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7 08:36:47
學習次第 : 進階

密義顯說 5.擺脫不滿

密續修法的主要先決條件是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見常稱為「顯教成佛三主要道」- 此處必須強調,培養這三種心態便能創造出成辦密續轉化的空間,我們在「擺脫不滿」、「開放心胸」及「消除自我限制」三節將會對它們做出討論。

首先要討論的「出離心」,這是一種欲擺脫其平常有限的先入為主觀念,並希求實現其無盡圓滿解脫潛能的心態。

 

『什麼是出離心』:

前文已曾提到一些在我們心中建立空間的前行修法。譬如,當我們對平常執著感官貪欲的方式的幻想已經破滅時,才能有效地修持密續。我們必須深明這種執著會帶來痛苦失望,絕不能帶來滿足,若我們不能認清平常對欲樂的執著是如何把我們緊縛於生死輪回之中,便會在密續的修持中犯上像我們平常追求快樂一般的同樣錯誤。先當我們由修持而生起樂受時,我們便把其執為某些自性有的事物,必定能給予我們無盡的樂趣。我們會像蜘蛛等待飛蟲落網一般,貪婪地撲向任何出現的誘人經驗之上。這種企圖從事物身上窄取快樂的方式,是完全顛倒迷亂的,只要我們懷有這種不切實際的態度,便永遠沒法清楚認識到真正的滿足。如果我們仍然任由這種執著延續下去,便會在無意中把密續再變成另一次沒意義的輪回旅程。

所以,我們首先必需生起真實到量的出離心。由於出離心常與畏懼亦即是我在前面所批評的那樣拒絕排斥的心態混淆不清,所以我也許要著手說明一下哪些心態並非出離心。

若我們的處境艱難,我們逃避放棄,抽身引退,雖然這種做法也許稱為出離心,但這並不是出離輪回之心。若我們與好友鬧翻後感到心灰意冷,於是決定遷往其他城市居住,以免再受痛苦打擊,這種態度同樣不是出離心。假如我們無法長期與社會競爭,於是跑到山林聲稱:「我要完全出離世俗生活。」以為只要不依賴任何文明設施,過著像野獸般的生活,這樣便能真實放舍某些事情,但是這種態度仍然不是出離心。

我們或會認為出離心是與某些宗教儀式有關,我們只要聞思教理、修習禪定便是一個真正的具有出離心的人,但這亦不是必然的。假如有人批評我們的做法只是一個神怪的東方漫遊,若我們因此感到不悅,這樣便顯示出我們根本沒有生起出離心。相反,這正好表示了我們像執著平常的事物一般執著自己的宗教信仰,亦即是說,由於這種執著的態度,我們又再把修行變成另類形態的庸常貪執。

所謂真實的出離心是指我們不再依仗根塵之樂來達成究竟的安樂,因為我們知道要在這些無常短暫的有限事物中,期求極度滿足實在是徒勞無功的。能清楚認識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出離心不同於放棄快樂或否定自己的快樂,出離心的意思是指捨棄對世俗快樂的不實寄望,這些期望本身就是令快樂變成痛苦的東西。雖然,我們不能肯定地說快樂是一點問題也沒有,但是我們對快樂的執著、誇大、誤解與及污染的態度,卻一定需要捨棄。

 

『學習舍離』:

一般譯作「出離心」的藏文專門術語,其原義是含有「決定擺脫」的意思,它象徵著一種要決定擺脫俗世生活屢屢受挫失望的深切志願。簡要言之,出離心是對我們不斷出現的老問題徹底感到厭惡,令我們終於願意捨棄對彼此的貪著,開始尋求另一種能令我們的生命滿足及有意義的方法。因此,出離心的修習是意味著自我舍離那些阻礙我們認知人類無上潛能的貪執泥著習氣。

在我們一生中的某些時位(於第十節將討論),我們的根識會自動與其所緣境分離,這時便會經驗到一種可稱之為「自然分離」或「自然出離」的狀態。這時既沒有能為我們所執取之境,亦沒有為我們所貪之物,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最為誘人的事物亦無力吸引我們的注意,令我們散亂分心。但是,一般當這些事物成了我們經驗的物件時,我們便根本無法舍離,我們只會不斷地貪求,被永不休止的感官印象洪流所迷惑,無止境地向外尋找各種新鮮刺激的有趣事物。假設我們不滿足於擁有一輛汽車,便需要擁有第二輛,當擁有二輛汽車時仍不知足,於是又希望能擁有一艘遊艇,但到時仍會覺得不足夠,於是又希望要一艘較大的,它便是這樣無窮盡地發展下去。與真實出離心完全背道而馳的正是這種不滿足的心態。

