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13 05:11:30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一課

思考題

1.什麼樣的魔業會導致我們從因——加行中退失,了知此理有何必要?

2.在學完退失大乘道這一科判後,你有何感想?既然如此,我們應如何行持?

3.哪些魔業能讓自己不具足講聞因緣?對此談談你的體會與認識?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般若攝頌》,現在講修學般若的違緣,這分略說和廣說兩個方面,略說前面已經講完了,現在講廣說。

癸二(廣說)分三:一、真實違緣之過患;二、出現魔業之原因;三、宣說違緣損害與否之因。

子一(真實違緣之過患)分四:一、退失因——加行;二、退失大乘道;三、不具足講聞因緣;四、宣說以此為例之其餘過患。

醜一(退失因——加行)分二:一、由智慧不堪能而退失;二、由對般若生疑而退失。

寅一、由智慧不堪能而退失:

繕寫佛此般若時,不同辯才紛湧現,

未利眾生似閃電,疾速退失是魔業。

這裏講,因為智慧不夠、心力薄弱、發心不清淨、心散亂等因緣會導致魔眾有機可乘。其他經論也講:魔王對非常精進的人沒辦法危害,對非常懶惰的人它覺得沒有必要危害,而中等人卻經常遭受魔眾的損害。

本頌的意思是說:當繕寫、受持、諷誦、傳講、聽聞佛陀這一究竟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時,很多人會出現以下違緣:

第一是分別三時的對境色等的不同辯才。有些人平時並沒這樣觀察,但在聞思或聽聞時,就想起過去許多事情,對現在的法也產生各種執著,對未來也有種種盤算。雖然表面上看來這是一種觀察的智慧,因為他以種種分別念對過去、現在、未來進行執著、分別、思考,其實這些都是魔障。不僅惡分別念是魔障,除了聽聞的般若教義以外,對其他法分別、執著也是魔障。

以前憨山大師曾經依止過一位禪師,禪師說:在坐禪的過程中有許多禪病或魔障,比如詩詞歌賦等滔滔不絕地流露出來。大師問:這種禪病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對治呢?禪師說:如果能看破就沒事,如果不能看破,有明眼人痛打一頓,令其入睡,覺時則自消矣!後來憨山大師在五臺山開悟,開悟後有一段時間出現這種禪病,即在好幾天中非常好的偈頌自然而然流露出來,有時短短的時間二三十頌就出來了,而且不管是文字還是意義都相當殊勝。他發覺這是文字戲論魔,沒有多大的意義,於是開始入睡,但一直睡不著,後來就進入了禪定狀態,這樣共有五天時間。後來他人從窗戶進來,見大師一直在入定,就用引磬敲,十幾響之後就出定了。出定後,原來的相全都沒有。

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在禪修或思維般若時,如果出現除了《般若經》以外的觀察萬事萬物的智慧,即出現三時分別的辯才,比如因明的推理或其他智慧,那就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是掉舉等紛紛湧現。首先是掉舉,即在修行或聞思般若的過程中,心一直在外面散亂,一刹那也不能安住。真的,不要說一堂課,短短的幾分鐘有些人的心也不能專注。昨天中午我院子裏來了一群拉薩那邊的老鄉,他們要求我念一遍《文殊贊》的傳承,大家都知道《文殊贊》不到一分鐘就可以念完,我在念的時候外邊剛好傳來一個聲音,其中一個人就沒辦法專注,馬上東看西看。當時我一邊念一邊想:哎喲!這麼短的法都沒辦法專注。就像這樣,因為很多世間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外面散亂,自己也不知不覺,那在一小時中聞思修行般若,心也自然會在法義無關的方面去散亂。

