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26 07:22:44
學習次第 : 高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26 07:17:21   編輯部 報導

漢譯佛典文殊故事研究  指導教授 蔡榮婷

文殊師利,為大乘佛教「智慧第一」的重要菩薩。關於文殊師利的研究,國內外多集中於對文殊思想的研究,文殊故事的敘述特色、文殊形象的解構等相關研究則付之闕如。故本論文擬以漢譯佛典中的文殊故事為研究範疇,並以此為基點,理出切入佛教文學、中國文學的新視角。


在析論漢譯佛典中的文殊故事前,筆者先對漢譯佛典中的文殊名號、身分與外形作了一系統的整理。除了將文殊的名號分為:文殊為菩薩身分之名號、文殊為佛身分之名號進行析論。透過對文殊為菩薩與佛之身分的名號的統計歸類,可知文殊集中出現於漢譯佛典中的顯教經典中, 亦可知文殊以菩薩身分出現的次數, 遠遠大於以「佛」身分出現。由此部分的論述可知:文殊為大乘時期才開始出現、展現其重要特色的重點菩薩。


接著,將文殊身分分為:文殊為未成佛之菩薩、文殊為佛、文殊為尊者、文殊為導師、文殊為諸佛之母、為文殊佛子、文殊為法王子;將文殊外形分為:童子形文殊與僧形文殊兩大類。透過筆者的討論分析,可見文殊身分、外形中所呈現的文殊具:大智慧、了見佛性、紹承佛種、使眾常喜樂、善於說法、破迷妄、大吉祥、除煩憂、摧伏惡人魔眾、往護其國、可治病等等特質。


進一步,論文進入了文殊過去世故事及現在世故事的分類析論。文殊透過與人們的互動,展現了引領眾生貼近佛法、破除迷妄之心來進行修行,提升了自己也提升了他人的過程。由此亦可見文殊教法的因材施教、因時因地因人適宜,甚至可見佛與文殊在說法時的相依相承。探討至此,可見漢譯佛典文殊故事中所凸顯的文殊善於教化的特質及相關故事的敘述方法與脈絡。至於,在文殊化身及感應故事的析論中,則可見文殊在佛典與佛教信仰中扮演的多元角色、重要地位,進一步勾勒出文殊在宗教與文化層面呈現的形象。


經由上述的論述,可對漢譯佛典中的文殊故事歸納出如下的特色:文殊為佛法智慧的象徵、文殊實踐眾人皆可成佛的無私、文殊展現了佛法的多元自由等三大特色。文殊故事中,文殊運用超越小乘的智慧、遠比其他大乘來得活潑的種種突兀、反詰、否定的說法創意,讓人見識到了佛法的多元自由而直接的實相。


故透過對漢譯佛典中文殊故事的研究、文殊形象的解構,可見大乘佛典中文殊被形塑的特色,更可藉此管窺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最重要的是,可以此為基點,進一步推論文殊信仰對中國文學、中國文化產生的影響。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94/碩士/研究生:林昕   指導教授:蔡榮婷

蔡榮婷 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加入本系所時間 1993年8月
研究室 318室
分機 31110
電子信箱 chltjt@ccu.edu.tw
專長 中國佛教文學、唐宋文學、中國古典詩詞、中國古典小說、禪宗文學、禪宗文獻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對象

第二節 文獻檢討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第二章 文殊名號身分與外形

第一節 文殊名號

一、文殊為菩薩身分之名號

(一)文殊師利本名

(二)因譯音而產生之文殊名號

1.文殊尸利

2.文殊室利

3.曼殊室利

4.曼殊師利

5.曼殊尸利

6.漫殊室利

7.漫殊師利

8.溥首

9.濡首

10.敬首

11.普首

(三)因特質而產生之文殊名號

1.妙吉祥------------------------------------------------------ 11
2.妙首-------------------------------------------------------- 12
3.妙德-------------------------------------------------------- 12
4.智照無二相-------------------------------------------------- 15
5.金剛利------------------------------------------------------ 17

