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22 23:51:38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22 23:49:24   編輯部 報導

三寶原理與皈依法通俗解說 第三節:三寶皈依法  多識·洛桑圖丹瓊排 著

第三節 三寶皈依法

 皈依是入教之門,也是佛教信徒和非佛教信徒的唯一分界線,因此,信仰佛教的人首先應該瞭解三寶皈依法
   凡正式受戒的僧人和居士,在受戒時,首先要受三寶皈依戒,這是佛律的規定,藏漢佛教都是一樣。這裏所說的皈依不是指形式上和表面上的皈依,而是說真正的皈依。按照真正的標準衡量,在當今社會的佛教徒中夠標準的雖然不敢說沒有,但也不會太多。
   皈依法包括皈依法基本知識和皈依法具體修法兩部分,下面依次介紹。

   一、皈依法基本知識
   皈依法基本知識包括皈依物件的可信性,皈依的起因,皈依的本質,皈依的方法,皈依法規,皈依效益等。

   (一) 皈依對象的可信性

  皈依依靠信仰投靠寄託的意思。

   六道眾生相互之間有生存優劣的差別,智力、壽命和生存能力強弱的差別,財產、地位、權利的差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依他性”--生老病死、壽命、身體相貌、投生種類(人、畜)、智商、職業、性別、一生的苦樂遭遇等等,都是各種因緣和業果,任何生命也無法主宰自己,無任何自由。不僅生命如此,一切非生命事物都是因緣的和合--這就是有為法的依他性。有情生命就像翻了船的乘客,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之中,自己無任何的解脫能力,僥倖地盼望著遇到個救生船或一塊木板,但這救生條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三寶就是苦海中的救生船皈依就是把解脫自己和難友的希望寄託在自己所找到的救生物品上。如果不願意放棄逃生的機會的話,就要牢牢緊抓不放,決不能疏忽大意,從而失去逃生機會。堅信不疑,緊緊依靠就是皈依之義。但如果你所找到的救生船仍然是一個漏水的破船或是一艘賊船呢?或者是紙船呢?更或者是一條鱷魚呢?所以選准依靠、投靠的物件非常重要。在世間信仰中像上面所說的那種漏船賊船紙船甚至鱷魚是很多的。如果選錯了皈依物件,投錯了主子,或者解決不了問題,如上漏船紙船;或者反害自己,如上賊船鱷魚

   如果要想找一個保護自己,可以信賴、可以依靠的人,其依靠物件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即:

   (1)必須具備保護和幫助的能力,否則幫不了忙。如自己未能脫離輪回和業因緣約束的一切此岸眾生,包括各種神通廣大的大梵天、帝釋天、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之類的世間神靈,都救度不了苦海眾生。

   (2)必須具備最高的智慧法門,否則,不善於保護和幫忙。雖然有救助能力,但如果沒有隨機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穩操勝券的智慧和策略、方法,也幫不了忙。起不了可靠的保護作用。

   (3)必須具備大慈大悲心,否則,不願意幫忙。世間有許多有能力解決一般世間疾苦的人,但是如果缺乏慈悲心,或者慈悲心有限,就不會幫助別人,這類例子很多。

   (4)必須無私心,不謀私利,否則,就不能無條件地、平等地幫助大家。如人世間幫助別人,大約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與自己關係密切者,如幫助親戚、朋友、親屬之類;一種是對自己直接有利或者以滿足自己的某種要求為條件的幫助,情況多數是這樣,總之和私心私利是分不開的。

   佛是度過苦海,到達彼岸者,破除一切障,獲得了一切無上智慧功德成就,所以它有幫助眾生、保護眾生的最優勝的能力;佛具有遍知一切的如理智和如量智,具有無數自在方便法門,所以善於保護和幫助眾生。佛具有無緣大慈悲心,熱愛眾生,如慈母之心,所以願意幫助眾生,拯救眾生。佛無私無我,已獲得無量平等心,無論親近或疏遠,無論對佛供養或不供養,無論是行善者或作惡者,佛都是平等對待,有求必應,而且永遠不變。這也是佛無自利心,無分別心,利益眾生成為自然功能的原因。清淨滅諦和智慧道諦,是究竟無上之法,拔苦治愚、利樂眾生之法。僧是依法行善修慧的得道者,無世俗的各種缺點。因此只有佛法僧三寶才具備可靠的四個條件,是完全可以信賴的,是永遠可靠的皈依物件,絕不容置疑。對這類問題的討論,詳見《大乘莊嚴經》和《菩提道次第廣論》等。

