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起始頁碼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符號說明...................................VIII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主題與研究重點........................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進路與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章節安排............................. 4
第五節 預期研究成果...........................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學界研究成果
第一節 相關文獻說明與學界研究回顧....................7
一、相關文獻說明............................. 7
(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8
(二)《阿含經》............................. 10
(三)《大智度論》............................12
二、相關文獻之學界研究回顧....................... 12
(一)《般若經》的研究....................... ..12
(二)《阿含經》的研究.......................... 13
(三)大智度論》的研究........................ 15
第二節 本文相關主題之學界研究成果回顧............... .. 16
一、「布施」之學界研究成果........................ 16
(一)學界綜合論題中包含「布施」的研究................ 17
(二)學界專門論述「布施」的研究.................... 18
二、學界中三乘關係的研究........................ 19

第三章 印度布施之思想源流及佛教的布施概念
第一節 印度之布施思想源流....................... 20
一、古印度宗教概況與布施之形成..................... 20
(一)古印度宗教概況.......................... 21
(二)印度宗教布施之形成....................... 23
二、印度布施思想的發展......................... 23
(一)婆羅門教之布施..........................24
(二)六師外道的思想與修行者的維生方式................24
(三)印度佛教僧團中布施的運用....................27
第二節 佛教的布施概念.......................... 30
一、布施的構成要件...........................30
二、佛教中布施的分類........................... 30
(一)財施............................... 31
(二)法施...............................32
(三)無畏施..............................33

第四章 《大般若經》的三乘教法
第一節 三乘行者的修學目的與內涵.................... 37
一、二乘行者的修學目的與內涵...................... 37
(一)二乘行者的修學目的──解脫生死.................37
(二)二乘行者的修學內涵....................... 39
二、菩薩乘行者的修學目的與內涵.................... 42
(一)菩薩乘行者的修學目的──成就無上正等菩提..............42
(二)菩薩乘行者的修學內涵........................44
第二節 二乘教法在《大般若經》中的位置.................48
一、菩薩乘行者以二乘的修學內涵為基礎.................49
(一)菩薩乘行者應先修學二乘行而不證二乘果位............49
(二)菩薩乘行者以二乘行者修行項目教授諸有情............50
二、二乘行者對菩薩乘行者的助益.....................51
(一)菩薩乘行者接受聲聞教誡.....................51
(二)菩薩乘行者以二乘行者為布施的福田............... 52
(三)菩薩乘行者畏懼證二乘果位而致力趣向無上正等菩提........52
第三節 菩薩乘教法在《大般若經》中的位置..................53
一、菩薩乘行者為《大般若經》的主要宣說對象................54
二、就菩薩乘於三乘的地位而論.......................54
三、就菩薩乘行者修學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而論................55
四、就菩薩乘行者修學成果之功用而論....................56

第五章 《大般若經》三乘教法架構下的布施之分別施設
第一節 二乘布施的在實踐的施設與學理說明...... .......... 59
一、 二乘布施之施設........................... 59
(一)二乘布施之施設目的與功用..................... 59
(二)二乘行布施的方法...................... ... 63
二、 布施行於二乘修行者修持的位置................... 65
(一)就培植福德而論.......................... 66
(二)就離慳貪而論........................... 67
第二節 菩薩乘布施在實踐的施設與學理說明................68
一、 菩薩乘布施之施設目的與功用.................... 70
(一)趣求無上正等菩提.........................70
(二)攝受利益有情進而嚴淨佛土....................71
二、 菩薩摩訶薩修布施的方法──方便善巧................ 77
(一)由般若波羅蜜多發展出的方便善巧.................80
(二)由大悲心發展出的方便善巧──不斷煩惱久住生死.........90
三、《大般若經》中布施於菩薩乘修持上的位置............... 91
(一)《大般若經》中就布施相關法目的屬性而論.............. 92
(二) 就攝受饒益有情而論....................... 94
(三) 就六波羅蜜多修持中的位置而論.................. 95