其次是睡眠:不聽法時很清醒,一聽法就打瞌睡,或者即使晚上睡了很長時間,但白天一會兒就倒下去了。再次是昏聵:雖然沒有真實睡覺,但心特別昏沉,也即心一直內收。還有後悔:比如在聞思的過程中:哎喲,早一點不聽課多好,我不看這個書多好……產生對善法的後悔心。還有貪嗔:即在聞思、修行、讀誦時,對怨敵等人和物生起嗔恨心和貪心。其實,貪心、嗔心嚴重的人從眼神中也看得出來,他們特別可憐。的確,在煩惱逼迫人時,很多人身心都沒有自在,也沒慚愧心,哪怕多少人看著也無所謂,因為身心已經不正常了。

如果在聞思、讀誦等時,許多煩惱干擾正常的行為,那即使表面上在對般若進行修學,對自他有意義的事情也成辦不了;而這就是所謂的魔,或者說真實魔的事業就是這樣的。一旦出現這樣的魔眾,求學、讀誦的心在很快的時間中就會停止。比如,有些人雖然在特別認真地念誦,但一旦產生煩惱,就會把法本放下來馬上離開,像閃電似的,變化非常快。當然,這對自他眾生根本不可能帶來利益。

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對魔的概念敍述得特別清楚,他是這樣講的: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1),是故名為魔。意思是說,奪走我們的智慧之命,毀壞我們相續中的道法、功德、善根,這就是所謂的魔。雖然人們認為魔是面目猙獰的可怕形象,其實魔也並不一定是這樣。如果魔是這樣,那我們就可以儘量不跟著它去,或從很遠的地方繞過就可以。可是,真正的魔就在我們相續當中,它會在我們修學甚深般若法門時,於無形之中製造違緣,但人們根本不能認識,也即自己著了魔還不清楚。所以它才能讓我們從修學中很快退失下去,而這就是魔的事業。

前兩天也講了,在《楞嚴經》裏對魔業講得很清楚。可惜最近我特別忙,沒辦法翻閱很多經論,雖然自己很有興趣。確實,除了做慈善等弘法利生以外,我對世間很多事情都沒興趣,比如與領導、商人等交往。應該說,自己最喜歡、最有興趣的,就是聞思修行大乘佛法,也即依靠智慧的體力在經論的海洋中游泳。雖然如此,但因時間很緊張,有時連看書或備課的時間都沒有。甚至有些道友打來電話,我也沒有多說的時間,短短一兩句就結束了。這樣的話,很多人都得罪了。所以我以前認識的,不管是藏族也好、漢族也好,很多要好的道友都不理我。我也清楚他們不理我的原因是自己導致的,因為他們每一次給我說一兩句時我就說:現在不空,以後再說!但以後一直不空。當然,不空的原因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小小事情,而是想對眾生做一點有利益的事。但是,作為小人物也做不了什麼,自己也很慚愧。在看了諸佛菩薩的傳記,或瞭解了前輩上師們的偉大行境之後,就覺得自己特別渺小。但是也沒辦法,也算對自己的一種約束吧!所以一直以這樣的庸人之心作繭自縛,除此之外也沒有什麼。但不管怎麼樣,我確實沒有很多時間參與。

雖然有些道友有時間,但若天天通過網路、電話或面談的方式,與社會上的人聊一些無意義的事情,那還不如看諸佛菩薩的經論。因為深入經論後,才能知道哪些是魔、哪些是修法,而了知以後才能正確取捨。《華嚴經》雲:覺諸魔事,悉能遠離,佛所攝持。意思是說,如果我們覺悟了魔所作的事業,還能完全遠離,這就是佛所攝持。本來聽聞般若的時候,容易出現昏沉、掉舉等魔的事業,但若通過智慧發現:不能這樣,這是魔的事業,而且還能遠離,那此時魔已變成佛了,即佛已作了攝持。可見這非常重要!

