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04/05 NPO  編輯部 報導

釋菩提心論--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講授  

釋菩提心論 龍樹菩薩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講授

前言
我們又一次聚會在一起,為了能夠了知慈悲與智慧法門,以及何謂真實?何謂深奧的究竟性質?這慈悲與智慧兩大法門,就是我們要學習及探討的內容。如果對這兩大法門沒有深刻的了解,就無從修習。這次講解所依據的論典,就是龍樹菩薩所著作的【釋菩提心論】,雖然內容非常的簡要,但是本論匯聚了佛法的精華,當然不是那麼容易理解;就以我而言,雖然是以老師的身分來解釋,可是這部論典確實很深奧,連老師本身都有一些困惑,在解釋的時候,或許令你們產生更多的疑惑。藏語裡有句話:「一盲引眾盲,無明導無明」。但是我仍將盡力而為。

在座的諸位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族姓,我非常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最保險的宗教信仰,相信自己原有的宗教。各種宗教是適合各種不同根器的人,所以我在西方國家,我不強調傳教,吸收信眾。這裡有許多華裔越南裔的朋友們,我們都是佛教徒;你們在這新環境中,世界距離越來越近,也越來越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信仰,宗教之間,應該拉近距離,和睦相處,這是非常重要。能夠和睦相處,必須來自相互的認知,以及彼此間不同的信仰,互相尊重。而非佛教徒能夠了解佛教到底是講些什麼道理,也是很有幫助的;而佛教徒也不能自閉門戶,堅持自己是佛教徒立場,而拒絕與其他宗教往來,我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因此大家都能打開心扉,接受對方的意見,才能了知他人的立場,而真正的產生彼此互相尊重,才能建立和睦相處。這是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每個人的背景不同,可能來自基督教天主教或其他宗教的家庭,如果有人覺得佛教信仰,對自己比較適合,而改為信佛教;如同藏人、華人、越南人,是屬於佛教信仰的國家,但是也有可能成為基督教徒,或天主教徒,回教徒等,因為他們認為其他宗教比較適合。以藏人來說,基本上以佛教為主,但也有信仰其他宗教的。

佛教並非西方的傳統信仰,但有人聽了佛法的理論後,覺得很適合自己,對個別的這些人而言,我希望不要把佛法當成時代潮流的宗教,佛法是一種可以實踐的理念,不要把佛法當成一種知識,只是滿足一種知識而已。如同西藏人,不應該認為佛教,只有了儀軌或唸誦,或使用法器,穿著了法衣,就是真正佛教徒了,如果這種想法,我覺得這種西藏人的觀念是錯誤的。真正的佛教徒,是內心具有的功德,而不只是外表的行相。因此這些西方的朋友們,如果認為佛法對你們較適合,請殷重的學習,並且努力實踐。

宗大師在【緣起讚】中說:「希有大師希有教」。的確如是,我們的導師是稀有的。我們又該如何修行呢?如同【入菩薩行論】說:「騎菩提心馬,從樂趨勝樂」。騎上菩提心馬,從快樂走向更快樂的城市。因此,我們要堅持守護菩提心的信念,實踐菩提心,如此將是有意義的人生。處在許多內外違緣障礙的環境中,如果我們能夠快樂的修學菩提心,才能將違緣轉為道用,達成快樂人生的目的。

今天我很榮幸有此機緣,為大家介紹菩提心法門,在接受任何聽聞或講授者,首先必須有清淨意樂;意樂就是皈依及發心二者,如何生起皈依的意樂?前面提到宗大師的【緣起讚】說:「希有大師希有教,希有勝說希有怙,極善宣說緣起教,於彼大師我敬禮」。因為大師希有功德,是宣說緣起的道理,而生起至誠的禮敬。龍樹菩薩在【中論】中說:「瞿曇大聖主,憐愍說是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也是因為佛以憐愍一切眾生,說緣起甚深道理,而禮敬釋迦世尊。因此緣起甚深,成為我們最究竟的皈依處。