二、文殊為佛身分之名號

(一)文殊過去世為佛之名號-------------------------------------------22
1.龍種尊------------------------------------------------------ 22
2.大身如來---------------------------------------------------- 23
3.升仙尊佛---------------------------------------------------- 24
(二)文殊現在世為佛之名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25
(三)文殊未來世為佛之名號──普現如來-------------------------------27
(四)文殊名號出現數量統計-------------------------------------------30

第二節 文殊身分

一、文殊為未成佛之菩薩------------------------------------------------32
二、文殊為佛--------------------------------------------------------- 33
三、文殊為尊者---------------------------------------------------------34
四、文殊為導師---------------------------------------------------------35
五、文殊為諸佛之母-----------------------------------------------------38
六、文殊為佛子---------------------------------------------------------39
七、文殊為法王子-------------------------------------------------------40

第三節 文殊外形

一、童子形文殊---------------------------------------------------------44
二、僧形文殊-----------------------------------------------------------48

第四節 文殊名號身分與外形特色

第三章 文殊過去世故事

第一節 文殊為在家身分之過去世故事

一、文殊過去世為大車國王之次子摩訶薩埵-------------------------------52
二、文殊過去世為戒護童子---------------------------------------------53
三、文殊過去世為無諍念第三王子王眾-----------------------------------55
四、文殊過去世為十方主轉輪聖王---------------------------------------56
五、文殊過去世為普覆王/安拔王/虛空七寶具足王-------------------------57
六、文殊過去世為少年婆羅門-------------------------------------------62

第二節 文殊為出家身分之過去故事

一、文殊過去世為智盛比丘---------------------------------------------64
二、文殊過去世為毘闍耶三皤婆比丘-------------------------------------65
三、文殊過去世為一入城乞食之比丘-------------------------------------67
四、文殊過去世為若那羅耶比丘-----------------------------------------68
五、文殊過去世為勝意比丘---------------------------------------------71
六、文殊過去世為度化淫女、小兒之比丘--------------------------------73

第三節 文殊為菩薩之過去故事

一、文殊過去世為妙光菩薩---------------------------------------------76
二、文殊過去世為法速疾菩薩-------------------------------------------81

第四章 文殊現在世故事

第一節 文殊與諸菩薩的互動--------------------------------------------88
一、文殊與舍利弗互動-------------------------------------------------88
(一)舍利弗率六千比丘隨文殊南行-----------------------------------88
(二)舍利弗要文殊勿演說甚深法-------------------------------------90
二、文殊與善財的互動 ------------------------------------------------92
(一)文殊於福城東開示善財-----------------------------------------93
(二)文殊摩善財頂-------------------------------------------------94
三、文殊與普賢的互動

(一)文殊普賢同出現於修行者夢中說過去未來三世佛法

(二)文殊普賢共同現身,執金剛聖天為修行者摩頂

第二節 文殊與惡人的互動

第三節 文殊與魔的互動

一、文殊與佛共同降魔

二、文殊降魔法

第四節 文殊與女性的互動

第五節 文殊化身故事

一、文殊化貧女試僧人布施之誠、文殊化為醜惡老翁試迦羅越布施之誠

二、文殊化身老人開示佛陀波利

三、文殊化身為唐杜順

四、文殊化牽牛山翁開化無著

第六節 文殊感應故事

一、文殊開化北齊閹官劉謙之、後魏靈辯法師

二、文殊使法照親睹五臺奇境

三、文殊為祈求智慧的牛雲斫卻心頭淤肉

第五章 文殊故事之內涵

第一節 文殊為佛法智慧的象徵

第二節 文殊實踐眾人皆可成佛的無私

第三節 文殊展現了佛法的多元自由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一、 專著
1、 古籍
2、 近人著述
二、 學位論文
三、 期刊論文