的確,修學般若非常珍貴,就像得到如意寶一樣。而在有了如意寶時,盜賊等就會前來危害(這在後面還會講),但若提高警惕,它們就無機可乘。同樣的道理,在求學的過程中,有智慧的人應提前知道哪些是魔的事業、哪些是佛的事業,若能通過智慧分辨,魔眾就不可能危害你。在《大般若經》中,有專門講魔事業的《魔事品》,在《小品般若經》中也有《魔事品》,《大智度論》中還有《釋魔事品》,等等。所以,有時間、有智慧的人應好好看看。若認真看後就會清楚:現在有些居士或佛教徒天天都口口聲聲說自己如何如何,其實這只是一種魔的事業。即真正懂道理的人會明白:他天天都在炫耀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這充分說明他已被魔攝持了。為什麼佛經中講:佛教徒需要懂得佛理,攝受大乘佛教徒的上師一定要精通大乘經論,其原因就在這裏。

所以,大家在修學的過程中一定要了知魔障,因為在修學般若時肯定會有很多障礙,一旦出現才能認識、對治。有些道友問:我以前在家時,工作等都很順利,一出家特別是聽般若以來,天天都瞌睡,睡起懶覺來就像老豬一樣一直醒不過來,這是什麼原因?是不是著魔了?的確是,因為貪嗔癡等煩惱一直影響著你。在那時若能認識魔且能遠離,則已被佛所攝持。

寅二、由對般若生疑而退失:

講此之際有生疑,導師于此未言及,

我名種族地姓氏,不聞棄此是魔業。

在傳講此般若波羅蜜多時,有些人不但不對此法生起正信反而產生懷疑。當然懷疑的方式比較多:有些人對法義產生懷疑,有些人對詞句產生懷疑……本頌講,有些人心裏想:導師釋迦牟尼佛在此《般若經》中,沒有明確提到我的名字、種族、降生地、姓氏、眷屬、事業等。正因為沒有授記,依靠此經不久我將成佛就不成立。也即雖然說是說,聽聞此般若的人將很快獲得成就,但也不一定,因為並未得到授記。由於相續中對諸如此類的問題產生疑惑,就會以此作為理由而對般若產生不恭敬心,從而導致不願繼續聽聞下去,致使傳承不能圓滿,甚至產生譭謗等。當然這也是一種魔業。

有些人在學《現觀莊嚴論》或般若時,剛開始很有興趣,也積極報名參加,但後來就跟剛開始不一樣,這說明魔王波旬一直在製造違緣。若最終自己從學般若的團體中退下來,魔的事業就成功了,魔眾也會歡喜若狂。所以,對般若法門產生懷疑很不好。

佛陀在《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中說:所聞好疑,不善通達、如理作意,是為魔業。意思是說,對所聽聞的法產生懷疑,並且對其甚深義沒有如實通達,也沒如理思維和作意,這就是魔業或魔事。此經一共講了三十九種魔眾的事業(2),方便時大家應看一下。在講了三十九種魔業後,佛陀說:善男子!如是乃至好行十不善業,舍於善法,如是一切悉為魔業。若菩薩成就四法而能超越。雲何為四?所謂不忘菩提心故,勤修六度不放逸故,住于善巧智成就有情故,住甚深理護持正法故。雖然在此世界修學會有種種魔的干擾,但依靠這個經的教證來看,只要不舍眾生、不舍般若空性,很多魔眾都可遠離。所以在觀察修行人時,如果他利益眾生的心越來越猛烈,對空性法門的信心也很堅定,那魔眾就不可能危害他。由此可見,相續中入魔最明顯的標誌,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太強和對萬法產生實執。所以,學般若的人對萬法的實執一定不能有。不管是家鄉、親人,還是工作、事業等,如果對世間事物的執著太頑固,就不是件好事。

在這裏大家應該清楚,佛陀不可能這樣對我們授記,因為這樣授記根本沒有必要。但從廣義上講,佛陀也作了授記,這在前面已經講過,比如:凡是聽到此法的人,在很快的時間中都將獲得菩提。當然,像對八地菩薩那樣的特殊授記確實沒有。