第六章 《大般若經》中三乘布施之比較及銜接
第一節 菩薩乘與二乘布施之比較......................97
一、目的:二乘求脫生老病死vs.菩薩乘趣求無上菩提............ 98
二、方法與心態............................. 98
(一)二乘布施無方便善巧vs.菩薩乘布施有方便善巧............ 99
(二)二乘無平等施vs..菩薩乘平等施................... 100
(三)二乘布施有分限vs.菩薩乘布施無分限................ 101
(四)二乘行者布施執著三輪vs..菩薩乘行者布施三輪體空......... 102
(五)二乘行者無大悲心求速證涅槃vs.菩薩乘行者有大悲心而久住生死..103
(六)二乘行者被動、消極vs.菩薩乘行者主動、積極...........104
三、功用:二乘行者自利為主vs. 菩薩乘行者利他兼自利..........104
第二節 超越二乘布施與菩薩乘布施波羅蜜多銜接.............. 105
一、菩薩乘行者超越二乘布施的動力來源.................106
二、二乘層次的布施如何與菩薩乘的布施波羅蜜多接軌...........106
(一)修行層次超越二乘至菩薩乘之條件.................107
(二)布施與布施波羅蜜多銜接的條件..................110

第七章 菩薩乘之布施波羅蜜多的攝化眾生的運用
第一節 布施波羅蜜多與其它五種波羅蜜多的關聯..............116
一、六波羅蜜多為般若波羅蜜多所引導與攝持..............117
二、藉由布施波羅蜜多圓滿六波羅蜜多的修持..............118
(一)修布施時迴向無上正等菩提..................119
(二)修持布施波羅蜜多攝受其它五種波羅蜜多之分析.........120
三、六波羅蜜多修持互相含攝....................125
(一)安住六波羅蜜多應有的條件與心態...............126
(二)六波羅蜜多互相夾持而修的原因與模式 .............128
第二節 神通在布施波羅蜜多修持的運用.................130
一、菩薩摩訶薩修持神通的原因與動力................ 131
(一)菩薩摩訶薩修持神通的原因..................... 131
(二)菩薩摩訶薩修持神通的動力..................... 132
二、菩薩摩訶薩修持神通的方法....................... 132
(一)引發菩薩摩訶薩神通的智慧..................... 132
(二)菩薩摩訶薩修持神通應有的作為................... 133
三、神通乃至神通波羅蜜多於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修持的運用........135
(一)運用神通於無限分布施..................... 136
(二)運用神通攝受成熟有情..................... 137
(三)運用神通於嚴淨佛土...................... 138

第三節 布施波羅蜜多在現代社會中的運用................ 139
一、現在社會常見的布施....................... 139
二、布施波羅蜜多的現代實踐意義................ ..141
(一)以般若波羅蜜多及具備大悲心為前導之現代實踐意義....... 142
(二)三輪體空之現代實踐意義...................142
(三)布施心量無分限之現代實踐意義................142
(四)深心隨喜之現代實踐意義...................143
(五)神通之運用與其它五波羅蜜多夾持而修之現代實踐意義......143
(六)自他善根與有情共同迴向一切智智之現代實踐意義........143
(七)不斷煩惱久住生死之現代實踐意義...............144
(八)現代社會常見布施弊端之對治.................. 144

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147
參考文獻................................... 154

【符號説明】
T. 代表大正新修大藏經,簡稱大正藏。
T. 220(11), vol. 7:代表大正藏 220經 (即《大般若經》)第11會,在大正藏第7冊。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喇嘛網 日期:2009/12/18  編輯部 報導

指導教授:蔡耀明;王惠雯
 

佛教三乘布施觀之探討-以《大般若經˙布施波羅蜜多分》為主要依據

The Doctrine of Religious Giving of Buddhist Threefold Vehicles:Based on the Eleventh Assembly of the Prajñāpāramitā-Sūtras
 

【摘要】
論文的主題是佛教三乘布施觀之探討,以《大般若經˙布施波羅蜜多分》為主要文獻依據。研究動機為企圖藉由布施法門為入手處,來對《大般若經》所呈現三乘修持的動態格局與內涵有較深刻的了解。主要論述乃從佛教修行者角度,以縱貫三乘修持者的布施修持路徑、內涵為探討的切入點。