一、 專著
1. 古籍
一、 以文殊為核心人物的經典
經典名 譯者 經部 大正新脩大藏經(冊,編號)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梁.曼陀羅仙譯 般若部 08 ,No. 0232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梁.僧伽婆羅譯 般若部 08 , No. 0233
文殊師利發願經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華嚴部 10 , No. 0296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西晉.竺法護譯 寶積部 11 , No. 0318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未w莊嚴經 不空譯 寶積部 11 , No. 0319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唐.菩提流志譯 寶積部 12 , No. 0340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世高譯 寶積部 12 , No. 0356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後漢.支婁迦讖譯 經集部 14 , No. 0458
佛說文殊悔過經
西晉.竺法護譯 經集部 14 , No. 0459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西晉.竺法護譯 經集部 14 , No. 0460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西晉.竺法護譯 經集部 14 , No. 0461
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西晉.聶道真譯 經集部 14 , No. 0463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 經集部 14 , No. 0464
文殊師利問經
梁.僧伽婆羅譯 經集部 14 , No. 0468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不空.譯 經集部 14 , No. 0469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
元.菩提流支譯 經集部 14 , No. 0470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臣天息災譯 經集部 14 , No. 0472
大聖妙吉祥菩薩說除災教令法輪 闕譯者 密教部 19 , No. 0966
佛說大方廣曼殊室利經 不空譯 密教部 20 , No. 1101
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一品 (亦名五字呪法) 不空譯 密教部 20 , No. 1171
金剛頂超勝三界經說文殊五字真言勝相     不空譯 密教部 20 , No. 1172
金剛頂經瑜伽文殊師利菩薩供養儀軌     不空譯 密教部 20 , No. 1175
千鉢文殊一百八名讚
闕譯者 密教部 20 , No. 1177B
文殊菩薩獻佛陀羅尼名烏蘇? 闕譯者 密教部 20 , No. 1178
文殊師利菩薩六字呪弁鄋k經 闕譯者 密教部 20 , No. 1179
六字神呪經 唐.菩提流志譯 密教部 20 , No. 1180
大方廣菩薩藏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 唐.寶思惟譯 密教部 20 , No. 1181
一髻文殊師利童子陀羅尼念誦儀軌 闕譯者 密教部 20 , No. 1183
大聖妙吉祥菩薩祕密八字陀羅尼修行曼荼羅次第儀軌法一卷 菩提淨智金剛譯 密教部 20 , No. 1184
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 唐.菩提流志譯 密教部 20 , No. 1185A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亦名文殊師利菩薩八字三昧法) 唐.菩提流志譯 密教部 20 , No. 1185B
佛說妙吉祥菩薩陀羅尼 臣法賢.譯 密教部 20 , No. 1186
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
宋.金總持等譯 密教部 20 , No. 1188
佛說文殊菩薩最勝真實名義經 沙囉巴譯 密教部 20 , No. 1189
梵語阿耶曼祖悉哩捺麻捺機矴此云誦聖妙吉祥真實名經聖妙吉祥真實名經 元.釋智譯 密教部 20 , No. 1190
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 臣天息災譯 密教部 20 , No. 1191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讚佛法身禮 (并序) 不空譯 密教部 20 , No. 1195
佛說文殊師利一百八名梵讚
臣法天譯 密教部 20 , No. 1197
聖者文殊利發菩提心願文
元.智慧譯 密教部 20 , No. 1198
文殊師利耶曼德迦呪法
闕譯者 密教部 21 , No. 1218
曼殊室利焰曼德迦萬愛祕術如意法 一行撰譯 密教部 21 , No. 1219
文殊師利菩薩根本大教王經金翅鳥王品一卷 不空譯 密教部 21 , No. 1276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 不空譯 密教部 21 , No. 1299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元.菩提流支譯 釋經
論部 26 , No. 1531
文殊指南圖讚
張商英述 45 , No. 1891
 