   (二) 皈依的起因

   皈依三寶的起因,不外乎兩種,一是對自己的處境的清醒認識引起的憂患意識;一是對三寶的認識引起的共鳴對生命的高尚、完美的追求、自在境界的羡慕和追求。

   輪回中的生命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受著生老病死、變幻無常、多災多難、貧苦饑餓等無數艱難困苦的煎熬,一切世間榮華富貴、名譽地位、財富權勢等等,從本質上看來都是肥皂泡現出的五彩繽紛,是用苦曲釀造的苦酒。但由於世人處在無明的顛倒錯覺之中,視苦為樂,以虛當實,將危機四伏的輪回之地視為樂園,昏昏沉沉來到世上。又昏昏沉沉、兩手空空地走去,除非對人生的真諦有所認識,除非在人生道路上碰得頭腦有點清醒,否則就認識不到自己處境的不妙,就不會產生憂患意識。如果沒有憂患意識,也就不會尋找出路,尋找寄託。所以,認識輪回之苦、尋求解脫的思想會激發皈依之心。

   有的人雖然對世間的苦認識不足,自己也缺乏對苦的深刻體驗,但對佛的人格、思想、道德行為、價值觀念等和世人的思想行為作比較後,對佛和佛法高尚純潔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的價值觀念產生內心的敬仰,因而皈依。如《殊勝贊》中所說:我離開別的教主,一心皈依如來您,那是因為您德性崇高無瑕疵。”“我不偏向佛陀,也不排擠外道,誰說的話合乎真理,我就信仰誰的教義。

   當然也不排除因其他原因引起皈依三寶的可能性,但只有出於正當的理由,才能得到三寶的護持。如果是因貪嗔癡心理引起的皈依,就起不到正皈依的作用。比如,為了戰勝自己的敵人皈依佛、求佛幫忙,那種忙佛是不會幫的,也起不了皈依的作用。

   (三) 皈依的本質

   1.完全主動地、一心一意地依靠、信賴、服從三寶為皈依之義。這個皈依定義說明:第一,真正的皈依必須出於主動,不能隨附別人,不能迎合某種潮流,不能為了眼前某種利益;第二,必須一心一意,而不是三心二意,半信半疑。用人尚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對永恆的歸靠救主怎能三心二意,半信半疑?皈依最主要的一條就是堅信不疑,永不背棄。總的來說,能開啟一切正法之門的就是皈依,開啟皈依之門的是信心。皈依之初於自心念念相續中生起穩固的信心非常重要。對三寶的皈依是建立在前面所講的正信基礎上的。當了知三寶的不共功德與加持之後,從內心深處生起信解,知道三寶是一切時分無欺的皈依處,想到無論是苦是樂,是病是痛,是生還是死,任何事情三寶都會知曉,除了三寶之外,沒有其他的依賴和指望,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心稱為勝解信。如蓮花生大師說:具有堅信得加持,若離疑心得所願。因此,信心能生一切善法功德猶如種子,若無信心就如同種子被燒盡一樣。此外信心居於七聖財(信財、戒財、施捨財、聞財、慚財、愧財、智慧財)之首。所以說信心是一切財寶中最殊勝的。同樣,信心也是無盡功德的源泉,猶如寶藏;能趨入解脫勝道,猶如雙足;將一切善法攬入自心相續,猶如雙手。雖然三寶具有不可思議的悲心與加持,但想要使之融入自心念念相續,唯一依賴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如果具有真誠的信心和恭敬心,現在無論誰人祈禱,佛陀都會降臨於他的面前賜予加持,諸佛對眾生的悲心無有親疏。例如前文所講的老婦人把犬牙當作舍利的故事。只有堅定不移的不共信心與恭敬心才能開啟皈依之門,因此信心是必不可少的。現在皈依佛門的多,獲得高成就的少,其主要原因是信念不足,一般都受各種邪說和偏見的影響,對佛和佛法半信半疑,似信非信,不知自己慧根淺、魔障多、福報淺,還認為佛法不靈,真是可憐。

   2.從皈依的性質分類,有言辭性的皈依和心靈的皈依兩種。前者如念《皈依經》--這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因為念《皈依經》誰也能做到,但不能代表念經的人的真實思想。只有心靈的皈依使皈依變成真實的思想感情和堅定的意志時,才是真正的皈依。

   3.正皈依又分殊勝的皈依和普通的皈依兩類。殊勝皈依根據皈依目的可以分為三類:(1)是為了不墮入三惡道,為獲得人天道的幸福而皈依,稱為下士道的皈依;(2)是為了擺脫輪回的一切痛苦,獲得寂靜涅槃的果位而皈依,稱為中士道的皈依;(3)是為了拯救一切苦海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從而獲得無上佛的果位而皈依,稱為上士道的皈依。這三類所皈依的對象是正三寶。普通的皈依指非正皈依,如為了世俗的利益皈依世間神大梵天、世間護法、山神、土地之類,為了治病消災等供養世間神,也有效應,可以利用,但不能當作正皈依的物件,否則就會違反皈依戒規。從皈依的物件,皈依又可分為因三寶皈依和果三寶皈依。因三寶皈依是皈依他身三寶,果三寶皈依是修持自身成就三寶。

