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要領  

鈴木俊隆

 

  坐禪是一種包含日常生活各種活動的修行,所以,事實上我們並不只是強調打坐的姿勢,如何坐禪就是如何行動。我們透過坐禪來學習怎樣行動,因為坐禪乃是最基本的活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坐禪。

 

  1. 坐禪真的是一種很奇妙的修行。

 

  我們的目的只是把這種修行永遠持續下去。這種修行方式起自“無始”之時,也會持續到“無盡”的未來。

 

  嚴格來說,身為一個人,除這種修行外,沒有別種修行;除這種生活方式外,沒有別種生活方式。禪修是我們真實本性的直接表現。

 

  坐禪就坐禪,不為別的

 

  當然,做任何事情都是我們真實本性的表現,只不過,沒有禪修,本性就很難被體現出來。人們和所有的眾生都有著活躍的本性。只要我們活著,就總是在做某些事情。但如果你想:“我正在做這件事情” “我非做這件事情不可”或者“我必須達成某個特殊目標”,那你就什麼都做不成了。

 

  只有在沒有計較心(我執)的情況下,你才是真正在做事。你坐禪,不是為了坐禪以外的目的而坐。你也許覺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很特別的事,但事實上那只是你真性的表現。只要你認為你坐禪是為了其他什麼目,那你的修行就不是真切的修行。

 

  沒啥特別,又有點特別

 

  你若能每天持之以恆做這種簡單的修行,最終一定會獲得某些奇妙的力量。獲得力量以前,你會覺得那真是很奇妙,但獲得之後,就覺得那也沒什麼特別的了。這些奇妙的力量只不過是讓你成為自己,沒啥特別的。

 

  2. 坐禪時就只是坐禪。

 

  當我們談論我們的禪道時,總是容易造成誤解,因為禪至少是由兩面構成的:消極的一面和積極的一面。如果我們談論積極的一面,就會漏掉消極的一面;如果談消極的一面,就會漏掉積極的一面。我們無法同時談論積極與消極這兩面,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從何說起。

 

  佛法幾乎是不可言說的,所以上策就是什麼都別說,只管打坐。伸出一根手指,或畫一個圓圈,又或是叩一個頭,都要比談論更為上乘。

 

  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會明白“佛法”該怎麼個談法,而我們也將會得到圓滿的溝通。說話是修行的一種,聆聽也是修行的一種。我們坐禪時應該只是坐禪,不帶有任何計較心。

 

  同樣地,我們在說話時應該只是說話,不要試圖表達一些知性的、偏頗的觀念。同樣地,我們在聆聽時應該只是聆聽,不要試圖從偏頗的觀點去理解我們聽到的話,這就是我們談論佛法或聆聽佛法時應該有的方式。

 

  3. 只要坐禪,開悟就在其中。

 

  在達摩還沒有去中國以前,幾乎所有知名的禪用語都已經出現,“頓悟”就是一個例子。“頓悟”並不是一個完全貼切的翻譯,但我還是會權宜性地使用這個字眼。“頓悟”指的是開悟的突然而至,而這是一種真正的開悟。在達摩以前,人們都認為,想要得到“頓悟”,必先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準備工夫。所以,禪修被認為是一種獲得開悟的訓練。事實上,今天有許多人仍然帶著這種理解在坐禪,但這並不是禪宗對“頓悟”的傳統理解。

 

  根據佛陀的理解,即使沒有任何準備工夫,只要你開始坐禪,那麼開悟自然就在其中。不管你坐禪與否,佛性都是你本自具足的。因為你佛性本具,所以在你的修行中自會有開悟。我們強調的並不是達到的境界,而是對我們真實本性的強烈信心和修行的真誠。

 

  我們應該以一如佛陀的真誠來修禪,如果我們本就具有佛性,那我們禪修的理由就是,我們必須要表現得像佛陀一樣。傳承禪修之道就是:將我們從佛陀那裡承襲到的精神傳承下去。因此,我們必須以傳統的方式去調和我們的精神、身體姿勢和活動。當然,說不定你的修行可以達到某種很高的境界,但你修行的動機卻不應該是出於自利心態。

 

  4. 坐禪時,我們的心總是與呼吸緊緊相隨。

 

  吸氣時,氣會進入內在世界;呼氣時,氣會排向外在世界。內在世界是無限的,外在世界也同樣是無限的。雖然說這話有“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之分,但實際上,世界就只有一個。在這個無限的世界裡,我們的喉嚨就像兩片活動門,氣的進出就像是有人穿過這兩片活動門。

 

