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10 11:04:51
學習次第 : 進階

《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之研究  指導教授:王惠雯 


本論文的主旨是處理《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相關問題。一方面依據新出土的《維摩詰經》梵文寫本解析〈入不二法門品〉的新義以及考察由該品所涉及的內涵。另一方面則擬探究實踐「不二法門」的方法,並闡明「菩薩行」的本質內涵。
   因此,本研究的之處理,主要是以佛教大多數的經典為其後盾,包括《雜阿含經》、《中論》、《心經》、《壇經》、《金剛經》、《大寶積經》、《大智度論》、《大般若波羅蜜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兼及於少許的南傳巴利經典。但因受限於篇幅的原因,對於所依據經典之「不二法門」學說,其間各自的發展,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差異處,並無法一一加以兼顧,故以「芻議」定名。而梵文解析則以2004年日本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出版的羅馬字轉寫本《梵漢對照維摩經》為主要依據。


  經由比較各種版本得知,此經成立的年代大概在1 ~ 2世紀,是印度大乘佛教時期出現的經典。它用寓於象徵意義的談話形式,顯示出大乘性空思想的意義,為同類經中藝術感染力較強的作品。後世把《維摩詰經》作為在家佛教的重要經典,而維摩詰也被看成是在家佛教理想的體現者。


  整部《維摩詰經》的重點可以說是在討論什麼是「不二法門」及如何悟入「不二法門」?其主題有兩點:
第一,「不二法門」:「二」指二元性對峙的局面,「不二」即否定二元。而真理的境界是不二法的絕對境界,是不同於二元相對境界的。


第二,實踐的問題:如何實現不二的境界,是遠離世間?抑或是在世間中去體現?上述兩點即是本研究首要涉及之處。
  因此,夲論文除了就「二」、「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入」等定義及其內涵加以論述外,並對由上述兩個主題所含攝的議題以「緣起法則」、「空性觀念」、「無分別思想」、「無生法忍的闡明」、「自我與無我的關係」、「不二法門在生命境界中的展現」等加以回應。於附錄中,並對〈入不二法門品〉加以梵文解析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6/碩士/研究生:劉宏文   指導教授:王惠雯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關鍵詞:  維摩詰 二 不二 法門 不二法門 入不二法門 ; 緣起法則 空性觀念 無分別思想 ; 無生法忍 自我 無我

英文關鍵詞:  advaya dharma mukha ; vimalakīrti ; nirdeśa praveśa

期刊論文參考

《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三階論」詮釋架構的商榷〉

摘要:

傳統對《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中三十三位菩薩,傳達他們「入不二法門」的內涵詮釋,多將之分為三層次說明:首由法自在至樂實等三十一位菩薩「言說不二」,是第一層;文殊「以言止言」是第二層;維摩詰「默然無言」是第三層;由低而高,始淺終深,此即所謂「三階論」。以如此架構理解〈入不二品〉,為傳統注家主軸,但能否契合原經義,實有不安,故今論之。

本文嘗試說明「三階論」如此理解之因;「三階論」內容及其困難?是否有其他方式可解決「三階論」所要解決之問題?最後說明此三類型的回答方式,實可依玄奘之譯文,使其言說體例與義理內涵獲得一致性,而無需透過「三階論」以為彌合。如此的解決或較屬恰當。

 

 

 

 

 

 

不可說的弔詭

弔詭」一詞正指涉這種有關「不可說」的使用與理解的悖論。 ...... 對筆者而言,至少「不可說的弔詭是可消解的,而適時的無思沉默可以同無夢的睡眠一. 樣重要。

試析《說無垢稱經〃不二法門品》的中道進路示範  

《阿含經》和《說無垢稱經》的不二法門初探   

香光資訊網/維摩詰經研究書目

 

 

 

關鍵字:「入不二法門品」、「三階論」、「不二」、「維摩詰經」

 

【參考書目】
 
一、大藏經原典、注疏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2。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8。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大正11。
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大正14。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14。
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大正14。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16。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25。
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30。
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30。
隋•吉藏,《淨名玄論》。大正38。
隋•吉藏,《維摩經義疏》。大正38。
隋•智顗,《維摩經玄疏》。大正38。
隋•慧遠,《維摩義記》。大正38。
唐•湛然,《維摩經略疏》。大正38。
唐•窺基,《說無垢稱經疏》。大正38。
後秦•僧肇,《注維摩詰經》。大正38。
宋•智圓,《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大正38。
唐•法藏,《大乘起信錄義記》。大正44。
日本•聖德太子,《維摩經義疏》。大正56。
唐•道掖,《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大正85。
唐•道掖,《淨名經關中釋抄》。大正85。
 