   (四)皈依方法

   皈依方法共分四條,即知其功德、知其作用、起信皈依、無二皈依。依次分述如下:

   1.知其功德。就是在皈依之前必須瞭解皈依物件的性質,這對任何一種嚴肅的信仰都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無論交朋友、拜師或者投靠什麼人,首先要瞭解對方的情況,決不能輕率從事,以免交錯朋友,投錯師門。交朋友首先要瞭解對方,主要瞭解對方的品質、作風;拜師要瞭解對方的為人品質和學問,無學問不能為師,品德素質差更不能為人師表。交朋友和拜老師僅僅是一世的事,尚需謹慎,更何況永世的信仰和皈依,怎能隨便呢?所以無論信仰什麼、皈依什麼都要首先瞭解清楚所皈依的物件的情況,可信則信,不可信則放棄,絕不能馬虎。

   皈依三寶就要瞭解三寶的殊勝功德和作用。

   從三密功德來講,身功德--佛具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功德,言功德--許多人用不同的語言同時提問,佛陀同時同聲解答,每個人所聞不同,每個人各自所提的問題和所想的問題都會一一得到圓滿的解答,這是言不可思議功德,見《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講佛經語。另外還有佛言功德六十四種。

   意功德包括佛的智慧、慈悲、神能、事業四個方面。以上功德在第二節中已作了介紹,此處從略。

   以上佛的不可思議殊勝功德都是來自勝法作指示的道路,是皈依發心、行大善、修大慧克服缺點錯誤所達到的境界。佛從中生,從佛的殊勝功德,便知法的無比功德。

   僧寶是菩薩。菩薩是未成佛的佛苗,菩薩雖然不是佛,但他們已有無漏智慧,進入出世道,道地的破悟功德比凡眾大得無法相比。

   2.知其作用。三寶各自的作用不同,皈依之人應首先瞭解三寶的不同作用,根據其作用和特點進行皈依。根據不同作用分類皈依法,六條如下:
   (1)按性質分類。是證得無上圓覺智者;是圓覺所生之法,是圓覺的果實;是依別人的教導,進行修證者。
   (2)按作用分類。佛的作用是傳授道法;法的作用是斷除苦和苦根煩惱;僧的作用是弘揚大道正法,使眾生受益。
   (3)按志趣分類。這主要是說皈依者的志趣和努力的方向。對佛的皈依志趣,重在種福田,敬重供養;對法的皈依志趣,重在身體力行,爭取實現;對僧的皈依志趣,視其為修行的榜樣和善友而親近和尊重。
   (4)按修持方法分類。對佛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供奉、尊重;對法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修善德和禪定、智慧;對僧的皈依修持主要是以善德和物質進行供養。供養財物不僅是種福田,更重要的是斷除貪心的修煉。物質財富的供養,不在品質和數量,重在無私的誠意。如釋迦牟尼在因地,因家貧無可供佛,只捧了一把土,誠心地獻給護光佛,佛非常高興地接受了,並說:你因此善,將來會做大地的主人。
   (5)按紀念皈依法分類。對佛的紀念皈依法,是通過對佛的紀念,回憶佛的三密功德、四身功德、慈悲、智慧、神能、利樂眾生事業等,從而產生敬仰之心;對法的紀念皈依法是時時刻刻想著佛法的原則標準,以規範自己的思想行為;對僧的紀念皈依法,就是想到無數聖僧和高僧的持戒修持、為法獻身精神,以激勵和鞭策自己。

   (6)按福分分類。福分為因人所得的福分和因法所得的福分。皈依和供養佛僧,獲得因人所得的福分;皈依法,獲得因法所得的福分。因人所得福分,與皈依供養物件的數量多少有關係,如齋僧數量多就福分大;因法所得福分,不在學法的數量,而在悟心和實踐的作用。

   3.起信皈依。起信皈依就是在瞭解三寶的殊勝功德和各自不同的作用的基礎上,把佛視為拯救和解脫方法的指示者、導師,把法視為正解脫和自救的道路和方法,把僧視為同道相助的善友,依靠力量發誓立志皈依。

