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4 20:56:00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七十義12

講授:洛桑卻佩格西翻譯:法炬法師 2007/12/15

到此為止,已經將道智區分十一法中的五法講解完畢,這五法是講到:道智支分﹑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了知獨覺道之道智﹑大乘見道﹑以及大乘修道作用。

上次講到大乘修道作用時,《現觀莊嚴論》的根本頌還未講解,今天就從這裏開始講起。

請看文,「遍息敬一切,能勝諸煩惱,怨敵不能害,菩提供養依。

j「遍息」是普遍止息自利心。k「敬一切」是恭敬一切眾生,止息自利心後,將能恭敬一切有情。l「能勝諸煩惱」是菩薩修道者雖未斷盡煩惱,但已戰勝諸煩惱﹑菩薩的權力大於煩惱。m「怨敵不能害」是菩薩修道者已不被煩惱痛苦逼害,已斷盡痛苦,見道時仍有痛苦,見道位以上就不再有了,已無隨煩惱轉之法,故無痛苦,修道位時,已戰勝諸煩惱故,永不被苦逼害。

聖位菩薩的心續中還有煩惱嗎?有,但已不被煩惱苦逼害,因為已戰勝一切煩惱﹑得自在﹑無隨煩惱而造之法,因此無痛苦。在此雖是講到修道者的功德,但在見道位也具足戰勝一切煩惱﹑得自在﹑不受苦逼害等功德;只是修道者比見道者多了六種功德(勝利)。

n「菩提」是修道者已具足證得佛果的能力。o「供養依」是修道者的身依不論身處何處修行,其修行處皆成為眾生的供養處。

請看文,「界限:從大乘修持修道第二剎那起至佛地之間。

這是大乘修道作用,是依修道而獲得,故大乘修道六作用,是下自修持修道第二剎那起,上至佛地。

見道﹑修道以上的聖者菩薩,如何戰勝煩惱﹑得自在呢?煩惱的根本是補特伽羅我執,菩薩最初修心時,捨棄我愛執,拾取他愛執,觀我愛執過患,思他愛執功德;利根菩薩修持自他相換,在資糧道﹑加行道時雖然仍有煩惱﹑仍被苦逼,仍有隨煩惱而生之法,尚未戰勝煩惱,可是其心續中的煩惱與我們大不相同,因為我們在初中後一直被煩惱苦逼害,而菩薩他們長久觀察我愛執過患,思維他愛執利益,修自他相換,當登上見道以上時,已戰勝煩惱﹑補特伽羅我執,因此不再生起貪嗔等煩惱而造業,故不再被苦逼。

接下來,正說修道,有五種修道。

首先「大乘勝解修道」的「勝解」是相信,例如,相信得到灌頂﹑得到戒體。如何得到灌頂?如何得到戒體呢?灌頂﹑受戒雖然不是具體的東西,但可從具德上師處,透過生起信解(勝解)而得到。

佛母﹑果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相智,四者同義。「佛母」是佛智。《現觀莊嚴論》的「勝解」是指無疑地相信佛母是究竟自利的根源,是究竟他利的根源,是究竟自他二利的根源,不論自利﹑利他或二利都須要。

請看文,「雲:及勝解。相信佛母是三利根源之大乘隨現觀,乃是大乘勝解修道之定義。

「雲:及勝解」是《現觀莊嚴論》的根本頌詞。「佛母」是相智。「三利」是究竟自利﹑利他﹑自他二利。「根源」是自利的根源﹑利他的根源﹑自他二利的根源。相信是勝解。大乘隨現觀是大乘修道。

若要究竟成辦自利,必須證悟成佛,要究竟成辦利他亦然,聲聞﹑獨覺阿羅漢雖然煩惱已斷,可是完全無利他可言,而且自利也未圓滿。聲聞﹑獨覺阿羅漢可分為二類:已得有餘涅槃者與已得無餘涅槃者。前者是未舍壽前已證得阿羅漢果,他仍有往昔由業惑所感的苦蘊身(軀),因此其心相續中仍有痛苦;已得無餘涅槃者,投生到極樂淨土,已無往昔由業惑所感的苦蘊身,所以其心相續中已經無痛苦,但仍有所知障,故無究竟安樂,因為聲聞﹑獨覺阿羅漢即使有無餘涅槃之安樂,可是遠不如以佈施為主修的初地菩薩聽到乞討聲時的歡喜樂,證得佛果更不待言。由此徵兆可知,聲聞﹑獨覺阿羅漢的自利尚未達究竟,利他更是未圓。