導師釋迦世尊以無比的智慧,把實際情況告訴我們,就是基道果的基部分;在基礎的萬法,我們必須了知何謂所取?何謂所捨?於是在修道的道上,告訴我們應取應捨;由基而修道,由修道而証果。在應取應捨的修道,讓我們斷除了一切過失,圓滿証得一切功德,這一切的根本是來自緣起,而由緣起形成基道果三者。如以方便品的資糧積聚來說,沒有比菩提心力量更大,更有心力的走上菩提大道。如【入菩薩行論】說騎著菩提心馬,從快樂走向更快樂的城市。在此請諸位生起皈依及發菩提心,接受今天的佛法討論會。


禮敬聖金剛薩埵
如經所云:
遠離諸實物,蘊界以及處,色與執等滅;
法及我無等,自心從無始,空之體性成。


【釋菩提心論】是解釋【密集金剛】的論典,內中也有一句「遠離諸實物」。釋序分為四法:依意而釋,依共而釋,依隱而釋,究竟解釋。這在月稱菩薩【密集金剛】的釋論【明炬釋】中有這幾句話。龍樹菩薩在本論是依共解釋,將顯教密教共同承許的基礎作解釋,就是共同承許的中觀正見為基礎。「空之體性成」,除了解釋空性以外,配合密續解釋,是依具生原始光明心性;就是遠離了一切妄念,現証空性的勝義光明。龍樹菩薩在此以勝義菩提心及世俗菩提心二者解釋;世俗菩提心的解釋如下:

如覺悟薄伽凡及諸大菩薩等發大菩提心,我今亦為諸眾生等:未離令遠離、未脫令解脫、未息得歇息、未涅槃證涅槃故,從今起乃至無上菩提前,定發菩提心。現行密咒門之眾菩薩由此世俗相故,發起世俗菩提願心者後,觀修勝義菩提心力令生起。今說此性:

本論按次第是先說勝義菩提心,再說世俗菩提心,將在下面廣釋部分就可以了知。這種次第主要是針對利根者,因為勝義菩提心,是解釋現証空性的智慧,所以空性為先,菩提心在後;如果以上根者的生起次第,是先有空正見,其次菩提心,這是大乘不共根器。當然大乘所度化眾生,不一定都是上根者,但是屬於大乘不共的所度眾生,一定是上根者。龍樹菩薩不但是上根者,而且是上上根者,最頂尖的大乘聖者,以他習慣方式著作這部論典,所以安排的次第先說空正見,後說菩提心。如果是中根者或下根者,通常是佛說什麼,他們立刻接受;如說修菩提心很好,你們必須觀修,他們立刻尋求菩提心法門,沒有任何疑惑,完全接受修行。

可是上根者,先觀察佛說的菩提心,如何修?可行嗎?無上菩提可以証得嗎?為利一切有情可以成辦正遍知嗎?一連串問題,經過仔細觀察之後,真正獲得知見,讓自己心滿意足時,才會真正去修行;爾時心念堅信不移,對修菩提心勝解,深信不動搖如須彌山,這是上根者的修行方式。因此以上根者的根器,先說空正見,其次說菩提心,這是大乘不共的度化眾生而說。如果以西藏所著作的【修心七義】來說,修心前先了知空正見,勝義菩提心,再修學世俗菩提心,有此說法;但在【修心日光】(解釋修心七義的論典)中,先說世俗菩提心,再說勝義菩提心。有此二種不同次第,這是我們必須先要了解的。

【釋菩提心論】的注釋,有薩伽措的注釋,在這釋中最後提到我的上師果洛大師;宗大師曾在【密集金剛】的解釋中,讚嘆一位名叫秀格的大師,我想可能是這位譯師。因為果洛大譯師曾翻譯【密集金剛】的注釋,說不定解釋的作者,正好是果洛大師的弟子;果真如是,果洛大師確實是很有學問,很有成就的大譯師,但是不能確定。在這部解釋中提到的菩提心,如同前所說顯密共同的菩提心,就是對勝義菩提心以及世俗菩提心所作的解釋;還有顯教的菩提心,與密續的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四部共同主張的菩提心,以及無上瑜伽部不共解釋的菩提心。無上瑜伽部的解釋可分方便品菩提心,智慧品菩提心二者;又有另一種分法,具相菩提心及空分菩提心,二者圓融不二;無上瑜伽部的勝義菩提心是光明的心性,世俗菩提心是經由粗分意識漸次溶入修得。勝義菩提心是觀修遮擋妄念,進入最細微心識而得的光明心。