   皈依有兩種情況,一是通過學法,產生皈依之心。這種皈依是靠外部條件的皈依。另一種是未經別人傳授,內心自然覺悟的皈依,如見性皈依屬於此類皈依。

   初次皈依,可以向上師、高僧表示皈依,請示皈依法和應守戒律。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可在佛像前進行皈依,也可以向觀想佛本尊起誓皈依。

   對因三寶的皈依是堅定不移地以佛為導師、以法為目標和行為準則、以僧為行善修慧的榜樣,身、語、意一致地堅持做下去。對果三寶的皈依是為自身獲得三寶進行堅持不懈的努力,不達目的誓不甘休,把自己的命運和三寶緊緊聯繫在一起,把永恆的皈依生命看作比暫時的泡影生命重要千萬倍的時候,才算作真正的皈依。也只有這種皈依,才能使你成為真正的佛門弟子,三寶也才能對你起到應有的作用。達不到這種皈依程度,埋冤三寶不靈,還以為三寶沒有幫助你,就好象瞎子埋冤太陽無光一樣的荒唐。

   4.無二皈依。就是說皈依不能有二心。皈依三寶之後,就不能皈依其他的教門和其他的法。
   這種不二心的皈依必須建立在高度理信的基礎上,將佛的大慈大悲、一心一意地利益眾生捨己為人的獻身精神、無私無我的徹底超脫精神、對一切眾生的熱愛和平等對待精神,佛法的去貪欲、淨化意識、啟迪智慧、防止墮落、指引向上的精神,僧的向善、毅然決然的出世精神等和其他教主、教義和教徒的行為進行比較,就會產生不退轉信心。因為對教義教理的性質、最終追求目標、方法和目的之間的合理性都進行比較後,就會明白,只有佛對一切問題所表現的博大胸懷和無著無礙的智慧才是舉世無雙的。正如《入菩薩行論》中說:如果長著心的人,就不能不皈依這樣的珍寶。

   (五)皈依戒規

   皈依戒規分兩類:一類是不可違犯之戒,一類是必須履行的義務。

   1.皈依後不可違犯的戒律,總的原則有三條,在《大涅槃經》中規定如下:皈依三寶者,為正近善士,從此決不能皈依別教神;皈依無上法,放棄傷害心;皈依向善僧,絕交外道人。意思是說:皈依三寶之後就成正居士(近善士)了,從此以後再不能皈依外道門和世間神了;皈依了無上佛法,就不能有傷害眾生的思想行為;皈依了向善之僧,就不能和旁門外道的人交往。--這是三條皈依遵守原則。

   第一條是皈依的戒律。皈依佛就不能在皈依別的宗教和鬼神。前面講過,對別的世間神,包括世間護法,作為佛門正皈依弟子,不能叩拜、祈求,只可以給他們給予適當的祭祀品,委託或差遣他們做事,向他們說法勸善,幫助他們早證正道。祭祖之類的迷信活動,皈依弟子更不能參加,應以法超度。人死後,細微的五蘊身化為中陰身,中陰身最長不超過49天就會投生。投生於六道,因業力而定,決不會待在生前所在地和附在屍體、骨灰上,這是佛教顯密統一的觀點。所以祭祖作為一種民俗,以表達懷念之意,佛法並不反對但作為神靈祭奠是與理不通、違背佛法之舉,皈依弟子不能參與這類活動。

   皈依,就要一切依行事,不允許有違犯佛法的行為。但這裏只提了一條最低限度的要求:不傷害眾生。同時皈依法方面三乘是不統一,所以這不傷害眾生、不傷害別人的原則是三乘弟子共同的原則。如小乘戒律的主要原則就是戒除損害別人的言行。但從菩薩乘的角度說,不損害別人,未必有利於別人,所以大乘教戒律,在不損害別人的戒律上,又增加了必須做有利於眾生的一切事這條戒律。所以,大乘佛弟子皈依的戒律,在不傷害別人的基礎上,還要做到有利於眾生

   皈依的戒說:凡皈依三寶的人,不能與信仰不同的異教徒交往。與異教徒交往,怕的是受異教徒的影響。在現代社會裏和異教徒完全不交往,恐難做到,但必須堅持一條原則,在生活上、工作上、一般事情可以和異教徒來往,可以交朋友與一切眾生平等對待,絕不能仇視和敵視。但在思想信仰上,決不能進行雜交和黑白不分,要堅持道不同,不與謀的原則,不能因某種世間利益而放棄原則,甚至同流合污。

