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求同存異 和平契機


2002/02/21本網報導:

宗教求同存異 和平契機 <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邱恬琳/專訪  
    
  法鼓山創辦人釋聖嚴法師應邀參加「世界經濟論壇」會議第卅二屆年會,並將在圓桌會議中進行主題發言。聖嚴法師認為,現今的宗教衝突來自各宗教固守本位,故步自封。若不同宗教間若能多進行對話,尊重差異,就能化解彼此的嫌隙與怨懟,進而創造和平的氣氛。

 以下是聖嚴法師接受本報專訪的內容:  

  問:「世界經濟論壇」(以下簡稱WEF)此屆年會為何納入宗教議題?
  答:WEF的成員都是企業、工商、金融界的菁英,過去從來沒有討論過宗教議題。第卅一屆年會開始邀請少數宗教領袖出席,此屆年會首次將宗教議題納入是因為「九一一事件」對全球經濟秩序造成空前衝擊,凸顯宗教衝突帶來的影響,商業領袖需要尋求一些面對新環境挑戰的建言,並亟思解決之道。

  問:現今不同宗教之間衝突是否真的非常嚴重?  
  答:這不算是「宗教」與「宗教」之間的衝突,而是「基本教義派」之間的衝突。在各個宗教之中,以伊斯蘭教(回教)與猶太教之間的衝突最為嚴重,這不意味著伊斯蘭教是不好的宗教,問題在於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派如何解釋不同宗教之間的差異。

  問:您如何看待不同宗教之間的差異?
  答:現今世界是一個現代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時代,各個宗教因為不同的歷史及文化背景而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任何宗教都不可能抹煞其他宗教的存在。所以,不同宗教間應「求同存異」,順應現代社會的潮流,基本教義派也應該認同全球化、多元化與現代化的趨勢。我認為,每個人都有相信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是最好的宗教的權利。但本身的信仰若有不利於其他宗教發展或影響世界和平的教義,都應該適時重新詮釋。

  問:可否請您從佛教的觀點談一談不同宗教之間如何「求同存異」。 
  答:佛教從釋迦牟尼佛就開始「多元」的概念。因為佛教是以層次、以深淺看事情,而非以好或壞、善或惡看事情,凡事都講「因緣」,因而造就了共通性。這樣的觀念已記載在佛教的經典中。宗教應該是以保護人的生命、尊重眾生的生命為根本原則,只要不違背這個原則,應該都是可以相互尊重的。

  問:身為一位宗教領袖,您覺得應該如何處理不同宗教間的衝突?  
  答:現今世界的宗教衝突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貧窮的問題,一是教育受到基本教義派的影響。經濟條件貧窮的落後地區人民,容易產生忌妒,或者仇恨先進國家的心理。而教育上又受到基本教義派的影響,以為除了自己信仰的教義外,再也沒有其他的宗教。這種比較缺乏多元化意識的想法,可能以為其他宗教是不好的,或是罪惡的。

  首先,應該要從物質上協助他們解決貧窮的問題。其次,從教育上多提供他們資訊,讓他們有機會多接觸多元文化,認識現代世界的資訊。我們應該主動和他們做朋友,用智慧與他們多交流,不能讓他們有受到侵略的感受,協助他們能夠正確地了解其他宗教。絕對不能用軍事武力解決宗教衝突,因為不可能殺光所有基本教義派者,唯有促進彼此的了解,才能帶來世界的和平。 

節錄中時電子報


回喇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