二、文殊為主角之一的經典
經典名 譯者 大正新脩大藏經
(冊,編號)
央掘魔羅經卷 宋.求那跋陀羅譯 02 , No. 0120
六度集經卷 吳.康僧會譯 03 , No. 0152
悲華經卷 北涼.曇無讖譯 03 , No. 0157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 大唐.般若譯 03 , No. 0159
菩薩本生鬘論卷第一 宋.紹德慧詢等譯 03 , No. 0160
雜譬喻經 後漢.支婁迦讖譯 04 , No. 0204
舊雜譬喻經卷 吳.康僧會譯 04 , No. 0206
雜譬喻經 比丘道略集 04 , No. 0207
出曜經卷第二十 姚秦.竺佛念譯 04 , No. 0212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陳.婆首那譯 08 , No. 0231
妙法蓮華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09 , No. 0262
正法華經 西晉.竺法護譯 09 , No. 0263
添品妙法蓮華經     隋.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09 , No. 0264
薩曇分陀利經 失譯人名 09 , No. 0265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西晉.竺法護譯 09 , No. 0266
不退轉法輪經 失譯人名 09 , No. 0267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宋.智嚴譯 09 , No. 0268
大法鼓經 宋.求那跋陀羅譯 09 , No. 0270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宋.求那跋陀羅譯 09 , No. 0271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元.菩提留支譯 09 , No. 0272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西晉.竺法護譯 09 , No. 0274
大乘方廣總持經     隋.毘尼多流支譯 09 , No. 0275
無量義經德行品 齊.曇摩伽陀耶舍譯 09 , No. 0276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宋.曇無蜜多譯 09 , No. 0277
大方廣佛華嚴經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 09 , No. 0278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     西晉.聶道真譯 10 , No. 0282
佛說菩薩十住經 東晉.祇多蜜譯 10 , No. 0284
大方廣佛華嚴經 般若譯 10 , No. 0293
佛說羅摩伽經 西秦.聖堅譯 10 , No. 0294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失譯人名 10 , No. 0302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唐.實叉難陀譯 10 , No. 0304
信力入印法門經     元魏.曇摩流支譯 10 , No. 0305
大寶積經 梁.曼陀羅譯 11 , No. 0310
佛說決定毗尼經 敦煌三藏譯 12 , No. 0325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西晉.竺法護譯 12 , No. 0334
須摩提經 唐.菩提流支譯 12 , No. 0336
佛說離垢施女經 西晉.竺法護譯 12 , No. 0338
得無垢女經
(一名論義辯才法門) 元魏.曇般若流支譯 12 , No. 0339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元魏.毘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譯 12 , No. 0341
佛說如幻三昧經 西晉.竺法護譯 12 , No. 0342
入法界體性經 隋.闍那崛多譯 12 , No. 0355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元魏.曇摩流支譯 12 , No. 0357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梁.僧伽婆羅等譯 12 , No. 0358
大般涅槃經 北涼.曇無讖譯 12 , No. 0374
佛說大般泥洹經 東晉.法顯譯 12 , No. 0376
等集眾德三昧經 西晉.竺法護譯 12 , No. 0381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 12 , No. 0382
摩訶摩耶經 (一名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 齊.釋曇景譯 12 , No. 0383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 姚秦.竺佛念譯 12 , No. 0384
大雲無想經 失譯人名 12 , No. 0388
大方等大集經 北涼.曇無讖譯 13 , No. 0397
寶星陀羅尼經 唐.波羅頗蜜多羅譯 13 , No. 0402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不空譯 13 , No. 0404
地藏菩薩本願經 唐.實叉難陀譯 13 , No. 0412
大方廣寶篋經 宋.求那跋陀羅譯 14 , No. 0462