我們必需設法學會順其自然,要自然而然的舍離財物,遠離對種種事物的攀緣執著。並不是說由於我是個落後的西藏人,所以便妒忌富裕的西方人,也不是說因為你們比其他的人富有便是壞人,我只是要嘗試解答一個問題,這就是「為何我們會感到不滿足?」

我們總能找到一些要為我們的不滿負責的外在因素,譬如:「這是不足夠的,那是不足夠的。」可是,這些絕非令我們不安及失望的真正因由,我們所遺忘的是我們皆要瞭解的內在因素。滿足並非依賴物質財富,而是來自簡樸,來自內心的簡樸。

我所說的舍離是指要簡單隨和,舍離的意思並不是要拒絕任何事情,是說你們要放鬆一點,不要緊執不舍。雖然,世上有許多可以買到的快樂,但假如你們杞人優天,視財如命,那你們的財產只會令你覺得更加不快樂。倘若你們不知足,不能放開懷抱,不懂得欣賞身邊四周的自然美,不懂得如何做到簡樸,那麼,即使世上所有的金錢盡悉歸你所有,你仍會悶悶不樂。因此,出離心的意思不是說我們必須放棄自己的快樂,避之唯恐不及!

佛教,特別是佛教密續的整體人生觀說人類由於確實具有無限的潛能,所以我們應具有達成無上安樂的可能。真正的出離心是基於我們認識到俗世的快樂皆是次等的快樂,若與喚醒我們的內在潛能及實現最極深邃的本性所生的殊勝妙樂相比,世俗的快樂實不重要。

這些世俗的欲樂不但是屬於次一等的,而且若我們執著這些快樂的話,更會障礙我們證得自我圓滿實現的安樂。我們這種執著壓抑的態度乃是一種能遮蔽自明本性的毒品,能令我們深陷于庸常顯相的世界中,無法自拔,離開我們的本性愈來愈遠。修習出離心的意思是指要認清平常依賴快樂的方法會阻礙我們體驗這種更高上,更圓滿的安樂。

透過如法的出離心修習,便能給予自己一個衝破平常強制依從欲樂的機會。我們愈能認清這些欲樂,並不能帶給我們所追求的恒久安樂,便愈能夠減低我們的憧憬期望,令我們變得更為實際。

若我們不急不燥,既能遠離欲樂的渴求,亦不會內疚地禁絕欲樂,便會感到更加自在。這時,不悅意的環境再沒法進一步打擾我們,假使遇上某些樂事亦能夠自在受用,能享受它帶來的任何樂趣而不會有所苛求,也不會對它寄予厚望。由於我們不但明瞭這些欲樂乃是短暫無常,而且還把眼光放置於更高層次的安樂自身本性的實現之上,所以便能透過這種方法安定下來。倘若我們的內心是懷有這個殊勝的目標,那我們在經驗短暫的快樂時便不會變得過度興奮,又當事情轉壞時也不會變得意志消沉。也可以說,我們不在感官事物中尋求皈依庇護,以此作為消除不滿的方法,反而,我們是信賴自己的內在潛能。

 

『捨棄錯謬的皈依』:

「皈依」這個字眼乃是取自它的傳統背景佛教徒常常重申他們對導師、教法及僧團的信仰宣言:「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必須注意皈依暫時的快樂是一些我們不斷用一種幾近於宗教熱情及信念而進行的事情。例如,某一天我們或會有這樣的想法:「噢,我的情緒十分低落,我想應到海灘去散散心,像魚兒一般暢遊于大海碧波之中,然後躺下來做個日光浴。」當這種做法變得沉悶乏味時,我們又會認為:「我現在餓得很,茶點放在那裏?」當我們吃厭後,又想找一些霜淇淋、爆米花、汽水或巧克力之類的零食大吃一頓。我們便是皈依這些只能夠消脂減肥或曬黑皮膚的事情,以此作為消愁解悶的方法。

佛教所說的皈依是強調突破這種極端且無法實現的滿足的追求。真實的皈依是含有一種自我改變的態度,這種態度是來自認知我們平常貪著的無常法全無實義,當我們清楚看見所追求的事物的有漏性後,對這些事物的強求態度便會自動消滅,執著的壓迫力亦會消失。而且透過扭轉自己的命運並開始取得開發內在潛能的空間,我們便能結束這種被動的顛簸狀況。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