請看文,「其中,從根本門,分三:自利勝解修道﹑二利勝解修道﹑利他勝解修道。

「自利勝解修道」是相信佛母是自利根源。「二利勝解修道」是相信佛母是自他二利根源。「利他勝解修道」是相信佛母是利他根源。

請看文,「從支分門,分九:前三者各分下中上三品。

勝解修道從支分門可分為九,即自利勝解修道﹑二利勝解修道﹑利他勝解修道各分三品。

請看文,「從細分門,分二十七:前九品各分為下中上三品。

「細分」是支分的支分,例如:手是身體的支分,手指是手的支分。身體有手腳四支分,每一支分各分五,共有二十細分。

請看文,「雲:勝解謂自利,俱利及利他,當知此三種,各有下中上,別別為三品,又以下下等,複各分為三,共二十七種。

「勝解」是勝解修道。「自利」是勝解自利修道。「俱利」是自他二利勝解修道。「利他」是利他勝解修道。「當知此三種」是應知勝解修道根本分此三品。「各有下中上,別別為三品」是每一品又分為下中上三品,一共九品。「又以下下等,複各分為三,共二十七種。」是以上九品,每一品又再分為下中上三,例如下下﹑下中﹑下上等,共有二十七品。

請看文,「界限:從初地至續流最後際之間。

大乘修道的界限,是大乘勝解修道的界限,從初地至第十地續流最後際之間。

請看文,「贊事並稱揚

這是勝解修道勝利,是略示。

請看文,「依著修持成為本身能得方便之勝解修道力獲得之功德,即勝解修道勝利之定義。

勝解修道勝利是勝解修道的利益,類似勝解修道的作用。

請看文,「其中,分三:讚頌九種﹑承事九種﹑稱揚九種。

「讚頌﹑承事﹑稱揚」的意思雖然雷同,但還是有些微的差別,3×927,共有二十七。

請看文,「般若波羅蜜,于諸勝解位,由三種九聚,贊事及稱揚。

「諸勝解位」是勝解修道。「由三種九聚」是勝解修道勝利分為三種:讚頌﹑承事及稱揚,每一種再分為九種,共有二十七種。「贊」是讚頌。「事」是承事。

請看文,「界限:從修持勝解修道第二剎那至佛地之間。

此勝解修道勝利,即是勝解修道的功德,依修持勝解修道的力量證得的功德。

以上作了很多區分,例如勝解修道分為二十七種,勝解修道的勝利也分為二十七種,這些雖然不甚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瞭解其體性,勝解修道的體性,以及下面回向修道﹑隨喜修道﹑正行修道﹑清淨修道的體性。

修道可分為五種修道,亦可分為:有分別修道三﹑無分別修道二。有分別修道三:勝解修道﹑回向修道﹑隨喜修道。依于勝解修道而造善根。依回向修道回向圓滿菩提﹑成佛因,使所造的善根不失壞。依隨喜修道使所造的善根不但不失壞,而且輾轉增長。

勝解修道時會造作善根,主要因為從內心清淨信解﹑相信能成辦自利的唯有佛母﹑能成辦利他的唯有佛母﹑能成辦二利的唯有佛母,故為證得佛母,而努力造善根,就像認為做某事很好,故會努力地做。

若對於「造惡業一定會投生惡趣,造善業一定會投生人天善趣」生起堅固信解,自然會努力斷惡行善,例如知道自己中毒了,會有生命危險,對此將感到害怕,自然會就醫,努力想辦法消除此毒,即使強迫吃毒也絕不會吃。若心中對善惡果報不甚相信,就不會努力于行善﹑斷惡。同樣地,若對於「造惡業一定會投生於惡趣,造善業一定會投生人天善趣」已堅信不移,即使強迫造惡也絕不造,強迫不造善也會造,所以自然會努力于斷惡行善。菩薩修道者已對此堅信不移。

中了毒,頂多此世生病﹑失掉生命,它無法將我們推入(引入)地獄等惡趣,更不能阻撓解脫道﹑遍智道;可是煩惱的傷害,不只有此世而已,是生生世世,阻撓證得解脫﹑阻撓證得遍智,所以若有機會,應該致力將它消滅。煩惱住於凡夫心續中,傷害著凡夫,若因煩惱造業,煩惱會更熾盛;菩薩修道者,經過多方思慮後,終於能戰勝煩惱而得自在,相信佛母是三利之根源,故會更努力行善。

依勝解修道,廣大造善,為使所造善根不失壞故,將善根回向,使善根成為成佛的因。

請看文,「雲:回向。能使自他任一之三世善根,轉為圓滿菩提支分之執聲﹑義堪能混合的有分別大乘隨現觀,即回向修道之定義」。

以回向修道,將自造﹑他造之善根回向。回向自己和其他有情無始以來已造﹑現在正造﹑未來將造的三世善根,回向成為圓滿菩提支分(因)。以前我曾說過,須有本錢才能回向,本錢是善根;以善根祈求得到圓滿菩提,就像作生意,支出善根,收入佛果。此中,「執聲﹑義堪能混合」是分別心定義。回向修道和勝解修道都是有分別修道。