現在社會上,各種各樣的理由都是相似理,但人們根本不知道,可見不聞思特別不好。如果聞思,相續中的很多懷疑都會煙消雲散。學院中的個別道友,剛來時懷疑、邪見特別重,但在聽法五六年或七八年後,讓他提問題也提不出來,好像全都摧毀完了一樣。雖然剛來時好像腸子都沒有,因為滿肚子裝的都是懷疑,但在學院不斷聞思修行一段時間後,懷疑全都沒有了,這就是佛法的加持。以前一位道友說:雖然我對佛教有很多疑問,但這只是沒有看書的原因,如果看書,它們都會煥然冰釋,因為諸佛菩薩和高僧大德在經論中早就說得清清楚楚。我覺得他說得非常正確!

所以,當我們對菩提道、三世因果、前世後世等方面有疑惑時,最好在有智慧的人前提出來,通過互相辯論或交談後,自相續的邪念就可根除。自古以來,還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推翻佛教的因果理論,從而建立無神論或無因果論等低劣學說。因此,作為佛教徒應該勇敢捍衛佛法,因為我們完全有把握、有能力。當然這並非虛吹,只要懂得佛教的真理,人們相續中的疑惑和邪念就可一併遣除,只不過有些佛教徒並不一定跟得上佛教的智慧而已。對學得特別好的人來講,他能跟得上,但有些雖然在道理上明白,也不一定說出來,也有這種情況。

這次學習般若,我覺得很重要,因為裏面的內容很深,而且還涉及到很多修行問題。好多道友以前就是因為沒有聞思過,所以有點點的相就執著得很厲害。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對相的執著特別嚮往,比如:我想看到光、彩虹、舍利等。有一個人說:我求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死後降下很多舍利。就像這樣,每一個人對相的執著都不相同。但在修學般若空性的教義後,很多執著從深廣兩方面來作觀察就能遣除。

醜二(退失大乘道)分三:一、以比喻說明捨棄遍智之因——大乘;二、以比喻說明尋求劣道;三、以比喻說明從下乘中尋覓大菩提。

寅一、以比喻說明捨棄遍智之因——大乘:

不明此理舍根本,愚昧不解尋枝葉。

由於很多人都不明白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切顯密佛法根本的道理,從而捨棄樹根、樹幹般的一切諸佛之根本的般若,而去尋求樹枝和樹葉般的其他劣乘法,那就得不到真實究竟的佛陀果位,所以這也是一種魔業。

在《大般若經》中,佛陀用諸如此類的很多比喻說明了捨棄般若唯求他法的行為非常不合理,比如:已經找到大海,還要去尋求牛蹄跡的水,這是非常愚癡的行為(3);已經找到如意寶,還要在另外一個地方去尋求水晶球,這也很愚蠢(4)……《大智度論》中還說(5):如果菩薩修學其他經典,捨棄般若波羅蜜多法,終究不可得到薩婆若(指圓滿遍智),而這種行為就是舍根本攀枝葉。只需求枝葉的話,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比如撿木材,只取枝葉的話,就得不到好的木材。以前有一種說法叫捨本逐末,意思是說,捨棄根本、唯求枝葉的行為非常不合理。

其實,《大智度論》是《大品般若經》(即《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解釋,所以也叫《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它乃龍猛菩薩著,鳩摩羅什大師由梵譯漢。其中先引用《大品般若經》的經文,然後再進行解釋。對想懂得般若法的人來講,一定要看看《大智度論》。以前我很想將它翻譯成藏文,因為藏文當中沒有。但人的一生太短了沒辦法,只有看下一世有沒有機會。要翻譯的話,好幾年才能譯出來。我看過《大智度論》,內容還是比較好懂,翻譯的話應該沒問題。

