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貴道源法師
|
| | |
佛堂講話 第一輯 五、念佛必須認真念
念佛必須認真念
諸上善人:昨天講的發願的道理,一定要特別記憶在心中,不可忽略,因為發願是一步最要緊的功夫!設若我們只知念佛,不知發願,是則有行無願,終不能生到西方去的。蕅益大師說:「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大師又說:「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當然不是說,有願無行亦得往生。假若有願無行,則成空願,如何可以往生?這裡只是強調發願之重要而已,並不是說不需要念佛,不念佛仍然生不到西方去的。
比方說:諸位聽說靈山寺在打念佛七,不但相信念佛好,而且願意來參加,可是並沒有開步走,始終也不能到靈山寺呀!有信願而無行,亦複如是。
有人說:既然「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現在何必著急呢?
這種疑問,是把念佛行門看得太容易了。所謂「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按道理講,決定不會錯的。因為我們能不能生西方,緊要關頭,即在「是人終時,心不顛倒。」設若我們到了臨命終時,能以心不顛倒,念十念阿彌陀佛,決定得生。不但十念,即念一念阿彌陀佛,亦決定得生。然而誰能保險我們到了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呢?平時既不用功,到了臨命終時「四大分散,八苦交煎。」如何還記得念「十念」阿彌陀佛呢?恐怕連一念都想不起來啊!要想臨命終時有把握,知道念佛,是則必須得到一心不亂的功夫。如何方能得到一心不亂的功夫呢?是則必須打念佛七,所以我們現在打念佛七,其目的即在求證一心不亂。倘若得到一心不亂的功夫,到臨命終時,方能「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否則平常不念佛,直等到臨命終時才念,在道理上雖然講得通,但在事實上恐怕不是這樣簡單。惟恐諸位忽略了行持,所以今天講話的題目是:「念佛必須認真念」。「認真」即是臨事不苟且,我們念佛,要認真的念才能夠念出功夫來,才有證得一心不亂的希望,現在分三段來講:
第一、勿負初心:我們這個念佛堂裡,有這麼多的人來參加念佛,真是難得!尤其諸位居士們,每日為世間事,已經忙得不得了,能於百忙之中,抽出一點閒空,到這裡來用功,實是難中之難!每日早晨有很多居士趕來做早課,做完了早課,都又回家去了。我很奇怪!他們為甚麼不在寺裡吃早粥呢?在寺裡吃過早粥,接著念佛,不是省卻往返之勞嗎?據說:他們不能在寺裡吃早粥,女居士要趕回家做早飯,早飯後,還要洗衣服,照應小孩,料理家務。男居士要趕回家吃早飯,早飯後還要上班辦公,或去做生意。白天都沒有閒空,直到晚上,下了班,吃過晚飯,趕上八點至十點的時間,來聽開示、念佛。有的辦公的地方,離家太遠,來不及回家吃飯,直至念完佛,才回家吃飯。早上,為趕來做早課,兩點鐘就得由家裡起身,好趕上三點鐘的早課。啊!這樣發心,是多麼勇猛,多麼虔誠啊!我聽說之後,感動得直流眼淚!又有許多居士,專為打七,告了七天假來的。這都是自動發心,真誠精進,如是用功,沒有不得利益的。所謂「初始發心,成佛有餘!」但是勇猛心好發,恒久心難持,過了幾天之後,不知不覺之中,就懈怠下來啦!我們必須想一想:是誰逼迫我們念佛的?不是我們自己主張的嗎?既是自動發心,為甚麼始勤終怠呢?再回頭想一想:我們在準備來打七的時候,擺脫一切俗務,突破一切障礙,非來打七不可,這道心是何等的堅固呢!初進念佛堂來,甚麼事都不願思慮,只知一心念佛,這道心是何等的勇猛呢!設若能以把持住這個初心,還怕不證得念佛三昧嗎?然而這個初心為甚麼會動搖呢?怎麼於不知不覺之中,就會懈怠下來呢?因為我們是博地凡夫,具足一切煩惱,為煩惱所迷惑,所以不自覺知;為煩惱所轉動,所以道心退墮;為煩惱所驅使,所以妄想熾盛,煩惱成了修行的障礙,所以叫「煩惱障」。我們的法身慧命為煩惱所害,所以又叫「煩惱魔」。我們現在是打念佛七,固然沒有閒工夫來講「法相」;但對於根本煩惱不能不有個認識。否則我們天天給煩惱作奴隸,自己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哩!根本煩惱有六個:第一是貪煩惱,貪心一起,能以染汙道心,能以生起一切苦惱。比方我們正在念佛之時,忽然想到升官發財,或者想到男女之色,這就是貪煩惱魔來了。第二瞋煩惱,瞋心一起,能生憎恨恚怒,能令身心不安,能作一切惡事。比方我們正在念佛之時,忽然想起某人實在對我不起,我一定要報復他,而且非報復他不可!當下坐立不安,直欲找這個冤家對頭打架拚命,這就是瞋煩惱魔來了。第三癡煩惱,癡心一起,對於事理,皆不能明白,又能引生一切迷惑。比方正在念佛之時,忽然想到十萬億佛土之外,不會有個極樂世界,「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也不過是兩句空話,這就是癡煩惱魔來了。第四慢煩惱,慢心一起,總覺到自己比別人高,結果能生很多苦事。比方正在念佛之時,忽然想到某人不如我,他為甚麼總是站在我前面,坐在我前面呢?講學問,講道德,哪一樣可以趕得上我呢?這就是慢煩惱魔來了。第五疑煩惱,疑心一起,于諸諦理,猶豫不決,能障礙信心。比方正在念佛之時,忽然想到念佛的人這麼多,倘若都生到極樂國去,如何容納得下呢?這是疑俗諦。又想到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世界,不出自心,自心怎麼會有這麼大呢?這是疑真諦。因之念佛的信心,發生動搖,這就是疑煩惱魔來了。第六惡見煩惱,惡見就是顛倒知見,與佛所講的道理恰恰相反,故名顛倒知見。惡見心一起,能生「惡慧」,而障「善見」。比方正在念佛之時,忽然想到念這幾天的佛,身體太吃虧了,假若再念兩天,恐怕要害一場病,還是少念兩天吧!這是「身見」。又想到人死如燈滅,死了就完了,哪裡有個中陰身去生西方?這是「邊見」。又想到「只見活人受罪,誰見死人帶枷?」作惡的人既無地獄可墮,念佛的人何有西方可生?這是「邪見」。又想到以前所學的外道功夫,確實有點功夫,現在念佛念了好幾天,也沒念出個所以然呀!這是「見取見」。又想到外道不戒殺生,不是一樣生天堂嗎?佛教何必要戒殺生呢?這是「戒禁取見」。
以上五種顛倒知見,總名惡見,都能夠障礙念佛的善見,這就是惡見煩惱魔來了。煩惱魔來了,如何降伏它呢?這並不太難,我們應當知道,這六個根本煩惱,不過是一個妄想而已。妄想只是虛妄幻想,並無本體自性。妄想起時,不需要對治它,我只是念我的佛,不要理它,它自然就消滅了。所以說降伏妄想並不太難,難在這句佛號念不純熟,因此要回想到最初發心來打七時,是何等的勇猛,怎可以讓自己懈怠下去?必須打起精神來,再接再厲,勿負初心!