回向善根,主要是:j為證得佛果﹑k為饒益一切眾生﹑l為使教法宏揚﹑m為使上師﹑善知識長久住世而回向,這是基本的四種回向。若廣泛回向,則如《入行論》的回向品,將善根回向願一切眾生皆病者得醫﹑無衣者得衣﹑無食者得食等。

如何使善根不失壞呢?將自他所造的善根回向圓滿菩提因,則如經雲:「滴水入海」,海水未幹前,滴入之水,將永不乾枯。回向於圓滿菩提的善根,乃至未證圓滿菩提前,永不消失。若將自他善根回向此世,就像將水滴到石頭上,會迅速乾枯掉。經雲:「回向善根於菩提,未證菩提前,任其受用,善根永無殆盡,如滴水入海。」

菩薩修道者將自善根回向為圓滿菩提因,能否將他人善根回向為圓滿菩提因呢?不能,但因為這樣回向,對作回向的補特伽羅有極大利益。所以,能否將其他有情的善根,皆回向成圓滿菩提因呢?不可能,但是回向者可獲得大益處;若是可以,菩薩將自他三世善根回向時,有情的善根應該都成為圓滿菩提因;但是不可能,有情的善根不可能都成為圓滿菩提因,佛也無法做到。

回向善根給一切有情和施捨財物給一切有情,二者不相同。外在財物若給予其他有情,有情會將財物帶走;但若回向善根給予其他有情,有情無法將善根取走,善根是心續的功德,不論如何回向,其他有情皆無法取走,乞丐無法乞討走,小偷無法偷走,強盜也無法搶走,回向的善根也絕不會丟失;外在財物,其他有情能帶走,乞丐能乞討走,小偷能偷走,強盜能搶走,遠行時無法全部攜帶。所以尊者(法王DL喇嘛)說:「菩薩絕對不會吃虧的」,因為不論如何回向善根,最後獲得最大利益的,永遠是菩薩本人。心中生起清淨意樂,將自己的善根回向有情,對自己的幫助非常大,善根越增長,越得安樂果。

在勝解修道時積聚的善根,在回向修道時使之不失壞。回向善根就像滴水入海。勝解修道的善根,在回向修道時,將之回向為圓滿菩提因,是最好的。

獲得暇滿人身,基本應守清淨戒,加上佈施為助力,發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清淨願。發願能周遍回向,回向不能周遍(不都是)發願,因為發願不需善根。

請看文,「其中,分為十二:

1.名為「殊勝回向」之回向修道。回向修道是有分別修道。回向分為:殊勝回向與非殊勝回向。造善根後,若回向今世能得受用圓滿﹑無病健康,或來世得到人天果報,這是下士道回向,是「非殊勝回向」。造善根後,若回向願將來能獨自一人獲得解脫安樂,這是中士道回向,也是「非殊勝回向」。「殊勝回向」是將善根回向圓滿菩提。

2.名為「無所緣行相」之回向修道。回向時,回向處(對境)是圓滿菩提;回向物是善根;回向者是作回向的補特伽羅。例如佈施時,佈施對境「乞丐」﹑佈施物﹑佈施者,需要三者圓具才構成佈施。回向時,若思惟回向境「佛」﹑回向物「善根」﹑回向者「補特伽羅此三者皆無諦實成立,即「無所緣行相」的回向修道。「無所緣」是諦實無所緣。一般而言,回向是福德資糧,但是回向時思惟回向境﹑回向物﹑回向者,三輪無諦實成立﹑無所緣,則是智慧資糧;同時成辦二資糧。

3.名為「無顛倒相」之回向修道。回向本身就是發願,可分為:顛倒﹑無顛倒回向。顛倒回向,例如某人有權勢大﹑部屬多﹑大財富等,可是他是一位危害眾生﹑破壞教法的人,他有財富是過去世佈施的果報,他的大權勢是過去世造善的果報,這些都是他過去世造善業所感的果報,有此果報後,當他再作佈施等,發願來世再得大權勢,擁有眾多部屬,能指使他人,享有眾多財物等,這種回向就是顛倒回向。菩薩修道者回向時,不可如此,要為一切有情義利而無顛倒的回向圓滿菩提。

4.名為「遠離」之回向修道。「遠離」是空掉,即無自私自利,利他的回向。例如:聲聞﹑獨覺眾的回向,就是自利作意的回向。

5.名為「念佛福德性」之回向修道。憶念能得佛果之因,福德自性的回向。

6.名為「具善巧方便」之回向修道。「善巧方便」是菩提心﹑大悲心,以此攝持而回向,即「具善巧方便」之回向修道。

7.名為「無相」之回向修道。此與「無所緣之回向修道」很類似,不同的是,此以證空性慧攝持的無相回向修道。「無相」是證空性慧。

8.名為「諸佛隨喜」之回向修道。菩薩修道者,其回向皆是為使自他一切有情證得佛果的清淨意樂回向,回向時諸佛皆隨喜,就像《心經》中,舍利弗請問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作一番回答後,佛贊許道:「一切如來亦皆隨喜」。菩薩修道者的回向,諸佛亦皆隨喜。