接著上面講:對希求解脫道的大乘佛教徒來講,一定要希求甚深的空性法門,因為其他法並不重要。雖然有些人強調《太上感應篇》,有些人強調《了凡四訓》,有些人強調《弟子規》……但這些只是將眾生引入解脫道的暫時方便。雖然剛開始強調也未嘗不可,但若把它當作最究竟的解脫因緣,那就捨本逐末了。所以不管是法師還是其他身份的人,如果一味希求或弘揚這些法,般若空性卻放在那裏,就不合理!有些人說:空性很深,沒有必要看。其實這種說法是魔業,誰這樣說,就說明魔已入於他的心。的確,對所有眾生來講,皆應逐漸趣入空性,因為沒有它就不可能得到任何聖者之法。所以,沒有讓眾生希求真正的如意寶,只以一些相似法來耽誤,就不合理。故大家在以後弘揚佛法的過程中,一定要盡心盡力將此法介紹給眾生。當然,因為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暫時講一些簡單的名言戲論法,比如《弟子規》,這也很好。但是,我們千萬不能把它看作最究竟的解脫之法,否則就舍根本取枝葉了。

但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卻以《毗奈耶經》、《阿含經》等小乘極個別經典來駁斥大乘佛法,這非常可笑,毫無疑問是魔業。只要我們看一些大乘經典,比如剛才講的《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還有《楞嚴經》等,就會了知小乘希求自私自利的心,根本不能作為最終的目標。可是現在世界上,包括大乘佛教影響很深的地方,有些人卻把它當作最究竟的法來對待,甚至還對大乘譭謗,這非常可憐!當然,比起進入外道來他們也很幸運,因為即生遇到了佛法。但遇到佛法後卻沒得到根本,因為唯一甘露妙藥的空性法門他們根本不懂。

還有人這樣認為:般若法不重要,我要去求大圓滿。其實,離開了般若空性,大圓滿根本得不到。相信看過無垢光尊者的《七寶藏》、《四心滴》和《三大休息》的人都清楚,歸根結底它們都抉擇一個本來清淨的大空性。就像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講的一樣:印度具德月稱師,藏地榮索秋桑尊,異口同聲一密意,建立本淨大空性。意思是說,印度的月稱論師和藏地的榮索秋桑班智達,異口同聲建立本來清淨的大空性。所以不懂般若空性,對大圓滿傳承祖師榮索班智達和無垢光尊者所建立的空性就不可能通達。

現在很多人給我說:我不要《般若攝頌》,您可不可以給我開一個條子,我要請密法,這個紅包給您!但是,將《般若攝頌》放棄,依靠紅包得到一個大圓滿法本,也不一定能成就。因為大圓滿所講的就是《般若攝頌》的空性,除此之外並沒別的。但很多人都認為,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甚深的法,那就不合理!

寅二、以比喻說明尋求劣道:

如得象複尋象跡,聽聞般若尋經同。

這裏的比喻講:有些人在尋大象時已經得到了大象,但他卻將之放置一旁,反而去尋找大象的腳印,很明顯這很愚癡。同樣的道理,在聽聞諸佛菩薩的智慧結晶——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如果沒有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修學,反而去希求間接趨入空性的經典,那這與比喻所說的一樣,也是魔業。佛陀在《大般若經》中問須菩提:有些人已得到大象,但他還要尋找象跡,這個人聰不聰明?須菩提說:不聰明,很愚癡!佛陀說:善男子、善女子!已經獲得般若波羅蜜多的人還要尋找其他二乘法門與此比喻完全相同,當知這是魔業(6)

《華嚴經》雲:開闡二乘,隱覆深法,是為魔業。意思是說,如果開顯、闡明二乘聲聞緣覺的法,卻隱覆甚深的大乘法,這就是魔業。所以,有些法師一直講一些小乘有部和經部的《俱舍論》、戒律、因明等,而不讓眾生趨入大乘空性,這也是一種魔業。現在極個別佛學院和女眾道場專門學戒律,而不學大乘空性,有些人一輩子學邏輯學或因明,卻不學般若,這些都不太好!