   2.皈依必須履行的義務,最主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尊敬和愛護三寶事業。

   尊敬和愛護佛,就連塔、寺、佛像都要尊敬和愛護。即使是泥塑木雕的佛像,也要像真佛那樣尊敬愛護,決不能有不尊重的舉動。

   尊敬和愛護佛法,即使是文字性的佛典佛書哪怕是零碎片段,也要看做學法不可缺少的珍寶,加以尊敬和愛護。過去有很多賢士為了種福田,用金汁寫經,用自己的鮮血寫經,不乏其例。現在的人很難有這樣的虔誠,但凡佛門中人,絕不能把佛經和經論,混同於一般書籍,到處亂扔,甚至當手紙。佛像與佛經相比,佛經更重要。

   尊敬和愛護僧,即使是不屬於正皈依物件的凡僧,也要尊重和供養、幫助。僧的主要標誌是佛賜的三衣。穿僧衣是離欲受戒的標誌,皈依之人決不能玷污崇高的佛衣。僧人犯四根本戒的就沒有資格穿僧衣;沒有受過沙彌以上戒的,也沒有穿袈裟的資格,決不能亂穿。而皈依之人,就連僧衣也要尊敬愛護,不能隨便踐踏。

   除了以上這些必須遵守的原則之外還有十條必做事項,簡述如下:

   (1)親近有德有識之賢士;(2)堅持正思維,即想符合正道的事、想棄惡揚善的事,排除一切邪念;(3)受善戒,即按順序受分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戒等;(4)常發慈悲心;(5)常想三寶的殊勝功德;(6)根據自身的條件,盡力供養三寶;(7)發動別人親近和供養三寶;(8)無論做何事,都要稟告三寶,以求得三寶的幫助;(9)不忘皈依的益處,晝夜六時觀修皈依法;(10)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背離三寶,以生命維護三寶的事業。但最後一條特別重要,違犯了就是徹底毀壞善根,決不能違犯。

   (六)皈依的利益和作用

    關於皈依的利益和作用,根據《地論》共有八項,根據《噶當心傳》,也有八項,均見《菩提道次第廣論》。現依次介紹如下:

    《地論》所載皈依利益與作用是:

    1、 獲大福報。如《不滅鼓音等持經》所說:佛不可思議,不不可思議,對僧不可思議,皈信不可思議者,其福報亦不可思議。《般若要義》中說:皈依福報若有形,大千世界盛不下,猶如茫茫大海水,無法用鬥來衡量。

    2、其樂無窮。正如《想念雜集經》中所說的:誰若白天黑夜常思佛陀功德,一心皈依佛陀,將獲得人世無上之樂。這是說以佛的清淨超脫處世養性,就會獲得無窮之樂。

    3、獲得清淨禪思。

    4、生出大智慧。

    5、得到三寶的護持。

    6、遠離邪惡、消除罪障。

    7、善德日增而進入賢達行列。

    8、天神歡喜相助。

《噶當心傳》所說皈依三寶八益是:

    1、可以進入佛門。即不皈依三寶,沒有進入佛門的資格。

    2、可做諸戒的根基。即皈依是佛門諸戒的根基,若無皈依誠心,受任何戒都無效。

    3、消除惡業。即皈依三寶,以法行善消惡業是最好的消業方法。

    4、諸種功德得以圓滿。佛道的三士之道,無論求人天幸福,或解脫輪回,或求無上菩提,都要行善積德,修定修慧,創造條件。這條件在佛法中被稱做資糧,福慧雙資糧的豐盛圓滿,都離不開皈依之德。

    5、不墮惡道。惡道指畜牲道、餓鬼道和地獄道。這三惡道在佛經中有幾中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是與小乘觀點相同的,畜牲指各類動物,住地在陸地和海洋中,餓鬼道在陸地的下面,它的主要特點是饑餓,缺乏飲食;地獄也在人間的陸地和海洋底下,有寒、熱和邊緣三種,是苦難特別深重的有情生命之地。

    第二種是大乘的特殊說法,即生就愚鈍、執迷不悟,猶隨畜牲道;生存環境惡劣,缺食缺水,饑寒交迫,就是餓鬼道的報應;雖生在人間而受水深火熱的災難,身雖無重苦,而思想上卻受如火如荼之苦惱者,是自身的地獄。苦是感受,感受到地獄一樣的各種苦,就是地獄。人們不相信來世的地獄,今世的這種到處可見人人能感受的地獄苦,是無法否認的。

    6、遠離災禍、惡魔難侵。以善德、智慧護身是最好的護身法。皈依三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惡魔無機可趁;由空行護法,形影相隨,神鬼不敢侵犯;以慈悲寬厚待人,別人無理可侵犯。

