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9 12:35:16
學習次第 : 進階
佛教儀軌制度 贊唄
贊唄
贊唄或稱梵唄與印度歌贊之法並不相同,因為梵音和漢語的構造有異,無論用梵腔以詠漢語,或用漢曲而歌梵聲,都有困難。故佛教傳入中國之初,譯經事業雖漸發達,而梵土歌唄卻未獲傳授。梁慧皎說:‘自大教東來,乃譯文者眾,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覆,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曲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響無授。’(《高僧傳》卷十五《經師論》)
一般贊唄是用以歌詠譯本經典中讚歎三寶的聲調。唄是梵語的音譯,又稱婆陟、唄匿。印度原來統稱歌詠十二部經,不管長行、偈頌都謂之唄。傳來中國之後,將歌詠長行別開為轉讀,唄乃專指歌詠贊偈而言,故謂之贊唄。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一)稱為‘唄唱’,訓釋為梵贊聲。因其取法古印度的歌贊而變化之,故稱梵唄,有時略稱為梵。如慧皎所說:‘東國之歌也,則結韻以成詠;西方之贊也,則作偈以和聲。雖複歌贊為殊,而並以協諧鐘律,符靡宮商,方乃奧妙。故奏歌于金石,則謂之以為樂;設贊於管弦,則稱之以為唄。’(《高僧傳》卷十五)道世也說:‘西方之有唄,猶東國之有贊。贊者從文以結音,唄者短偈以流頌,比其事義名異實同。是故經言:以微妙音聲歌贊於佛德,斯之謂也。’(《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唄贊篇》)
中國贊唄的起源,相傳始于曹魏時代,陳思王曹植嘗遊魚山(一作漁山,在今山東東阿縣境),聞空中有一種梵響,清揚哀婉,獨聽良久,深有體會,乃摹其音節,寫為梵唄,撰文制音,傳為後式。其所制梵唄凡有六契(卓)。後世所傳《魚山梵》,即其遺制(《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其後支謙亦傳有梵唄三契,康僧會複造有泥洹梵唄,晉帛屍梨蜜多羅也以梵唄傳於覓曆,曇籥又造有六言梵唄,當時名師所作的唄贊,到了六朝的齊梁時代,還多有存在。
此後,熱心提倡贊唄的要推南齊竟陵王蕭子良,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二列舉他所著述,在《淨住子》十卷、《講淨住記》一卷以外,有《贊梵唄偈文》一卷、《梵唄序》一卷、《轉讀法並釋滯》一卷等。僧贊的《法苑雜緣原始集·經唄導師集》,列舉了二十一種當時有關梵唄的書目,其中有陳思王(曹植)感魚山梵聲制唄記、支謙制連句梵唄記、康僧會傳泥洹唄記、覓曆高聲梵記、齊文皇帝制法樂贊、王融制法樂歌辭、竟陵文宣撰梵禮贊等,可惜這些著作後來都不傳(《出三藏記集》卷十二)。
贊唄主要用於三方面。一、講經儀式,二、六時行道(後世朝暮課誦),三、道場懺法,所謂法集三科。這三科法事,創始于晉時道安,至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的歷史。道安制定的僧尼軌範:一曰行香定座上經上講之法(即講經儀式),二曰常日六時行道飲食唱時法(即六時課誦二時齋粥儀式),三曰布薩差使悔過等法(即道場懺法儀式)。在佛教講經、受戒、誦經等一切宗教儀式進行中舉唱梵唄,稱為‘作梵’。這種梵音具有止息喧亂便利法事進行的作用,故又義譯為止斷或止息(《釋氏要覽》上)。講經法會的成員,有法師、都講、香火、維那、梵唄等,各有專職(《開元釋教錄》卷六《勒那摩提傳》),梵唄即歌贊專職之人。
講經時的贊唄,一般行於講前講後。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三十九記講經應遵行的節目說:初禮三寶、二贊高座、三打磐靜眾、四贊唄、五正說、六觀機進止、七說竟回向、八複作贊唄、九下座禮辭。圓仁入唐所見‘赤山院講經儀式’的實際順序是:打講經鐘,大眾上堂。講師上堂登高座間,大眾同音稱歎佛名。講師登座訖,稱佛名便停;一僧開始‘作梵’,唱‘雲何於此經’一行偈。梵唄訖,講師唱經題目。講經,講訖,大眾同音長音讚歎;讚歎語中有回向詞。講師下座,一僧唱‘處世界,如虛空’偈(《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講經法會中的贊唄一職,有時亦可由聽眾任之。唐僧徹每入麟德殿講經,懿宗曾因法集,躬為贊唄(《宋高僧傳》卷六‘僧徹傳’)。
六時行道的贊唄,為古來各宗所共遵行。近世禪林的朝暮課誦,猶可見其遺風。至於道場懺法,旨在化導俗眾,其儀式尤重歌詠讚歎。隋智顗《法華三昧懺儀》第八‘明行道法’述行道次第是:禮佛、正身威儀、燒香散華、稱念佛名、誦經。行道欲竟,稱三寶名,燒香正念作契唄。唄竟,唱‘三皈依文’。此為懺法上應用贊唄最古的記載。
贊唄的詠唱並不限於講經、行道,一般齋會也是常行的。唐大曆中(766—779)宋州刺史徐向等就本州設‘八關齋會’(八關即八戒,居家信徒一日一夜所受之戒法),曾飯千僧於開元寺,其餘官民又各設一千五百人、五百人、五千人的齋會。當時‘法筵等供,仄塞於郊坰;贊唄香花,喧填於晝夜’。升唄之盛行于民間可知(見《金石萃編》卷九十八顏真卿撰《八關齋會報德記》)。此外唐代譯經道場置有‘梵唄’一位,與譯主、筆受、譯語、潤文、證義、校勘等同為譯場九種職位之一。宋贊寧記載此事說:‘法筵肇啟,梵唄前興,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765),方聞此位也。’(《宋高僧傳》卷三《譯經篇論》)