以前我去泰國時有一種很深的感覺,覺得藏地是非常圓滿的一個寶土,因為一切顯密佛法都圓融無違。所以,如果想讓佛法在相續中完整得到,就要選擇藏傳佛教。當然這完全依賴前輩大譯師和大班智達們的恩德,藏地佛法如今才完好無損地存在。而現在我們能得到這樣的佛法,也確實非常有福分。但這並非自我吹捧與宣揚,有智慧的人可以放眼全球:有些地方只是片面聞思幾部顯宗經論就夠了,再不願求其他的法;有些地方連這樣的聞思都沒有。但從理論或以正理趨入正法確實是無謬的正道,所以在座的道友皆應經常反觀,看自己到底學的是什麼樣的法。如果沒有時常反省,自己的分別念又那麼雜亂,外面的環境又如是複雜,在這種氛圍中,要尋找真正的光明之路就極為困難。

寅三、以比喻說明從下乘中尋覓大菩提:

如人獲具百味食,得妙食尋菲薄食,

菩薩得此波羅蜜,羅漢果尋菩提同。

本頌也以比喻說明:在小乘道中尋找大菩提不可能得到。怎麼得不到呢?比喻是這樣講的:如果有人在獲得具有百味的美味佳餚後,偏偏不品嘗它的味道,反而在得到最上品、最優質的食物後,還要去尋找其他菲薄之食,那這就是一種愚昧之舉,誰都不會讚歎。同樣的道理,任何一位值遇大乘佛法、剛發菩提心的初學菩薩,在獲得如是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時,並沒按照經典所講那樣如理如實尋求真正的菩提,卻在小乘中尋找阿羅漢果位,或想以小乘道獲得大菩提,那這與上面的比喻一模一樣,也屬魔業。

其他般若經也講:若在煮好六十日的食品中去尋找,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新鮮的美味佳餚。因此大家一定要堅信,我們所應修學的無謬之道就是大乘道。而在聽聞大乘佛法之後,很多人都不會退失,這就是一大貢獻。的確,在座的人在一兩年中聽完《般若攝頌》後,除了極個別前世極重業力束縛的人之外,一般來講都不會退失大乘菩提道,也不會嚮往劣乘,所以聽聞此經非常重要!當然,希求劣道就是魔事,或者說已被魔所攝持。

在《華嚴經》中講了十種魔事:第一是懈怠心,魔所攝持,這是講心生懈怠是魔事。第二是志樂狹劣,魔所攝持,即:如果自己的志向和意樂前往下乘阿羅漢或緣覺自私自利的道,就被魔攝持了。第三是於少行生足,魔所攝持,即行持少少的善行就心生滿足,比如利益眾生,做一兩天事情就滿足了。有些人這樣說:我已經發了三年心,可以了,應該休息休息!有些法師說:堪布!我已講了三年的法,可不可以讓我休息一下。還有人說:我幫上師修建經堂監工已經十年,十一年的時候我想退下來好好休息。諸如此類的都是魔業。真的,在三年、十年當中做各種發心並沒什麼,不能心生滿足,如果覺得可以了,就是魔所攝持。

第四是受一非餘,魔所攝持。如果接受一個法就可以了,其他法都不用,這也是魔業。比如有人說:只學一部經或一個法就可以了,其他都不需要。那這就是魔的事業。所以我們不能強調,要麼只學一個密宗法,要麼只學一個顯宗法,如果這樣說,就是魔業。第五是不發大願,魔所攝持。所以我們一定要發為了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而犧牲自己的大願,因為對修學大乘來講,發大願是必須的。可能有些道友到目前為止還沒發過大願,所以大家皆應好好想一想,看自己發過大願沒有。要發什麼樣的大願呢?要讓自他眾生獲得菩提果位。有些人學佛已經很長時間了,可能所發的大願只是想吃火鍋,除此之外並沒其他發願,該不會這樣吧!