【釋菩提心論】是空分的勝義光明菩提心,就是我想在此要解釋的內容,在【密集金剛】的釋中說:悲心與菩提心雙運而獲得的果位。悲心指幻身,菩提心指勝義光明,經雙運修成能獲得雙運果位。此處的世俗菩提心的世俗,是指明相、增相、得相三相中遮止粗分意識的情形,意是屬於世俗諦。先遮止粗分意識消溶進入三相,三個微細的第一個明相現起,被稱為空。當明相消溶至增相,這名為極空。當增相消溶入得相時,稱為大空。心變得極微細,遠離了相增得三相,進入光明心(生起子光明,修所成的光明),是一切空。光明又分為子光明及母光明,母光明是生死凡夫本具有的(死亡時是由粗意識而到最細微的意識母光明,投胎時由這最細微意識母光明投胎,漸成粗顯的意識);這裡的光明是大修行者,刻意由修道的力量,遠離了相增得三相,生起的子光明,次以光明心緣空性,得勝義菩提心,雙運而得幻身果位。

「遠離諸實物」這是破外道主張常一自主的我,我並不是常法,我並非不依他緣而有的,我是依身心假名安立,也不是獨立自主的。遠離這種實物,實物在此為蘊體的意思,蘊體是無常,外道認為我是常一自主的,就是離身心以外有個自主我,主張有靈魂的外道也是一樣。所以要破除這種我。

「蘊界以及處,色與執等滅」。這是破有部及經部的主張。蘊界處所攝的色法是所執,和能執的意識;認為色法是無方形極微塵聚合而成,心識是無剎那時分而成的;這種無方分極微塵及無剎那時分,是不存在的。因為每一色體分析之後,至極微塵仍是有方分,不可能無方分,所以一切色法不能以無方分極微塵為基礎,這種法不存在;同樣也不可能無剎那時分為基礎的意識,因為意識是剎那剎那相續的。能執及所執不是實有的,滅除能執所執等實執。

「法及我無等」。諸法也不是自性有,法無我人無我相等。是破斥有部、經部、唯識。實有派論師有部及經部,認為無我是在補特伽羅(人)上解釋,法是實有,不在法上解釋無我。這是錯誤的,人與法同樣無有自性(我)。唯識主張與下部同,証得補特伽無我,可得二乘解脫果;無外境,一切唯心所造,由內識習氣現行,覺得有外境的存在,但是外境是不真實的,是由內心顯現,主張內心是實有的。內外一切法,如果是實有,應該內外俱有,無實有也應該內外俱無,不能一有一無。所以說法我無等故,這是破實有派的謬論。

中觀派認為法無我(無自性)同等遍佈一切法,而不是針對某一法說空相,不能說外境不存在,心卻是實有,破唯識派的主張。諸法的究竟性質是空無自性,一切的無明執著實有,都是由「我」分別而生;當你仔細尋找我在那裡,是找不到的,但不找時有一個假名安立的我存在。因此存在不是境的本體,是依境取名而有的我,能取的意識和所取的境,安立假名為我;世間一切現象,都是唯名而有,不是境上自性或自相存在。格桑嘉措尊者作品中說:輪回與涅槃,器世間及情世間都是心所造,但心也空無真實。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有情世間器世間,種種差別由心立,經說眾生從業生,心已斷者業非有。」業又依心,有心才有業,無心即無業。所以說心為主,但心不是實有。龍樹菩薩對空性的解說:一切法都不是本有自性的。(在【迴諍論】自釋中反駁下部說:諸法無自性,非由此語令其諸法成無自性,然一切法皆無自性。)無自性是諸法的究竟性質,無自性不是空正見創造出來,而是諸法原本無有自性,經由空性正理觀察實際如是,只是証明本無自性,去除自性執的錯誤認知。所以在此以「遠離諸實物,蘊界以及處,色與執等滅,法及我無等;自心從無始,空之體性成。」解釋【密集金剛】本續最主要的經文。