  5. 在坐禪時,唯一存在的只有“呼吸”。

 

  但我們應該覺察著每一個呼和每一個吸,我們不應該心不在焉。要你覺察呼吸並非意味著要你去覺察“小我”,而是意味著你應該覺察你的普遍本性,也就是你的“佛性”。這種覺察很重要,因為我們通常都會偏向一邊。我們對人生的一般理解是二元性的:你和我、這跟那、好與壞……事實上,這些分別性本身都只是對普遍存在的一種覺察。

 

  6. 坐禪時,不應該有時間或空間的觀念。

 

  你也許會說:“我們從七點四十五分開始在這房間裡打坐。”這就是有時間的觀念(七點四十五分)和空間的觀念(這房間)。但事實上你在做的,只是坐著和覺察著這個宇宙的活動,就那麼多。在這一刻,活動門朝一個方向打開,下一刻,活動門朝相反方向打開。一刻接著一刻,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不停地重複這種活動。其中既沒有時間的觀念,也沒有空間的觀念。時間與空間合而為一。

 

  坐禪時,應該專注於呼吸,讓自己成為兩片活動門。做我們當下應該做的事,做我們必須做的事,這就是禪修。在這種修行中,是沒有困惑存在的,如果你能確立這樣的生活,就不會有任何的困惑可言。

 

  7. 坐禪時,要心如止水。

 

  在坐禪時,如果你想獲得完全的平靜,就不應該被各種雜念困擾,應該任它們來、任它們去,然後這些雜念反而會被你所控制。但這個方法並不容易——聽起來是很容易,但事實上需要費點特別的努力。怎麼樣才能達成這種努力呢?這正是禪修的秘密所在。比方說你碰到某些煩心事,要完全靜下心來打坐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拼命壓制心念,你的努力就是不正確的努力。唯一可幫助你的努力就是數息,或是把心念專注在一呼一吸上。我說“專注”,但把心念專注在某件事情上並不是禪的真正本意。禪的本意是如物之所如去觀物的本身,讓一切自來自去。這是最廣義的把一切置於控制之下。

 

  禪修的目的在於打開我們的“小心”,所以專注是為了幫助你體現“大心”,也就是包含萬有的心。如果想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禪的真義,你就必須要先明白,坐禪時,身體為什麼要保持適當的坐姿,以及心念為什麼要專注在呼吸上。你應該遵循修行的法則,這樣你的修行將會愈來愈精細和謹慎。只有這個方法可以引領你,體驗到禪的無上自由。

 

  8. 坐禪時不要刻意壓抑思考,讓思考自己停止。

 

  如果有什麼雜念要進入你的心,就讓它進來吧,它不會待太久的。如果你刻意停止思考,那就代表你受到它的干擾了。不要被任何事物所攪擾。雜念看似從心的外面進來的,但事實上,雜念只是你的心所產生的漣漪,只要你不為雜念所動,它們就會逐漸平伏下來。五分鐘或頂多十分鐘,你的心就會完全平靜下來。這時候,你的呼吸會變得相當緩慢,但脈搏卻會變得快一些。

 

  9. 坐禪時要專注。

 

  我們會把活動限制到最少的程度,只管保持正確姿勢,專心打坐,就是我們用來表現法性的方法。然後我們會成為佛,表現出佛性。

 

  所以,我們不崇拜某種物件,而只是專注於每一個當下的活動上。叩頭時叩頭,打坐時打坐,吃飯時吃飯,不作他想。只要這樣做,法性自然會在其中。

 

  10. 打坐是最好的溝通。

 

  真正的溝通是以彼此的坦率為基礎。禪師都是非常直性子的人,要是你不能透過師父的話直接瞭解實相,他也許就會對你揮棒子了。他也許會這樣說:“你搞什麼鬼啊!”我們的禪道是很直接的,但事實上這不是真正的禪,也不是我們傳統的方式,只是我們覺得打罵的方式在某些時候會更管用些。

 

  然而,最好的溝通方法也許還是只管打坐,什麼都不說,這樣你就會瞭解禪的全面意義。如果我對你棍棒相向,直到我迷失了自己或直到你死掉,仍然還是不夠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只管打坐。

 

  11. 坐禪時應專注於“無”。

 

  如果你使勁觀看一個點,那大概五分鐘就會覺得累,這不是專注。專注意味著自由,所以你的努力應該不指向些什麼,你應該專注於“無”。

 

  沒錯,我們是說過,坐禪時應該專注於呼吸。但我們這樣說,只是為了讓你可以透過專注於呼吸而忘掉自己的一切——而如果你忘掉自己,你就會專注於呼吸。

 