    7、諸事如意。皈依三寶修德行善,助人為樂,人人喜悅,個個爭相幫助,氣盛運旺,左右逢源,諸事人天共助,不會不如意。

???     8、速證無上菩提。人人若有適當的外因相助,都可以成佛。但從迷茫中覺醒的條件很難具備。因此,實際能成佛的很少。在成佛的各種條件中有一般條件和充足條件,皈依和正發心是充足條件,誰若具備這個條件,就能加速修證的進程。
   二、皈依現實三寶

   上面介紹了三寶的功德和皈依的利益及作用。但有些人會這樣想,皈依三寶,功德無量,這是可信的。但我們肉眼凡胎,既看不到佛,也看不到羅漢、菩薩(聖僧),真法寶指的是見道以上的無漏智慧和道行境界,我們又無法接觸,如何皈依三寶呢?這是一個皈依所碰到的實際問題,這一節就準備解答這個問題。

   佛的智慧遍及一切事物,是無所不在的,凡佛的智慧所到之處,便有佛光、佛聲、佛身、佛能等。如前所述,佛菩薩的度眾化身也是無處不在的,但肉眼凡胎無法辨認,有人把一些練功的幻覺或自然界的幻像當作佛菩薩顯靈,這類現象是真是假,很難確定。從佛法理論上講,這類虛幻現象不足信。見佛菩薩,未必是真的佛菩薩,一般魔障現象比較多。見真佛是無漏智慧的境界,一般人很難達到這個悟境,因此也難見到真佛。佛陀釋迦牟尼也曾親自對弟子說:佛不在世時,法就是佛,從法中求佛。並不曾說虛幻中見佛光中見佛。通俗地講,真佛是指佛性,即佛的清淨智慧和無相慈悲等功德。這些佛性佛德,具體體現在人身上,作為人的品德、智慧、能力、行為活動而在利樂眾生的事業中發揮作用時才有實在的意義,否則,佛和佛法仍然是個空洞的概念。皈依的最終目的是自身成佛,自身具有慈悲和智慧等真法。而自身未獲得三寶前,就要依靠外三寶。但佛祖示寂已有二千多年了,向誰皈依?向誰求法呢?佛說:將來我應化教師之身,住世從教。《喜金剛續二辨》中說:後世我將化師身,為利眾生現凡體。”“將來末法時,我以凡童等,化現種種身。這裏說得很清楚,具足三十二相的佛身雖然不在,但佛菩薩的度眾應化身不能說沒有。即使是親眼見到佛,也無非是給你講真理,撥迷霧,成佛還是要靠自己。並不是逢到佛,就能立刻變成佛了。就在釋迦牟尼的身旁也有受不到佛的教益而自行墮落的人,如佛的堂兄提婆達多和善星比丘。對充滿邪見、福慧淺薄的末世眾生,雖然佛陀親自到眼前,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佛從法中生。佛無相,佛是什麼樣子,也只有學法才能知道。即使是佛親自光臨,也只能充當教師的角色。在沒有佛陀的時代,真正起到佛陀的作用是授戒、傳法的上師、大德。佛法的指的不僅是理論知識和作風,即活的法脈法流。這類法脈必須要有師傳,靠佛經文字資料時永遠得不到的。即使是佛經,對每個字、每個詞如何解釋也都有師法傳承。所以說寺廟、佛像和佛經的存在並不能證明佛法的存在,因為真正的佛法指的是一種活的思想品質和活的智慧。若認識不到這一點,就說明對佛法的瞭解甚淺。

   佛在世時,皈依佛就是聽從佛的教導,以佛為榜樣,學習做人。佛不在世時就是以師為佛,聽從教導,學習做人。法固然重要,但無師,法從何而知?因此佛經中說:沒有師傅之前,連佛的名字都不知道,哪知佛法?有師才知佛與法,才能分辨是非善惡。因此,師恩大於佛恩。不可能一見佛面,就能立地成佛。佛陀曾親自說過:佛無法用水洗掉人的罪業,無法用手取掉眾生的痛苦,也無法把自己的覺悟移植給別人,只是指明正確的道路。上師依法指明道路,就和佛一樣。一般人在見不到佛面、聽不到佛的教導情況下,上師替佛傳授了佛法,起到了天上的佛起不到的作用,因此,上師的恩大於佛恩。佛的事業就是說法度眾,上師也照樣說法度眾,因此說,上師是自己的現實的佛。何況佛還親自說過:後世我將化師身,為利眾生現凡體。雖然無法證明自己的上師就是佛的化身,但也無法證明他不是佛的化身。