伽耶山頂經 元魏.菩提流支譯 14 , No. 0465
佛說象頭精舍經 隋.毘尼多流支譯 14 , No. 0466
大乘伽耶山頂經 唐.菩提流志譯 14 , No. 0467
佛說維摩詰經 吳.優婆塞支謙譯 14 , No. 0474
佛說月上女經 隋.闍那崛多譯 14 , No. 0480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西晉.聶道真譯 14 , No. 0483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唐.那提譯 14 , No. 0486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失譯人名 14 , No. 0580
思益梵天所問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 15 , No. 0586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元魏.菩提流支譯 15 , No. 0587
佛說須真天子經     西晉.竺法護譯 15 , No. 0588
佛說魔逆經 西晉.竺法護譯 15 , No. 0589
商主天子所問經 隋.闍那崛多譯 15 , No. 0591
佛說佛印三昧經     後漢.安世高譯 15 , No. 0621
佛說阿闍世王經 後漢.支婁迦讖譯 15 , No. 0626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
(一名阿闍世王品) 西晉.竺法護譯 15 , No. 0627
佛說放鉢經 闕譯人名 15 , No. 0629
佛說慧印三昧經 吳.支謙譯 15 , No. 0632
佛說如來智印經     闕譯人名 15 , No. 0633
無極寶三昧經 西晉.竺法護譯 15 , No. 0636
佛說寶如來三昧經 東晉.祇多蜜譯 15 , No. 0637
佛說超日明三昧經     西晉.聶承遠譯 15 , No. 0638
佛說月燈三昧經 (一名文殊師利菩薩十事行經)
宋.先公譯 15 , No. 0640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15 , No. 0642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15 , No. 0643
不必定入定入印經 元魏.般若流支譯 15 , No. 0645
力莊嚴三昧經 隋.那連提耶舍譯 15 , No. 0647
諸法無行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 15 , No. 0650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    宋.紹德等譯 15 , No. 0652
菩薩瓔珞經 (一名現在報) 姚秦.竺佛念譯 16 , No. 0656
大乘百福相經 唐.地婆訶羅譯 16 , No. 0661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唐.地婆訶羅再譯 16 , No. 0662
深密解脫經卷     元魏.菩提流支譯 16 , No. 0675
相續解脫如來所作隨順處了義經 闕譯者名 16 , No. 0679
惟日雜難經 吳.支謙譯 17 , No. 0760
佛說法集經     元魏.菩提流支譯 17 , No. 0761
大乘四法經 實叉難陀譯 17 , No. 0774
佛說校量數珠未w經 唐.寶思惟譯 17 , No. 0788
佛說內藏百寶經 後漢.支婁迦讖譯 17 , No. 0807
諸佛要集經 西晉.竺法護譯 17 , No. 0810
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西晉.竺法護譯 17 , No. 0812
佛說無希望經 西晉.竺法護譯 17 , No. 0813
佛說象腋經 宋.曇摩蜜多譯 17 , No. 0814
佛說大淨法門經 西晉.竺法護譯 17 , No. 0817
大莊嚴法門經 (亦名文殊師利神通力經,亦名勝金色光明德女經) 隋.那連提耶舍譯 17 , No. 0818
第一義法勝經 元魏.般若流支譯 17 , No. 0833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隋.闍那崛多等譯 17 , No. 083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唐.佛陀多羅譯 17 , No. 0842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唐.釋智嚴譯 17 , No. 0847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唐.一行譯 18 , No. 0848
大毘盧遮那佛說要略念誦經 菩提金剛三藏譯 18 , No. 0849
攝大毘盧遮那經大菩提幢諸尊密印標幟曼荼羅儀軌卷 輸波迦羅譯 18 , No. 0850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悲生曼荼羅廣大成就儀軌供養方便會 闕譯者名 18 , No. 0852a
大毘盧舍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悲生曼荼羅廣大成就儀軌卷 闕譯者名 18 , No. 0852b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菩提幢標幟普通真言藏廣大成就瑜伽卷 青龍寺沙門法全集 18 , No. 0853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 唐.金剛智譯 18 , No. 0866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文殊是金剛利菩薩) 般若譯 18 , No. 0868