 
 
 
二、專書論著
明•大賢疏,《維摩詰經折衷疏》。台北:新文豐,1978年。
李君奭譯,武者小路實篤著,《維摩經》。彰化:專心,1979年。
釋顯珠,《維摩詰經講義錄》。台北:普門,1982年。
許洋主譯,《梵語佛典導論》。台北:華宇,1985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卷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演培法師釋,《維摩詰所說經講記》(上)、(下)。台北:天華,1986年。
太虛大師,《維摩詰經釋會紀聞》。台北:文殊,1987年。
任繼愈編,《中國佛教史》。中和:谷風,1987年。
顯珠法師講述,《維摩詰經講義錄》。台北:嘉美,1988年。
張保勝譯,《薄伽梵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
郭忠生譯,《維摩詰經序論》。南投:諦觀,1990年。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1994年。
鎌田茂雄著,《沉默的教示•維摩經》。台北:大展,1994年。
萬金川,《龍樹的語言概念》。南投:正觀,1995年。
李翊灼校輯,《維摩詰經集註》。台北:老古,1995年。
洪緣音,《如何修持維摩詰經》。台北:全佛,1995年。
許洋主編,《新譯梵文佛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台北:如實,1995年。
姚衛群,《佛教般若思想發展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郭忠生譯,Richard H.Robinson 著,《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南投:正觀,
1996年。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學生,1997年6刷。
徐興無注釋,《新譯金剛經》。台北:三民,1997年。
趙亮杰,《維摩大士化迹因緣》。台北:慧炬,1997年。
李中華注釋,《新譯六祖壇經》。台北:三民,1997年。
月溪法師,《維摩詰所說經註疏》。台北:圓明,1998年。
釋果樸,《敦煌寫卷p3006「支謙」本維摩詰經注解考》。台北:法鼓文化,1998
年。
談錫永,《維摩詰經導讀》。台北:全佛,1999年。
陳慧劍譯註,《維摩詰經今譯》。台北:東大,1999年4刷。
雲門學園,《維摩詰經玄疏表解》。台北:華梵大學,1999年。
林光明,《心經集成》。台北:嘉豐,2000年。
依凡,《維摩詰經•隨緣自在凡間行》。台北:唵阿吽,2001年。
劉貴傑、李開濟編,《佛學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
釋智諭,《維摩詰所說經句解》。台北:西蓮淨苑,2001年初版4刷。
莊崑木譯,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2002年。
賴永海釋譯,《維摩詰經》。台北:佛光文化,2002年初版6刷。
陳嘉璟,《維摩斗室空間美感之研究》。台北:法鼓文化,2002年。
全佛編輯部,《維摩詰菩薩經典》。台北:全佛,2002年初版2刷。
鐘文秀等譯,渡邊照宏著,《佛教經典常談》。台北:東大,2002年。
聖嚴法師,《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台北:法鼓文化,2002年初版9刷。
印順法師,《雜阿含經論會編》(上)、(中)、(下)。新竹:正聞,2002年10刷。
陳燕珠編,《法句經要義》。北京:宗教文化,2003年。
顧法嚴,《佛陀的啟示》。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3年。
黃家樹,《雜阿含精導讀》。台北:全佛文化,2003年三版2刷。
竺摩法師,《維摩經講話》。台北:佛光文化,2003年三版3刷。
貝瑪南傑,《維摩詰經VS大圓滿》。台中:香巴拉王國,2003年。
簡豐文,《維摩詰所說經》。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年。
南懷瑾講述,《花語滿天•維摩說法》。台北:老古,2005年。
陳引馳、林曉光注譯,《新譯維摩詰經》。台北:三民,2005年。
陳燕珠編述,《維摩詰經要義•心經要義》。北京:宗教文化,2005年。
張宏實,《圖解心經》。台北:橡實文化,2006年。
依凡,《這本維摩詰經很特別》。台北:曼尼文化,2006年。
許抗生,《僧肇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3刷。
侯躍生,《中國漢語系佛教文學》。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
涂艷秋,《鳩摩羅什般若思想在中國》。台北:里仁,2006年。
肖平譯,山口益著,《般若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智崇居士,《維摩詰經現代直解》。台北:圓覺文教基金會,2006年。
王惠雯,《大乘佛教教育理論與實踐論文集》。中壢:圓光,2006年。
 