   藏傳佛教無論顯宗、密宗都非常重視上師的作用,這也是佛教的優良傳統,並不是藏傳佛教獨創的,而有無數佛經的理論根據。所以,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和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都將親師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說親師是道之本,密宗還認為,上師是加持之源。重本尊輕上師的修持等於從沙中榨油,不可能有任何成就。供養千萬個佛的功德,不如供養一個自己的上師的功德。把自己的上師當作凡夫看待,只能得到凡夫一樣的加持;當作真佛看待的人,就會得到像佛一樣的加持。加持的能量不全在對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信力和念力。如果沒有虔誠的信念,雖真佛在眼前,也許看到的只是一條死狗,如無著見彌勒的故事;如果有虔誠的信心,狗牙也會發出佛光,如一個老太婆把狗牙當作佛牙供奉的故事。

   由於這種理由,藏傳佛教把上師當作現實的佛、引渡自己的化身,是佛法僧融為一體的無上珍寶。修佛的人把自己的上師現實的佛放在一邊,親近一種看不見的佛,象住在金山旁邊,向別人進行乞討一樣愚蠢。如果說密法有什麼修持訣竅的話,首屈一指的就是這種與眾不同的親近上師法。如果這個法門修得好,別的法就會不修自得;如果說這個法門修不好,修別的法就像鹼地播種,徒勞無益。藏傳佛教皈依經文第一句就是:皈依上師。把上師看作是三寶的總代表,而並非第四寶

   三、皈依法觀修要義

   佛教三皈依的儀式是:

   接受三皈時,應在佛像前,由法師授證,至誠發誓:即皈依佛,以佛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決不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即皈依法,以法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決不皈依外道典籍。即皈依僧,以僧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決不皈依外道徒眾。

   藏傳佛教還有其觀修皈依法,今擇其要點簡要介紹一下:
   首先,在修皈依法之前,必須尋找德才兼備、可敬可信的上師,請求傳授皈依法。佛經中指出:聽從上師的教誨,嚴格按照依教行事,是對上師的最高供養。所以,必須嚴格按照師傳教導,規範行為,堅持修行。本來皈依是一種前途和信仰的抉擇,重在信念和德性的修養,不在修持的形式上。如果思想行為符合皈依的原則,雖然不念一句皈依頌,也是受佛歡迎的賢士弟子;若心不皈依,雖念經拜佛,也是自欺欺佛,不會有成就的。念經的本來是意念的,是念念不忘諸佛教誨之意,現在卻變成了念誦經典的念,皈依也就成了口頭的皈依和形式上的皈依,這類皈依弟子實在可憐。為了初學之人,歷代的大師規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修持方法和儀軌。初學之人,按儀軌誦讀觀想有很多好處。

   在修持之前必須做以下的準備工作:
   1.選擇一個比較清淨幽雅、不受聲色和外界干擾的環境,為身靜、言靜、意靜的三靜創造條件。
   2.灑水清掃環境,保持環境的整齊清潔。
   3.陳設經過開光的觀修佛像和經典。觀修時陳設的佛像不宜多而雜,以免分散注意力。如觀修皈依法,只有一尊釋迦牟尼像就可以了。若有專門的皈依法觀修諸佛圖就更便於觀修,當然更好。
   4.在佛像前供桌上陳設力所能及的清淨供品。常規供品是淨水、鮮花熏香、燈燭、香水、糖果、點心、樂器等,供品必須做到清潔衛生,不准吹上口中氣,上供品前,必須洗手、熏香。供品陳設也要做到整齊、美觀。如果沒有別的供品,一杯清水、一柱香、一束鮮花也可以。供品的作用是引起聯想和憶想的無量供養。
   5.端坐在清涼舒適的坐墊上,按毗盧七法靜坐更好,但也不是絕對的要求,可按自己身體情況決定。
   毗盧七法是:(1)兩足盤坐(雙盤或單盤);(2)手結定印,即雙手平放在臍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二拇指頂在一起;(3)端坐、脊椎伸直;(4)頸部微俯,使頸椎伸直;(5)雙肩放鬆,向兩邊張開;(6)雙目視線落在鼻尖,目半開,閉目容易產生昏沉;(7)舌尖抵上顎。
   呼吸要求自然,貴在深、細、勻、長。

   正式觀想皈依境:

   觀想在自己的正前方虛空中,自己的恩師以教主釋迦牟尼佛的形象,金光閃閃地端坐在雄獅寶座的蓮臺上,身穿三衣,左手托缽,右手搭在右膝上作壓地印。本師左邊放著三藏法典,本師周圍,一圈圈從裏到外面向自己坐著密集、大怖畏、勝樂、時輪、觀音、手金剛度母等本尊和賢劫千佛、菩薩、緣覺、羅漢、勇士、空行護法等無數菩薩眾。本師上空三朵彩雲,正中一朵彩雲上端坐著以執金剛為首的阿底峽、宗喀巴等修持加被傳承系諸上師,右邊彩雲上坐著以彌勒菩薩為首的無著、世親、解脫軍等廣行般若傳承系諸上師,左邊彩雲上坐著以文殊師利菩薩為首的龍樹、提婆、月稱、寂天等深見般若傳承系諸上師。

