當初不合杜口毗耶。今日卻來酬償夙債。塵勞中轉無盡*輪。毛端上現百千三昧。捨己為人。將金博塊。時人盡道宰官身。我說是名觀自在。 

上一篇(憨山老人夢游集第26-30卷) 回目錄 下一篇(憨山老人夢游集第36-4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