解釋空性也有顯密共許的,也有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共同主張的空;如果按照這種方式解釋空的內涵,空的所知就是自性,破除自性執就是無自性。但是依無上瑜伽部的解釋,空不只無自性外,另有一種解釋,就是能知的意識,究竟光明中大圓滿的圓滿次第,所知就是遠離相增得三相粗分的意識,因此說究竟光明一切空,遠離空、極空、大空之後,一切空(全空)的原始光明。

在大圓滿及大手印,曾說光明是屬於他空,因為他們解釋空性,是屬於他空的理論。此處所說的空性,最原始光明(俱生光明)的情況,取名為空性。因此我們要了知,雖然同樣是空性,所解釋的角度不同,令我們有所混淆。所以寧瑪、噶舉、薩伽、格魯各派在解釋自空他空時,會產生很多矛盾,實際上確實不同,因為解釋同一東西,立場不同,解釋一個名詞,就有不同的差別說法,所以必須深入了知。

因為空性在無上瑜伽部的解釋,就講到俱生光明,很微細的光明,因為無上瑜伽部的成就,都是在光明現起之後,才能真正發揮更多的能力,獲得了成就。為了讓我們現起光明,必須刻意把相增得三相,粗分的氣流和較粗意識遮擋之後,才能現起光明,現起空性,所以有他空的說法,這點必須了知。

我們必須了解他空的空性,滇津耶喜寧布大師曾說,解釋理論的時候,是以無遮(遮除一法不會顯現任何一法)為主,但是在學習空性時,以非遮(遮去一法仍隱示一法,如桌上無杯子,隱示杯子在他處)為主。我覺得內涵一樣。宗大師說暫時不要學空性,重要是學大樂。似乎把大樂與空性是分開的,其實並不是空樂要分開,只是暫時分開。是說要讓俱生光明了解空性,當光明現起時,以光明緣空性。因為光明不現起,就無法獲得成就。以現起的光明再緣空性,這種觀修就是觀想光明幻化,觀想光明的非遮,所以觀修時以非遮為主,理論上是無遮為主,站在這種角度解釋。

薩迦派【道果論】的注釋薩迦洛非噶措,解釋道果論時,他的心子有天津旺楚及俄頓洛珠甲措,天津旺楚在解釋究竟光明,是常法與無常法中的無常法,無常法分色、識、不相應行法,究竟光明是於識法,識法又可分為勝義諦與世俗諦,是屬於世俗諦。有非常明確的區別解釋之後,俄頓洛珠甲措是另一心子,他在解釋究竟光明時,說不是世俗諦而是勝義諦。因此導致許多薩迦派後輩,認為俄頓洛珠甲措是屬於薩迦措的理論,他主要的講他空等,有這種說法。這兩位大師同時從同一位大師聽法,並且記下來,都說沒有聽錯,都按原文原意寫下。如果我們問俄頓洛珠甲措,他會說什麼?我們不知道。

總而言之,如同米勒日巴所說:「我的見解是否錯誤,請以我的行為判斷。」的確如是。無論是講他空自空,只要說法者確實是位具量士夫,具有成就外,還需嚴謹的戒律,很善良具有慈悲心。我覺得這位具量的說法者,見解不會有偏差,這是正見,這是以一般性而言。但是我們看捏奔仁波切所著的論典,其中曾說到重點,他說整個教授或口訣,可分為二,一是上師具有不同因緣情況下,對不同根器有情眾生傳授口訣,只屬個別口訣;一是如果所說教授,只為教法長久住世,依安穩的走上去而編列整個道次第教授,是屬總相口訣或總相教授。