   自己的左右坐著今生的父母,前面是自己的怨敵和損害自己的魔障為首的三界六道一切眾生。這些眾生無邊無際,與自己一起面向皈依境而合掌,身恭敬頂禮,語恭敬念誦皈依偈,意恭敬默念:從現在起自己無論是上升(獲得成就或轉生善趣)、還是下墮(墮入惡趣)、是苦是樂、是好事壞、是病是痛,除了上師三寶您以外我沒有其他的依靠者、救護者、怙主、友軍以及希求處。因此,從即日起乃至獲得菩提果之間,全心全意,誠心誠意將自己託付與您,成辦任何事不與父母商量,也不自作主張,完全依靠上師三寶您,一切獻給您,精勤修持您,除您之外我沒有其他的皈依處、希求處。以如此猛烈渴望之心,想像自己帶領父母眾生莊重宣讀誓詞似的默誦以下皈依詞:

   我和遍佈塵世一切諸有情,從今直至解脫成佛之日,永不變心,一心一意,向十方三世一切如來身語意功德作用身、八萬四千法之法源聖僧之總持上師皈依,向具足四身之佛陀皈依,向道滅二諦真法皈依,向具足斷悟功德的聖僧皈依,向續部一切本尊皈依,向勇士、空行和具足慧眼的一切護法皈依。

   也可以誦讀如下簡略皈依辭:
   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反復誦讀21~108遍,或規定的數字,誦讀時要一心不亂,詞語和思想密切合一。)
   誦讀皈依辭時意想,本師釋迦牟尼以及上師、本尊、佛陀、菩薩、緣覺、羅漢、勇士、空行、護法等的心部發出一束束彩光,光中夾雜著甘露照射自己和周圍的一切眾生,沖洗著大家無始以來的一切煩惱和身、語、意種種罪業及業報疾病、痛苦、業障,特別是因無知而不敬三寶、背棄三寶、毀佛謗法等因三寶所造種種惡業,統統被佛光和甘露照射沖洗得乾乾淨淨,被照射、沖洗後身體變得透明放光,健康快樂。

   然後以七支法積福、消業。誦讀觀想程式如下:
   1.敬禮支--意想自身化為千萬身,和眾生一起,身語意一致向三寶進行五體投地的頂禮膜拜,誦讀和念想:向恩師頂禮,向諸佛頂禮,向勝法頂禮,向聖僧頂禮。
   2.供養支--意想淨水、鮮花、香燭、糖果、點心、音樂等實有和意化的人天供品,奉獻給恩師三寶,誦讀和念想:淨水鮮花香明燈,美食糖果仙樂鳴,自身善業共財富,奉獻上師佛法僧。
   3.懺悔支--誦讀意想:無數世來因無明,所造惡業深如海,悔恨痛絕深懺悔,請求三寶速消罪。
   4.隨喜支--誦讀意想:十方一切佛菩薩,緣覺聲聞等聖眾,一切眾生之善業,真心隨喜願相隨。
   5.請轉法輪支--誦讀意想:祈求諸佛布慈雲,常降法雨度眾生。
   6.祈請住世支--誦讀意想:請發慈悲常住世,直至眾生盡脫苦。
   7.回向支--誦讀意想:三世一切善行為,為眾成佛均回向。
   (以上每支觀誦不少於3遍。)

   修以上七支法時,觀想諸佛喜悅,接受請求,大發慈悲,又一次發出夾雜著甘露的一束束彩光,給自己和六道眾生增長福慧、消除罪障。

   然後發菩提心誦讀觀想如下:
   皈依佛法僧,誓發大寶心;願將有情眾,度到菩提境。
   (誦讀意想3~7遍)

   觀想本師與佛菩薩放光進行加持,使自己的大慈大悲心得到增長和鞏固,利眾菩提願心和行心獲得助緣,完全得以實現。

   最後觀想:前方福田諸佛從邊緣向中心收縮,全部進入本師佛祖體內,佛祖化為一道金光,從自己的雙眉中間印堂穴進入自己的心中,永得加持。

    以上皈依修持法出於《菩提道次》心傳密法,如法修持會產生很大的加持力,對修止觀將起到強有力的增添助緣的作用,希望重視這絕妙的皈依心法。

    願三寶之光普照大地,無明夜色永遠消失。願無量眾生心靈得救,消除此岸和彼岸的界限!

1995 年春節寫於蘭州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