第六是樂處寂滅,斷除煩惱,魔所攝持,也即希求小乘寂滅果位而斷除自相續的煩惱,這也是魔攝持。第七是永斷生死,魔所攝持,即像小乘一樣,想永遠斷除生死輪回而獲得解脫,這也是魔攝持。第八是舍菩薩行,魔所攝持。第九是不化眾生,魔所攝持,即不願度化眾生也是一種魔的事業。有些發了菩提心的人說:度不了、度不了,不要理他,自己好好修行。原來有一個人勸我:你不要經常到外邊去度化眾生,末法時代度不了,自己好好修行就可以。我說:那發菩提心怎麼辦?他說:沒事、沒事,心裏想著利益眾生就可以。但只要說不度化眾生就是魔所攝持,所以大家對這一條一定要引起重視!第十是疑謗正法,魔所攝持。所以大家千萬不能譭謗和懷疑正法,否則就要馬上懺悔。

希望大家有時間時翻開大乘經典與自己的相續對照,這樣就能了知我們很多言行舉止都與大乘道相違,其實這些都是魔業。很多人都說我怕魔、我怕魔,那大家對魔業就要引起注意,否則就被魔攝持了。

醜三(不具足講聞因緣)分二:一、依於自己之因緣;二、依於他者之因緣。

寅一、依於自己之因緣:

貪求恭敬圖利養,以有見心熟俗家,

舍法而行非法事,棄道入歧是魔業。

這也是很多修行人容易著的魔。有些人貪求名聲,想在這個世界美名遠揚、讓人人都知道,以期受到別人的恭敬、供養、承事。現在很多明星、領導,包括一些成就者和修行人都喜歡名聲,而且還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獲得,甚至有的行為非常可怕,比如製造各種各樣的假證據來宣揚自己。還有人力圖品嘗到財物、衣食、房屋、轎車等利養的味道,而千思百慮、胡作非為。總之,他們以愛見外境的心態,交往熟悉世間的商人、政界人士等俗人,以求達到自己的目的。既然他們被世間八法所縛,整天都為這些而散亂,那讀誦、繕寫、受持、思維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機會就不會有,唯有行持一些非法的事情,從而捨棄正道、誤入歧途。其實這純粹是魔業。

現在世間,很多人本來在寂靜的地方修學般若為主的一些法門,但後來因為產生種種分別念就離開了:有人為了名聲而離開,有人為了財富而離開,有人為了地位而離開……包括我們佛學院和菩提學會為主的一些道場、寺院,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興致勃勃,對般若法門很有信心,但後來因為魔眾的干擾非常厲害且無處不在:魔王波旬在貪執名聲的人前以名聲出現,在貪執利養的人前以利養出現……最後也不得不中斷對般若的修學。的確,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一旦想為自己的利益在外面做一些事情,而間斷傳承或修學的話,那非常可怕的魔就已現前在你面前了。

其實,在黑夜中出現一個有面有臂、面目猙獰的魔並不特別可怕。有人會說:你有膽就過來!甚至還用石頭來打它。尤其女眾很英雄,肯定會用石頭來打的。據說有人打完魔後,魔馬上變成了一塊土,什麼東西都沒有。所以當我們在路上看到一些魔眾時,就應用石頭或金剛橛來砸或紮它們的腦袋,根本不要害怕。如果魔王以這樣一種形象出現,那倒很容易對付。但魔王並不會這樣出現,它會以不知不覺的方式,甚至很溫柔、很溫順的言行入於你的心。比如:到那裏去能得很多財富。去吧,不要聽課,聽課不重要!”“我們去拉薩旅遊,這是一個古老的城市,特別好!等等。總之,魔王波旬會以各種方式毀壞我們的善根。