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大廣智三藏和說 18 , No. 0871
清淨法身毘盧遮那心地法門成就一切陀羅尼三種悉地 闕譯者名 18 , No. 0899
佛說陀羅尼集經 唐阿地瞿多譯 18 , No. 0901
念誦結護法普通諸部 三藏金剛智授與灌頂弟子 18 , No. 0904
藥師七佛供養儀軌如意王經     儀賓工布查布舊譯 19 , No. 0927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 唐.般剌蜜帝譯 19 , No. 0945
大佛頂廣聚陀羅尼經卷 闕譯者名 19 , No. 0946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陀波利譯 19 , No. 0967
佛頂尊勝陀羅尼真言 闕譯者名 19 , No. 0974E
仁王般若陀羅尼釋 不空譯 19 , No. 0996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 般若共牟尼室利譯 19 , No. 0997
法華曼荼羅威儀形色法經 不空譯 19 , No. 1001
菩提場莊嚴陀羅尼經 不空譯 19 , No. 1008
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 臣施護奉 詔譯 19 , No. 1025
攝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經計一法中出無量義南方滿願補陀落海會五部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儀形色執持三摩耶幖幟曼荼羅儀軌(但呪讚及作法宜視大儀軌內) 不空譯 20 , No. 1067
聖賀野紇哩縛大威怒王立成大神驗供養念誦儀軌法品 不空譯 20 , No. 1072A
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 唐.菩提流志譯 20 , No. 1092
宗叡僧正於唐國師所口受 闕譯者名 20 , No. 1156B
金剛手光明灌頂經最勝立印聖無動尊大威怒王念誦儀軌法品     不空譯 21 , No. 1199
勝軍不動明王四十八使者祕密成就儀軌一卷 僧遍智集 21 , No. 1205
聖閻曼德迦威怒王立成大神驗念誦法一卷 不空譯 21 , No. 1214
佛說出生一切如來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經     臣法護譯 21 , No. 1243
佛說金毘羅童子威德經 不空譯 21 , No. 1289
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 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 21 , No. 1331
七佛所說神呪經     闕譯者名 21 , No. 1332
陀羅尼雜集 闕譯者名 21 , No. 1336
大方等陀羅尼經 北涼.法眾譯 21 , No. 1339
金剛上味陀羅尼經 元魏.佛陀扇多譯 21 , No. 1344
金剛場陀羅尼經 隋.闍那崛多譯 21 , No. 1345
東方最勝燈王陀羅尼經 隋.闍那崛多譯 21 , No. 1353
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隋.闍那崛多等譯 21 , No. 1354
佛說聖最上燈明如來陀羅尼經 臣施護譯 21 , No. 1355
佛說聖最勝陀羅尼經 臣施護譯 21 , No. 1409
佛說造像量度經解 清工布查布譯并解述 21 , No. 1419
舍利弗問經 闕譯者名 24 , No. 1465
佛說菩薩內戒經 宋.求那跋摩譯 24 , No. 1487
清淨毘尼方廣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 24 , No. 1489
寂調音所問經(一名如來所說清淨調伏) 宋.法海譯 24 , No. 1490
佛說淨業障經 失譯人名 24 , No. 1494
大智度論    後秦.鳩摩羅什譯 25 , No. 1509
金剛仙論     魏.菩提流支譯 25 , No. 1512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後魏.菩提留支共沙門曇林等譯 26 , No. 1519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元魏.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 26 , No. 1520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後魏.菩提流支譯 26 , No. 1525
寶髻經四法憂波提舍     元魏.目智仙譯 26 , No. 1526
般若燈論釋 唐.波羅頗蜜多羅譯 30 , No. 1566
菩薩善戒經     宋.求那跋摩譯 30 , No. 1582
究竟一乘寶性論     後魏.勒那摩提譯 31 , No. 1611
大乘集菩薩學論     臣法護等譯 32 , No. 1636
菩提行經 臣天息災譯 32 , No. 1662
釋摩訶衍論 姚秦.筏提摩多譯 32 , No. 1668
大宗地玄文本論     真諦三藏譯 32 , No. 1669
法華義記 雲法師撰 33 , No. 1715
妙法蓮華經玄義     天台智者大師說 33 , No. 1716
法華玄義釋籤 天台沙門湛然述 33 , No. 1717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     天台智者大師說 34 , No. 1718