 
三、外文專書
中村元編,《自我と無我 ── インド思想と仏教の根本問題 ── 》(上)、(下)。
京都:平樂寺書店,1963年。
橋本芳契,《維摩經の思想的研究》。京都:法藏館,1966年。
Sara Boin. The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 London:The Pali Text Society. 1976.
Robert A. F. Thurman. The Holy Teaching of Vimalakīrti. U.S.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Third printing, 1983.
三枝充悳,《中論偈頌總覽》。東京:第三文明社,1985年。
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注維摩詰經研究會」,《對譯注維摩詰經》。東京:山
喜房佛書林,2000年。
中村元著,《インド思想史》。東京:岩波,2003年37刷。
大正大學綜合佛教研究所「梵語佛典研究會」,《梵藏漢對照維摩經》。東京:大
正大學出版會,2004年。
立川武藏,《はじめてのインド哲學》。東京:講談社,2005年14刷。
辻直四郎,《ウパニシャツド》。東京:講談社,2006年17刷。
 
四、會議論文
楊曾文,〈人間淨土思想與不二法門〉。發表於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1997
年。
簡宗修,〈從性空學檢討佛法對世間價值的建立〉。發表於華梵大學第四次儒佛會
通學術研討會。2000年。
王惠雯,〈覺之教育的實踐理念與方法 ── 以《維摩詰經‧觀眾生品》的「慈
悲喜捨」觀為基礎的初步探討〉。發表於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2000年。
羅因,〈漢魏兩晉般若學經、論翻譯的考察〉。發表於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
術研討會。2001年。
游祥洲,〈略論文殊法門的圓頓與漸次 ── 以《維摩詰經》與《諸法無行經》
兩部經典為討論範圍〉。發表於第三屆兩岸禪學研討會。2001年。
宗教文獻學學程,〈《維摩詰經》的入「不二法門」讀書會記錄〉。2002年。
王開府,〈初期佛教之「我」論〉。發表於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研討會。2002年。
陳之華,〈《說無垢稱經•不二法門品》義理試析 ── 兼論建設「人間淨土」的
目標與做法〉。發表於第十三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2002年。
許宗興,〈《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論析 ── 以水平詮釋架構為論述依據〉。
發表於第二屆生命實踐論文研討會。2003年。
許宗興,〈《維摩詰經》弟子品與菩薩品的治療原理〉。發表於第三屆生命實踐
論文研討會。2004年。
粘凱蒂,〈《維摩詰經》諸譯本對比研究:以梵文第七品為例〉。發表於第九屆「宗
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2006年。
程恭讓,〈《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梵本新譯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發表
於北京大學「佛教與和諧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年。
蔡耀明,〈不二中道學說的當代詮釋〉。發表於台大哲學系小型專題研討會。2007
年。
 