9.名為「不屬三界」之回向修道。聖者菩薩的回向,不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範圍內,聖者菩薩不回向於欲界人天果報,也不回向於色界果報,更不回向於無色界果報,因此聖者菩薩的回向是不屬三界的回向。

10.名為「小回向」之回向修道。

11.名為「中回向」之回向修道。

12.名為「大回向」之回向修道。

請看文,「雲:殊勝遍回向,其作用最勝;無所得行相;不顛倒體性;遠離佛福品﹑自性念行境;有方便無相;諸佛所隨喜;不系於三界;下中及上品,是余三回向,生大福為性。

《現觀莊嚴論》的「殊勝遍回向,其作用最勝」,是第一「殊勝回向」之回向修道。

「無所得行相」是第二「無所緣行相」之回向修道。

「不顛倒體性」是第三「無顛倒相」之回向修道。

「遠離」是第四無自利之「遠離」之回向修道。

「佛福品﹑自性念行境」是第五「念佛福德性」之回向修道。

「有方便」是第六「具善巧方便」之回向修道。

「無相」是第七以空性慧攝持的「無相」之回向修道。

「諸佛所隨喜」是第八「諸佛隨喜」之回向修道。

「不系於三界」是第九「不屬三界」之回向修道。

「下中及上品」是第十﹑十一﹑十二「小中大回向」之回向修道。

請看文,「界限:從初地至續流最後際之間。

修道的界限都相同。

「勝解修道」是堅信佛母是自他一切有情的利樂根源。「回向修道」是積造善根後,為使所造善根不失壞,故加以回向,並隨喜自他一切善根,又再將此善根回向于能成為彼佛母(相智)之因。

「勝解修道」是相信佛母是自他一切有情的利樂根源,積聚善根;「回向修道」是令其不失壞,將自他的善根回向于成為相智之因。「隨喜修道」是對「自他善根回向相智因」修歡喜心。勝解修道積聚善根,回向修道使善根不失壞,隨喜修道使善根輾轉增長;如宗喀巴大師在其《證道歌》提到經中說:「若欲少勞,積大資糧,應當隨喜,自他有情,一切善根。」

要隨喜善根,應知如何隨喜:見到他人透過身語意三門造善,例如頂禮﹑供養﹑繞塔﹑禪修﹑課誦等時,以清淨意樂,起歡喜心,就是隨喜。

假設,對方造善者,此方隨喜者,雙方的證悟相同,隨喜者能得到與造善者相同善根,這就如前面講的:「以少劬勞,積大資糧」。若造善者的證悟比隨喜者低,隨喜者獲得的善根大於造善者。若造善業者的證悟高於隨喜者,隨喜者可獲得造善者幾分善根。所以,若以清淨意樂隨喜對方善根,自己的心續中將可得到如是善根,除此亦可隨喜自己往昔曾造的善根,可使昔造善根增長廣大。

隨喜時,並非只限於隨喜他造的善業,亦可隨喜自造的善業,指隨喜自造的善業又太狹隘,所以要隨喜一切有情所造的善業。聖者菩薩都是如是作,若能效法隨喜自他一切有情所造的善業,則如聖者菩薩的隨喜。

隨喜自己曾造的善根,可使善根增長廣大,追悔自己曾造的惡業,可將惡業淨化,但若隨喜曾造的惡業,會使惡業增長廣大,又若追悔曾造的善業,則會破壞善業。

所以,追悔惡業會淨化惡業,追悔善業會破壞善業;隨喜惡業會增長惡業;隨喜善業會增長善業。懺悔惡業時,要以四力對治法淨化。四力對治法中最重要的是追悔力,若對昔造惡業有強烈追悔心,其餘三者會自然生起,例如,懊悔自己曾造的惡業,自然就會防範爾後再造,也會努力淨罪﹑集資。四力對治法中力量最大者是追悔力。

所以,若將惡業淨化﹑善業增長廣大,墮入三惡道的因將被消滅,投生人天善道的因將會增長。相反的,若惡業增長不加以淨化,將被惡業牽引墮入三惡道。因此,要一面造善,一面淨罪,淨化惡業的法門中,最無上殊勝者乃是證空慧,但此對初機者甚難做到,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追悔惡業,一旦生起追悔心,其餘三者將自然具足。就像中毒了,自然會就醫,努力尋求解毒的方法;若中了毒,卻不在乎,自然不會尋求解毒的方法。同樣地,小偷被抓﹑被關起責打時,若有懊悔心,自然會不再造;若無懊悔心,將會再造。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