第二、勿靠他人:我們有一種最要不得的習慣,就是依賴性。無論甚麼事,都要依靠仰賴著他人。在世法上講:有了依賴性的人,決不能創建事業,自立立人。起初是庸庸碌碌,毫無志氣,不能見賢思齊。繼之以泄泄遝遝,毫無建樹,形成不憤不悱。終之以依依阿阿,惟人是賴,竟致趣於下流!在佛法上講:有了依賴性的人,決不能弘法利生,自度度人。起初是隨隨便便,人云亦云,不能確立誓願。繼之以悠悠泛泛,人修亦修,形成無功無行。終之以糊糊塗塗,隨人起倒,竟致懈怠墮落!儒書上說:「舜何人耶?予何人耶?有為者亦若是。」佛經上說:「諸佛悉從眾生來,彼既丈夫我亦爾。」我們讀到這些世間出世間的格言法語,自當有所啟發,有所警悟!決定要破除不良的習慣,切勿稍存依賴之心。然而初始發心的人,不懂義理,不會修行,自然需要親近良師善友。所以每逢啟建念佛道場的時候,總要請一位法師來主七,每天開示念佛的道理,不但初學的人能得到「依解起行」的利益,即是久學之士也有「一番提撕一番新」的好處。至於在善友身上所得的利益,那就更多了,或者對於某一義理,不甚明瞭;某一問題,有所疑難,現在主七的法師在,不是正好請求開示嗎?然而不敢去請問,因為對於法師存有敬畏之心,所以不敢多所陳白。在道友方面,就方便得多了,可以隨時請問,隨處質疑,不瞭解的義理,可以得到瞭解;不解決的問題,可以得到解決。這是在解理方面所得的利益。至於在修行方面,當然獲益更多,比方說:在此地參加打七,早上兩點多鐘,即須起床,三點鐘就要上早殿了。當居士的不但沒有這樣起早的習慣,而且因為昨天念了一整天的佛,全身的骨頭,都覺著酸疼,實在想多睡一會,可是其他的道友都起床了,自己也就不好意思再睡,只好勉強起床了。到晚上十點鐘,總算把今天的功課交代完了,可是實在覺著疲乏勞累,趕快上床休息吧!忽然看見其他的道友,仍然在佛堂裡,打坐的打坐,拜佛的拜佛,自己的道心,也就油然而生,於是也到佛堂裡拜佛去了,這都是在善友方面得到的好處。也就是《阿彌陀經》中所說:「得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好處。但是要請諸位注意:這裡所說的是「隨眾用功」,不是說「隨眾打混」!我們親近良師善友,求解學行,這是對的。但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必須自己念,決不可依靠他人!古德雲:「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他人吃飯既不能飽我自己的肚子,則他人念佛亦決不能代我了脫生死,所以說勿靠他人。
第三、專一深入:希望他人念佛代自己了生死,或者不會有這樣的愚癡人,可是事實上往往有的,我們的念佛七,已經打了五天了,諸位的功夫,究竟用得如何呢?如已證得「一心不亂」,則了生脫死可操勝券。倘若未能,則必須勇猛精進以求證得。若是他人念佛我也念,他人不念我不念,甚至他人念佛我在打妄想,這就是隨眾打混了!自己的生死大事,自己不努力去辦,等著別人替你辦嗎?這是別人替不了的事啊!所以念佛一定認真的念,然而如何才是認真呢?即是要把這一句佛號,念得字字分明,同時自己的心中,觀想得清楚,耳中也聽得明白,這就是認真念。第一句佛號念得好,再認真的念第二句、第三句,以至無數句。句句佛號,都要從最虔誠、最懇切的心中念出來,這樣才算認真,這樣才算用功,這樣才有了生死的希望!
有人說:我們雖然用心念佛,但是對治不了妄想,念不了幾句佛號,妄想就來了,怎麼辦呢?
妄想來了就怕不知道,所謂「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照遲!」只要能認真的念佛,妄想一起,立刻就能知道,知道了不要理它,仍然提起佛號念下去,妄想自然就滅了。
話說多了「打閑岔」,諸位還是認真的念佛吧!
|
主持人 |
道源法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