法華文句記 唐天台沙門湛然述 34 , No. 1719
法華義疏 闕撰述者名 34 , No. 1721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     沙門基撰 34 , No. 1723
法華玄贊義決 慧沼撰 34 , No. 1724
觀音玄義記 宋.知禮述 34 , No. 1727
觀音義疏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34 , No. 1728
觀音義疏記卷 宋.知禮述 34 , No. 1729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 智儼述 35 , No. 1732
華嚴經探玄記 魏.法藏述 35 , No. 1733
花嚴經文義綱目 闕撰述皷名 35 , No. 1734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唐.澄觀撰 35 , No. 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唐.澄觀述 36 , No. 1736
大華嚴經略策     唐.澄觀述 36 , No. 1737
新華嚴經論 唐.李通玄撰 36 , No. 1739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卷大意略敘 唐.李通玄造 36 , No. 1740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 唐.李通玄撰 36 , No. 1741
大方廣佛華嚴經願行觀門骨目 實叉難陀譯 36 , No. 1742
勝鬘寶窟     釋吉藏撰 37 , No. 1744
無量壽經義疏 慧遠撰 37 , No. 1745
觀無量壽經義疏 釋慧遠撰 37 , No. 1749
阿彌陀經疏 京兆慈恩寺基法師撰 37 , No. 1757
大般涅槃經集 釋福田義釋 37 , No. 1763
大般涅槃經義記     隋釋慧遠述 37 , No. 1764
大般涅槃經疏 隋章安頂法師撰 38 , No. 1767
彌勒經遊意 闕撰述者名 38 , No. 1771
觀彌勒菩薩上兜率天經題序 大慈恩寺基撰 38 , No. 1772
三彌勒經疏 興撰 38 , No. 1774
注維摩詰經卷 後秦.釋僧肇選 38 , No. 1775
維摩義記卷 慧遠撰 38 , No. 1776
維摩經玄疏 智顗撰 38 , No. 1777
維摩經略疏 湛然略 38 , No. 1778
維摩經略疏垂裕記 釋智圓述 38 , No. 1779
淨名玄論 吉藏法師造 38 , No. 1780
維摩經義疏 吉藏撰 38 , No. 1781
說無垢稱經贊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38 , No. 1782
金光明經文句記     宋.釋知禮述 39 , No. 1786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 唐.宗密述 39 , No. 1795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 沙門一行阿闍梨記 39 , No. 1796
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 零妙寺僧釋 39 , No. 1797
首楞嚴義疏注經     長水沙門子璿集 39 , No. 1799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跡義記 法崇進述 39 , No. 1803
法華論疏 胡吉藏撰 40 , No. 1818
成唯識論了義燈    淄洲大雲寺沙門惠沼撰 43 , No. 1832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 魏.法藏撰 44 , No. 1838
大乘起信論義疏     慧遠撰 44 , No. 1843
大乘義章 遠法師撰 44 , No. 1851
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闕撰述者名 45 , No. 1856
肇論疏 釋元康作 45 , No. 1859
大乘法苑義林章     基撰 45 , No. 1861
勸發菩提心集 沙門慧沼撰 45 , No. 1862
能顯中邊慧日論 慧沼撰 45 , No. 1863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法藏述 45 , No. 1866
華嚴五教止觀 唐.杜順說 45 , No. 1867
華嚴一乘十玄門 唐.杜順說 45 , No. 1868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釋智儼集 45 , No. 1870
花嚴經關脈義記 闕撰述者名 45 , No. 1879a
三聖圓融觀門 沙門澄觀述 45 , No. 1882
注華嚴法界觀門 沙門宗密注 45 , No. 1884
註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 廣智大師本嵩述 45 , No. 1885
法界圖記叢髓錄 闕撰述者名 45 , No. 1887B
解迷顯智成悲十明論 唐.李通玄撰 45 , No. 1888
華嚴一乘成佛妙義 沙門見登之集 45 , No. 1890
關中創立戒壇圖經(并序) 唐.沙門釋道宣撰 45 , No. 1892
釋門歸敬儀 闕撰述者名 45 , No. 1896
律相感通傳 唐.釋道宣撰 45 , No. 1898
中天竺舍衛國祇洹寺圖經 闕撰述者名 45 , No. 1899
菩薩戒本宗要 沙門大賢撰 45 , No. 1906
慈悲道場懺法 闕撰述者名 45 , No. 1909
