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8 16:03:23
尊貴智敏法師
學習次第 : 進階

 智敏上師

 

甲一、緒言  釋迦佛應世時代印度之宗教學說思潮

            印度的種族與信仰

            四吠陀經

            四種階級

            六派哲學

            婆羅門思想

            非婆羅門思想

            釋迦佛的教理學說

            緣起論

            業力說

            中道觀

甲五、小乘佛學時期

  乙一、引言

        小乘佛學及其與大乘的判別標準

        學法的次第

        小乘佛學的代表

  乙二、有部及新有部

        東方師及其論著

        迦旃延尼子與《發智論》

       《六足論》

       《大毗婆沙》

        西方代表及其論著

        法勝論師與《阿毗曇心論》

        法救尊者與《雜阿毗曇心論》

        世親菩薩及其《俱舍論》

       《順正理論》與新有部

        眾賢論師與《順正理論》

       《顯宗論》

        新有部

  乙三、經部

        經部的概況

        從有部分出

       《成實論》

        以經為定量

        經部的學說

        細心說

        一切法體空

        心法緣境的帶相說

        心法自緣的自證說

  乙四、正量部

        正量部的概況

        正量部的學說

        補特伽羅勝義有

        色法在心法之外各自獨立

        色非刹那滅

        對業力說的發揮——不失法

        心直接緣境說

        玄奘法師的辯論

        學習《俱舍》的參考資料

        考試中發現的問題

        正量部的學說(續)

        色法在心法之外——正量與唯識學派的不同

        不失法(續)

        不相應行

        經部的學說(續)

       《順正理論》對《俱舍》所起的作用

甲二、原始佛學時期

  乙一、概論

          佛陀的傳記

          佛陀的弟子

          佛弟子的標準

          第一次結集三藏

乙二、原始佛學的要點

          緣起

          緣起的法則

          十二支緣起

          人空與法空

          十二支緣起(續)

          四聖諦

          苦諦

          集諦

          滅諦

          道諦

          三轉法輪

          八正道

          八正道與見道

          三法印

        緣起與三法印(續一)

        緣起

        三法印

        三法印與實相印的統一

        學法的態度與方法

        八正道與見道(續)

        緣起與三法印(續二)

        三法印的統一

        三法印與實相印的統一(續)

        緣起的法則

        修行的錯見

甲三、部派佛學時期

  乙一、概論

        第二次結集

        第三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

部派的分裂

        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分裂

        部派第二次分裂

        犢子部的分裂

        大眾部的分裂

        部派分裂的總結

  乙二、上座系學說的要點

        上座部的概況

        境——蘊、處、界

        行,果——解脫理論與解脫方法

  乙三、說一切有部系學說的要點

        說一切有部的概況

        基本主張

        三藏

        流行的重點地區

        說一切有部的學說

        與化地部的異同

        世友尊者的發展

        六因四緣說

        一切法三世實有

       建立勝義諦與世俗諦的標準

       三世一切有的經論依據

       說一切有部的學說(續)

       六因四緣說(續)

       一切法三世實有(續)

       見的高低

       建立勝義諦跟世俗諦標準的基礎

       有部的中道觀

       上座部學說——刹那蘊

 乙四、犢子系學說的要點

       犢子部及其三藏

       犢子部的主要學說

       與有部的不同點

       補特伽羅實有

       犢子部的業力說

       色法可以在心外獨立

 乙五、大眾系學說的要點

       大眾系及其分化

       大眾部的學說

       對佛的看法

       關於心性及其解脫的主張

       案達派的發展

甲六、中期大乘佛學

        概況

        緣起說的發展

        原始佛學——十二支緣起說

        龍樹菩薩——受用緣起說

        無著世親——分別自性緣起說

        無著世親的三性說

        經部的中道觀

        無著世親的三性說(續一)

        三性說——依《解深密經》

        分別自性緣起說(續)

        無著世親的三性說(續二)

        三性說——依講義

        三性說的淵源與特色

        用三自性解釋《般若經》

        大乘佛學的三個體系

        重視正知正見

        無著世親的三性說(續三)

        三性說——依《攝大乘論》

        三性說——依《成唯識論》

        三性說——依《辨中邊論》

        因明介紹

        大乘學說的兩個派系

        瑜伽行派

        中觀學派

        唯識的體系

甲七、晚期大乘佛學

       瑜伽行派

       無著菩薩

       世親菩薩

       陳那菩薩

       法稱論師

       月官論師

       辯論、學法、放下五欲

       中觀學派

      《入中論》的重要性

       應成派與自續派的不同

       應成派——以破顯宗的例子

       與瑜伽行派的不同

       因小見大與持戒

       月稱論師

       寂天菩薩

       寂護論師

       蓮花戒論師與支那堪布的辯論

       師子賢論師與《現觀莊嚴論》

       印度佛教之衰敗

甲四、初期大乘佛學

      概況

      大乘佛學開始的標誌

      般若思想——性空幻有

      大乘經典的弘揚

      根本中觀師

      龍樹菩薩

      提婆菩薩

      龍樹菩薩的中道觀

      八不中道

      以般若智慧斷煩惱

      悟達國師的公案

      八不中道(續)

      龍樹六論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