 
五、期刊論文
兒山敬一,〈無にして一の限定へ ── 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について──〉
《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7卷第1號,1958年。
謝有焜,〈緣生空觀的研究〉。《慧炬雜誌》第56期,1967年。
黃平福,〈《維摩詰經》文殊菩薩問疾品研究〉。《慧炬雜誌》第61期,1968年。
張呂章,〈從《維摩詰經》弟子品看佛教大乘精神〉。《慧炬雜誌》第62,63合期,
1968年。
張呂章,〈簡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之佛國品〉。《慧炬雜誌》第65期,1968
年。
陳榮洲,〈研讀維摩詰經的心得〉。《慧炬雜誌》第102,103合期,1972年。
長尾雅人著,文林譯,〈維摩經譯註〉。《新覺生》第379 ~ 391期,1978 ~ 1979
年。
許清練,〈談佛教思想中的無我觀念〉。《慧炬雜誌》第197期,1980年。
萬金川,〈《維摩詰經》主要論題研究〉。《慧炬雜誌》第197期,1980年。
楊敏雄,〈不二法門與無我 ── 沈家楨博士講詞「實相」讀後感言〉。《慧炬雜
誌》第196期,1980年。
大鹿實秋,〈維摩經における神秘思想〉。《インド古典研究》6號,1984年。
吳忠華,〈《維摩詰經》之「佛國」與「如來種」〉。《慧炬雜誌》第265期,1986
年。
E.Lamotte著;曇昕譯,〈維摩詰經序論〉。《諦觀》第36 ~ 46期,1986 ~ 1987年。
何世亮,〈維摩詰經與生活實踐〉。《福田》第90 ~ 99期,1993 ~ 1994年。
宗玉媺,〈不可思議之不二、解脫、方便 ── 一個維摩詰經異名之探討 ── 〉。
《諦觀》第76期,1994年。
方廣錩、許培鈴,〈敦煌遺書中的《維摩詰所說經》及其注疏〉。《敦煌研究》第
4期,1994年。
楊曾文,〈鳩摩羅什的諸法實相論 ── 據僧肇《注維摩詰經》的羅什譯語〉。
《世界宗教研究》第2期,1994年。
何曼盈,〈《維摩詰經》之般若智慧〉。《鵝湖》第237期,1995年。
王開府,〈《維摩詰經》中直心、深心及其相關概念之探討〉。《佛學研究中心學
報》第1期,1996年。
高明道,〈談《維摩詰說》的譯本〉。《法光》第94期,1997年。
陳沛然,〈《維摩詰經》之不二法門〉。《新亞學報》第十八卷,1997年。
夏星,〈《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讀後感〉。《佛學研究》,1997年。
釋惠敏,〈「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1997年。
釋禪叡,〈敦煌莫高窟第三三五窟的維摩詰經變〉。《法光》第94期,1997年。
林文彬,〈《維摩詰經》不二法門義理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10期,1997
年。
林昭益,〈舍利弗在《維摩經》中的性格與角色〉。《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中華
佛學研究》第1期,1997年。
陳敏,〈論《維摩詰經》之哲學思想〉。《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7卷第2期,1998年。
陸揚,〈論《維摩詰經》和淨土思想在中國中古社會之關係〉。《人間淨土與現代
社會 ── 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1998年。
石明慶,〈維摩人生雛說 ── 略談《維摩詰經》對中土士人人生態度的影響〉。
《漳州師院學報》,1999年第1期。
蔣武雄,〈略論《維摩經》漢譯與收錄〉。《法光學壇》第4期,2000年。
寧稼雨,〈從《世說新語》看維摩在家居士觀念的影響〉。《南開學報》,2000
年,第4期。
吳言生,〈維摩不二印禪心 ── 論《維摩詰經》對禪思禪詩的影響〉。《世界宗
教研究》第1期,2000年。
梁寒衣,〈維摩詰的疾病〉。《人生雜誌》第217,218期,2001年。
黃國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人生雜誌》第
217期,2001年。
蔡耀明,〈《阿含經》和《說無垢稱經》的不二法門初探 〉。《佛學研究中心學
報》第七期,2002年。
何建興,〈「不可說」的弔詭〉。《世界宗教學刊》第二期,2003 年。
金堯炫,〈《維摩詰經》以不二法門對小乘佛教基本概念的會通〉。《鄖陽師範
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3卷第5期,2003 年。
許宗興,〈《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三階論」詮釋架構的商榷〉〉,《華梵人文
學報》,創刊號,2003年。
萬金川,〈《維摩詰經》梵漢文本對勘與多元化的佛教學研究〉。2005年。
王新水,〈從《注維摩詰經》看竺道生和僧肇佛學思想的差異〉。《蘭州學刊》第
5期,總第146期,2005年。
吳文星,〈《維摩詰經》的鳩摩羅什譯本流行的原因分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王建三,〈論《維摩詰經》之不二法門〉。《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1期。
伍先林,〈《維摩詰所說經》思想試探〉。《宗教學研究》,2006年第1期。
江傲霜,〈從《維摩詰經》管窺同經異譯在詞匯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上饒師範
學院學報》,2006年。
蔡耀明,〈「不二中道」學說相關導航概念的詮釋進路 ── 以佛法解開生命世界
的全面實相在思惟的導引為詮釋線索〉。《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2期。2006年。
李振聲,〈從《維摩詰經》看維摩詰與舍利弗對話的意義〉。《雷音》124期。
蕭玫,〈就《維摩詰所說經》論悲智雙運〉。
新力,〈厚積薄發 別開生面 ── 評《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教學與教
材研究》。
楊惠南〈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佛教與社會
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六、學位論文
王志楣,《維摩詰經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王惠雯,《宗喀巴菩薩戒思想之研究》。新莊:輔仁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1998
年。
何劍平,《敦煌維摩詰文學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博士論
文,2000年。
金堯炫,《維摩詰經不二法門思想及其對壇經思想的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哲學
系(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文星,《敦煌維莫高窟壁畫中的維摩詰經變研究 ── 莫高窟維摩詰經變對維
摩詰經的文化選擇與時代解讀 》。廣東:華南師範大學美術系(所),碩士論文,
2002年。
賴淑琴,《善勇猛所問經•因緣品梵漢比對》。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畢業
論文,2005年。
曾蘭惠,《中論時間觀之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6年。
釋見悟(王建三),《維摩詰經的不二思想》。四川: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