在完成緒論及文獻說明後,首先,則是對印度有關布施之思想源流及背景資料進行探討,以為佛教的布施觀做清楚的界説。其次,探討《大般若經》中三乘教法所教示的修行目的、次第與內涵為重點,認識與界定《大般若經》中所施設的三乘教法;接著就進入本文的核心,亦即以《大般若經.布施波羅蜜多分》的觀點,探討三乘教法架構下的所施設的佛教二乘及菩薩乘布施法門,探討的方向分為三點。1.先行探討二乘的布施之施設及布施法門於二乘的修持位置。2.接著探討菩薩乘的布施之施設及布施法門於菩薩乘的修持位置。3.比較二者之異同;並延伸探討布施提升到布施波羅蜜多在超越與銜接的過程中,修行者所須練就的工夫和所須充實的生命內涵。


於三乘布施的討論後,則接續進行菩薩乘的布施波羅蜜多在攝化眾生的運用的探究。進行的方式乃是從布施波羅蜜多與其他五度的關聯、神通在布施波羅蜜多修持的運用,以及布施波羅蜜多在現代社會中的運用等三個面向探討。
總結的說,在對二乘布施與菩薩乘的布施波羅蜜多,以多面向的角度及縱貫式的進行觀察與探討後,從二者的差異中,發現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發展領域與所練就的本領與功用;相對的若從二者的銜接來看,除可了解布施波羅蜜多的修學是建立在布施修學的基礎上外,還可清楚的認識出,修行者於修行層次提升過程中,所應行走的路徑;修學者在提升的歷程中其運用的辦法是──各面向、各種層次的,逐步逐步的,有計畫的,將所應修學的法目一一完成,並充份利用方便善巧所產生展轉增上的勢力,將修學的腳步,快速的往成就無上正等菩提邁進。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請先登入個人化服務http://etds.ncl.edu.tw/theabs/login.jsp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5/碩士/095HCHT0189005

研究生:李冠慧 

指導教授:蔡耀明;王惠雯  相關指導

雜阿含經的生死觀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請先登入個人化服務http://etds.ncl.edu.tw/theabs/login.jsp

研究生:黃齡瑩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90/碩士

 文殊類經典所蘊涵不二中道之義理及其實踐-

研究生:陳渝菁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94/碩士

《阿含經》與《大般若經.第二會》裡的無明觀:從聲聞乘到菩薩乘的銜接與超越-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請先登入個人化服務http://etds.ncl.edu.tw/theabs/login.jsp

              研究生:陳仕蘋-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92/碩士

漢譯《雜阿含經》緣起說之研究—以心理實修為視角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95/碩士 -研究生:胡君梅

業力的形成及其轉化:以《阿含經》的緣起說為探討中心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97/碩士/研究生:莊麗絹 

以《阿含經》的緣起法探討佛教的認識及其認識對象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88/碩士 /研究生:柳庚女可  

《長阿含經》中佛陀教育之研究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89/碩士/研究生:侯文地 

論第一義空與涅槃---以雜阿含經第一義空經大般若經第二分和大般涅槃經為主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1/碩士/研究生:曾惠田井  

《說無垢稱經》之生命觀及其在彰顯生命教育的開展性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3/碩士/ 研究生:曹劍珍  指導教授:何廣棪;蔡耀明 

「無住懺悔」之研究─以《大方等大集經.虛空藏菩薩品》為主   佛教三乘布施觀之探討-以《大般若經˙布施波羅蜜多分》為主要依據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3/碩士/研究生:曹劍珍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6/碩士/研究生:釋天池(鄭光原) 

《阿含經》中有關佛陀教學之研究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88/碩士/研究生:楊素英  

 慧解脫所依二智及定地之研究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87/碩士/研究生:黃雪梅
 

相關文章:
佛教三大修行| 佛教英語 緣氣:(317)

上一篇(淨土思想中「念佛」與「往) 回目錄 下一篇(論般若空義與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