  我不知道兩者孰先孰後,所以嚴格來說,沒必要太使勁專注於呼吸,順其自然就好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只要你持續修行,早晚便能體驗到那來自空性的真實存在。

 

  12. 坐禪時要自然。

 

  當你刻意去坐禪,就會創造出“你”或“我”這樣的具體觀念,也會對坐禪產生某些定見。如此一來,你就會把自己和坐禪分成兩邊,你在其中一邊,坐禪在另外一邊。這樣,你與坐禪就會變成兩回事。

 

  整體的存在並不是萬物的總和,整體存在是不能切割為一部分、一部分的,它總是在當下,也總是在作用,明白這個道理就是開悟了。所以實際上,沒有特定的修行是真正的修行。

 

  13. 單純地靜心打坐。

 

  坐禪的時候,你的心會完全靜下來,感受不到任何東西,你只是坐著。但你從打坐中得到的靜,卻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發揮激勵作用。

 

  所以,你不只會在打坐時感受到禪的價值,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感受得到。但這不表示你可以忽略坐禪,哪怕你打坐時感受不到什麼,但要是你沒有坐禪的體驗,那麼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就不會找到什麼。你只會找到野草、樹木或雲朵,而看不見月亮。但是對學禪者而言,一株在別人看來毫無價值的野草就是一座寶庫。抱持這種態度,不管你做什麼,生活都會是藝術。

 

  坐禪時,你不應該企圖獲得些什麼,你應該只是單純地靜心打坐,不依賴些什麼。保持身體挺直,不要挨著或靠著什麼東西。保持身體挺直的意思是,你不依靠著任何東西。就是這樣,身、心兩方面都不依賴任何東西,你就會獲得完全的靜。相反的,要是坐禪時依靠著什麼或想要達到些什麼,那麼你的坐禪就是二元性的,無法得到完全的靜。

 

  14. 坐禪的真義。

 

  所有佛法源自修習坐禪,由此,佛陀與我們以心傳心。坐禪是去打開我們傳承的心,而我們所體驗的一切寶藏皆來自這顆心。因為要實證我們的真心或傳承之心,我們打坐修禪。

 

  我們修行的方式,則是一步一步地踏實行走,欣賞我們每天的生活,然後我們能看清自己在做什麼,處在何地。

 

  在這裡,你能修習真正的坐禪,一步接著一步地觀照你自己。我們修行,應如同一頭乳牛,而不是有如一匹馬。我們像一頭乳牛或大象般緩步而行,而不是奔跑飛馳。如果你能緩慢地行走,沒有任何要獲得什麼的念頭,便已經是一位優秀的禪門弟子。

 

  我們所見的一切事物、所聽的一切事物,皆是佛性的顯現。當我們說佛性,佛性是萬事萬物。佛性是我們天生的真實本性,它是普遍性的,通用於我們每一個人及一切眾生。

 

  15. 隨處即開悟。

 

  在修行裡,最重要的是瞭解我們都具有佛性。智性上,我們也許明白這一點,但卻相當難以接受。

 

  修禪是極為精緻微妙的一件事。當你修習坐禪,平常一般工作時所注意不到的事情,會變得更敏銳。道元禪師說:“修行與證悟是為一體的。”修行是你所做的、有意識自覺的事,是你以努力來做的事——那便是了!就在那裡,即是開悟。

 

  不少禪師會錯此意,他們仍然奮力追求完美的禪修:存在的事物是不盡完美的,但卻是每一件事物在這世界存在的方式。我們所見到的、所聽聞的一切,沒有一件事是完美的。但是,就在這不完美裡頭,即是完美的實相。就智性和修行而言,這都是真實的;在紙上或在我們的身體,皆真實不虛。

 

  你認為只有在證得開悟之後,才能奠定真正的修行,但其實不然,真正的修行建立在迷惑和挫折上。如果你犯了一些錯誤,那錯誤之處正是你建立修行之所在,沒有其他地方來讓你奠定修行。

 

  我們總是提到開悟,但是就其真義來說,完美的開悟,遠遠超過我們的理解,超過我們的種種經驗。即使在我們不完美的修行中,開悟就在那裡,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所以,重點是,在證得開悟之前,發現修行的真正意義。不管你在何方,開悟即在當處。如果你在所在之處,當下站立起來,那便是覺悟。

 

  摘自《禪者的初心》和《禪的真義》

 


上一篇(無常與慈悲 ) 回目錄 下一篇(妓女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