贊唄流傳以後,其音調亦因地域而有參差,主要的有南北之別。道宣記載唐代的情況說:‘地分鄭衛,聲亦參差。然其大途,不爽常習。江表(長江以南)關中(北方長安地域),巨細天隔,豈非吳越志揚、俗好浮綺,致使音頌所尚,唯以纖婉為工?秦壤雍冀音詞雄遠,至於詠歌所被,皆用深高為勝。……京輔常傳,則有大小兩梵;金陵昔弄,亦傳長短兩引,事屬當機,不無其美。劍南隴右,其風體秦。’他又對江表關中的梵贊加以比較說:‘若都集道俗,或傾國大齋,行香長梵,則秦聲為得。五眾常禮,七貴恒興,開發經講,則吳音抑在其次’(《續高僧傳》卷四十《雜科·聲德篇》)。可知南北梵音,各有特長。到了宋代贊寧論梵音所以有南北二體,由於授受的淵源不同。他說:‘原夫經傳震旦,夾譯漢庭。北則竺蘭,始直聲而宣剖;南惟僧會,揚曲韻以弘通。蘭乃月氏之生,會則康居之族。……部類行事不同,或執親從佛聞,更難厘革;或稱我宗自許,多決派流。致令傳授各競師資,此是彼非、我真他謬;終年矛盾,未有罷期’(《宋高僧傳》卷二十五《讀誦篇論》)。
唐代以前流行的贊唄,有《如來唄》(亦稱《如來梵》)、《雲何唄》(亦稱《雲何梵》)和《處世唄》,及《菩薩本行經》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等。《如來梵》有二偈,出《勝鬘經》。其一為‘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其二為‘如來色無盡,智慧亦複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此二偈為行香贊佛時所唱,亦稱《行香梵》。《雲何梵》亦有二偈,出《涅槃經》。即‘雲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複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雲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處世梵》,出《超日明經》。即‘處世界,如虛空,如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超於彼,稽首禮,無上尊’。
梵唄普通分為三節,即初唄、中唄、後唄。《如來唄》前一偈‘如來妙色身’偈文,唱於一般法事之初,稱為初唄。若講經法會,則以《雲何唄》第二偈‘雲何於此經’偈文為初唄,亦稱為《開經梵》(見《釋氏要覽》上《梵音》)。《如來唄》後偈‘如來色無盡’偈文及‘天上天下無如佛’贊佛偈,系法事中間所唱,稱為中唄。《處世唄》用於法事之後,稱為後唄。圓仁記《赤山院講經儀式》:‘講師登座訖,一僧作梵。即“雲何於此經”等一行偈,至“願佛開微密”句,大眾同音唱雲:戒香、定香、解脫香等頌。講訖,講師下座。一僧唱“處世界、如虛空”偈,音勢頗似本國。’(《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此中《雲何梵》與《處世梵》兩個贊唄,至元時猶見流行(見《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沙彌得度》儀式)。但近世講經,已改唱《鐘聲偈》、《回向偈》代替《雲何梵》和《處世梵》了。
古來佛教認為學習贊唄有許多功德:一能知佛德深遠,二體制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淨,四得胸藏開通,五則處眾不惶,六乃長命無病(《南海寄歸傳》卷四《贊詠之禮》)。所以名山大刹,于休夏安居之時,定習唱讚頌為日課,名之為‘學唱念’。故佛寺贊唄一科,今通稱為‘唱念’。
唱念的內容,除《水陸道場儀軌》及《瑜伽焰口》等屬於應赴佛事外,古德讚頌多於課誦、祝延等舉唱。一般最流行者是六句贊及八句贊等。六句贊是南北通行的贊詞,其贊山六句二十九字構成,故稱六句贊。代表作品為‘爐香乍贊’《香贊》。其餘佛菩薩、韋馱、伽藍等贊詞,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贊韻調流行最廣。《香贊》還有數種,即‘戒定真香’、‘寶鼎爇名香’“、‘戒定慧解脫香’等;北方另
有一種贊譜名《迓古今》,贊詞共有十條,亦名十供養贊,即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各系一贊。第一贊‘清淨妙香’,共四句十字,可用六贊譜唱念。此等《香贊》多於法事開始時唱之,以啟請諸佛故。
八句贊系由八句贊詞構成,多於誦經之後法事中間唱之,亦稱為大贊。如《三寶贊》(有佛寶、法寶、僧寶三贊)、《彌陀佛贊》、《藥師佛贊》等,都以八句構成。近世禪林流行的贊唄,有‘四大祝延’、‘八大贊’,即‘唵嘛呢叭慿吽’、‘唵捺麻巴葛瓦帝’、‘唵阿穆伽’、‘佛寶’、‘西方’、‘十供養’等贊,都是佛寺僧眾於佛誕、安居等常唱的名贊。唱念方法的記譜法,只用點板,以鐺鉿等敲唱。其音量之大小、音階之高低及旋律過門等,均依口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