在道友當中,有些人對般若的見解非常不錯,他們在十多二十年中,如山王一樣如如不動,魔王的風根本不能吹動,也即不能間斷他們的聞思修行。但極個別人就像牆上的草一樣,很快就被魔業卷走了,非常可憐!所以在座的道友應先認識魔業。尤其在修學深法時,經常會出現一些很難發現的潛伏著的魔眾,它們隨時都會讓我們離開正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提醒、勉勵自己,即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障礙都要堅持修行,這就是真正修行者的行為。

《大般若經》中也說:魔王波旬出現時,修行者會思念國土、父母、親友等,甚至還會產生誹謗上師、正法等的意念。在此時修行者馬上就要認識它,還應以般若空性或最高境界來攝持。不管魔王波旬再怎麼樣干擾,自己都要以最大的精進努力堅持到底,不能中斷傳承或修學。前兩天有一位道友的家人準備把他抓回去,但他緊握著雙拳說:再怎麼樣我也要勇敢地面對他們,無論如何也不回去。的確,在違緣面前我們都要有勇敢的心力,這樣魔王就會羞愧難當,也不會干擾我們。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佛學大辭典》雲:(術語)同於善根,植善固而不拔之意。【又】善為菩提之本也。法華經序品曰: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德本。無量壽經下曰:善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勝鬘經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為菩提根,故名為本。’”

(2)《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雲:何謂魔業?謂愛樂小乘是為魔業,不護菩提心是為魔業,

于諸有情簡別行施是為魔業,樂求生處而持禁戒是為魔業,為求色相而修忍辱是為魔業,

作世間事相應精進是為魔業,於禪味著是為魔業,以慧厭離於下劣法是為魔業,

在於生死而有疲倦是為魔業,作諸善根而不回向是為魔業,厭離煩惱是為魔業,

覆藏己過是為魔業,憎嫉菩薩是為魔業,誹謗正法是為魔業,背恩不報是為魔業,

不求諸度是為魔業,不敬正法是為魔業,慳惜於法是為魔業,希利說法是為魔業,

離於方便成就有情是為魔業,舍四攝法是為魔業,毀破禁戒是為魔業,

輕持戒者是為魔業,順聲聞行是為魔業,順緣覺乘是為魔業,要求無為是為魔業,

厭離有為是為魔業,心懷疑惑不利有情是為魔業,所聞好疑不善通達如理作意是為魔業,

好懷諂誑假示哀湣是為魔業,粗獷惡罵是為魔業,於罪不厭是為魔業,染著自法是為魔業,

少聞便足是為魔業,不求正法是為魔業,樂求非法是為魔業,于障蓋纏不樂對治是為魔業,

不淨心口是為魔業,忍沙門垢是為魔業。

(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雲:複次,善現!譬如有人欲見大海,既至海岸返觀牛跡,作是念言:大海中水淺深多少豈及此耶!于汝意雲何,是人有智不?善現答言:是人無智。佛言:善現!于當來世有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棄舍一切佛法根本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求學二乘相應經典亦複如是,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4)《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雲:複次,善現!如有貧人得無價寶棄而求取迦遮末尼,於汝意雲何,是人有智不?善現答言:是人無智。佛言:善現!于當來世有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棄大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典,求學二乘相應經典,於中欲求一切智智亦複如是。于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是黠慧不?善現答言:是愚癡類。佛言:善現!如是如是,當知是為菩薩魔事。注:迦遮末尼指水精或水晶。

(5)《大智度論》中雲:【經】複次,須菩提!菩薩學余經,棄舍般若波羅蜜,終不能至薩婆若。

善男子、善女人,為舍其根而攀枝葉,當知亦是菩薩魔事。

(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雲:複次,善現!譬如有人欲求香象,得此象已,舍而求跡。于汝意雲何,是人有智不?善現答言:是人無智。佛言:善現!于當來世有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棄舍一切佛法根本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求學二乘相應經典亦複如是,當知是為菩薩魔事。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