因此,我們學習時,要以總相教授為主,這樣不會有危險。才能使見識更廣泛,知見更淵博。如果只是學習個別口授傳承或教授,只是侷限在某部分上,這樣此較危險。如果我們的見識太淺薄,只接受口訣或自己聽到平常所學或所聽的,那末有一天聽到別人說一個完全不同的理念,會立刻感到驚訝,覺得與自己所知相違,開始批駁,排斥他人見解,這是不對的。多滇耶喜曾在塔爾寺時,注釋有關大手印,在其中曾反駁班禪喇嘛洛桑卻千的說詞。班禪喇嘛曾說:「了解佛陀的究竟意趣,具有經驗的修行者,他們的究竟意趣,理論都相同,無有任何矛盾」。針對班禪喇嘛所說的這些話,多滇耶喜曾反駁:「無遮與非遮,本來不同,怎可說一個人說無遮,一個人說非遮,兩個不同的理論,怎麼可混為一談,怎麼可以說兩位大師所說的理論,完全沒有錯呢?如果班禪喇嘛還在世的話,我一定要反問他,並且同他辯論」。他在大手印釋中提到這些。

以我的看法,班禪喇嘛確實沒有錯,如果多滇耶喜有時間,慢慢仔細研究這些不同的論典,其實諸大師所說的理論,究竟意趣一樣,並無差別。當然班禪喇嘛比多滇耶喜年齡大,我相信以他的經驗也比較多,因此多滇耶喜的反駁是錯誤的。

「未離令遠離,未脫令解脫,未息者得息,未涅槃者証涅槃」。在【楞伽經】中說,不同的眾生,有不同的根器,如人天乘、梵天乘、聲開乘、菩薩乘等四道。在【文殊真實名經】中也說到不同的道。首先說人天乘,是後世能讓我們獲得人身或天身,修持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不僅內道在講,外道也講十善業,尤其印度婆羅門教,非常堅持不損惱他人行為,雖然在細微見解上有點不同,可是一般十善業的認知上相同。「未離令遠離」說經由人天乘,可以從苦苦中獲得遠離,因此正遭遇苦苦的眾生們,經由人天乘遠離三惡道的苦苦。「未脫令解脫」,是說經由梵天乘,就是色界的禪定或觀修無色界的定,能暫時遠離世間有漏的樂受,就是遠離了壞苦,從壞苦中得到解脫。「未息者得息」,經由聲闖獨覺乘,從煩惱中得到歇息。在受煩惱逼迫的眾生,經由二乘的無我正見,斷除了無明的根本煩惱,得到歇息,不被煩惱所纏縛住。「未涅槃者証涅槃」,經由菩薩乘,雖已斷煩惱的二乘人,可是他們卻墮入寂靜邊,自己自利尚不圓滿,更無法圓滿他利功德,不能達到無住涅槃。這些阿羅漢經由菩薩道,讓他們獲得無住涅槃。這是以四乘四道,說明以上四者的內涵。

另一種解釋:「未離令遠離」,未離苦苦的眾生,令遠離苦苦。「未脫令解脫」,未解脫三苦眾生,令解脫三苦。「未息者得息」,未從所知障中得到歇息的眾生,令他們從所知障得歇息。「未涅槃者證涅槃」,依顯教道次第,只能到十地菩薩的果位,無法達到一切遍智果位,續經說經過無數劫捨身布施,都難獲得,只要相增得三相存在,就無法斷所知障,但三相以修道力量,刻意使三相消滅,無疑可以成佛。有此種偈頌文。所以未獲得究竟光明,而獲得涅槃者,願你們能獲得光明,進入密乘,而獲得真正的無住涅槃。

「現行密咒門之眾菩薩,由此世俗相,發起世俗菩提願心後,修習勝義菩提心,竭力令生起。」

本論的主要內涵,就是講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現前修密乘的眾菩薩們,努力修令生起。

 
發表: 2008-10-28 16:54 pm  

釋菩提心論 :: 釋菩提心論--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講授





主持人
達賴喇嘛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