摩訶止觀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46 , No. 1911
止觀輔行傳弘決 唐.沙門湛然述 46 , No. 1912
四念處 隋.章安灌頂記 46 , No. 1918
觀心論疏 隋.沙門灌頂撰 46 , No. 1921
法華經安樂行義 陳.南嶽思大禪師說 46 , No. 1926
四教義 智顗禪師撰 46 , No. 1929
四明尊者教行錄 沙門宗曉編 46 , No. 1937
方等三昧行法 隋.智者大師說 46 , No. 1940
密呪圓因往生集 沙門智廣編集
沙門慧真編集
沙門金剛幢譯定 46 , No. 1956
安樂集 釋道綽撰 47 , No. 1958
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未w法門 比丘善導集記 47 , No. 1959
釋淨土群疑論 西都千福寺大德懷感撰 47 , No. 1960
五方便念佛門 天台智者大師撰 47 , No. 1962
淨土論 唐.釋迦才撰 47 , No. 1963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沙門基撰 47 , No. 1964
念佛三昧寶王論 唐.沙門飛錫撰 47 , No. 1967
樂邦文類 (并序) 沙門.宗曉編次 47 , No. 1969A
廬山蓮宗寶鑑 闕撰述者名 47 , No. 1973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沙門妙叶集 47 , No. 1974
西方合論 闕撰述者名 47 , No. 1976
集諸經禮懺儀 唐.沙門智昇撰 47 , No. 1982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末 沙門法照述 47 , No. 1983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慧然集 47 , No. 1985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沙門慧印校訂 47 , No. 1986A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 沙門慧印校訂 47 , No. 1987A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 門人明識大師賜紫守堅集 47 , No. 1988
汾陽無德禪師語錄     門人住石霜山慈明大師楚圓集 47 , No. 1992
黃龍慧南禪師語錄 闕撰述者名 47 , No. 1993
明覺禪師語錄 參學小師惟貌s 47 , No. 1996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宋.紹隆等編 47 , No. 1997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慧日禪師臣蘊聞 47 , No. 1998A
密菴和尚語錄 崇岳了悟等編 47 , No. 1999
虛堂和尚語錄 闕撰述者名 47 , No. 2000
宏智禪師廣錄 闕撰述者名 48 , No. 2001
如淨和尚語錄 闕撰述者名 48 , No. 2002A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 闕撰述者名 48 , No. 2003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侍者離知錄 48 , No. 2004
無門關 闕撰述者名 48 , No. 2005
人天眼目 闕撰述者名 48 , No. 2006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闕撰述者名 48 , No. 2012B
禪源諸詮集都序     唐.沙門宗密述 48 , No. 2015
宗鏡錄 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48 , No. 2016
萬善同歸集 智覺禪師延壽述 48 , No. 2017
真心直說 闕撰述者名 48 , No. 2019A
禪林寶訓 沙門淨善重集 48 , No. 2022
緇門警訓 闕撰述者名 48 , No. 2023
禪關策進 沙門袾宏輯 48 , No. 2024
勅修百丈清規 臣僧德煇重編 48 , No. 2025
十八部論 陳真諦譯 49 , No. 2032
佛祖統紀 宋.沙門志磐撰 49 , No. 2035
佛祖歷代通載 華亭念常集 49 , No. 2036
釋氏稽古略 烏程職里寶相比丘釋 49 , No. 2037
三國遺事 闕撰述者名 49 , No. 2039
釋迦譜 梁.沙門釋僧祐撰 50 , No. 2040
釋迦氏譜 終南山釋氏 50 , No. 2041
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 京弘福道場釋彥琮 50 , No. 2051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沙門慧立本 釋彥悰箋 50 , No. 2053
大唐故大德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行狀 前試左領軍衛兵曹參軍輸林待詔臣趙遷 50 , No. 2056
付法藏因緣傳 元魏.吉迦夜共曇曜譯 50 , No. 2058
續高僧傳 唐.沙門釋道宣撰 50 , No. 2060
宋高僧傳 宋.沙門贊寧撰 50 , No. 2061
大明高僧傳 沙門釋如惺撰 50 , No. 2062
神僧傳 闕撰述者名 50 , No. 2064
海東高僧傳 沙門覺訓撰 50 , No. 2065
弘贊法華傳 藍谷沙門慧詳撰 51 , No. 2067
法華傳記 闕撰述者名 51 , No. 2068
淨土往生傳 闕撰述者名 51 , No. 2071
往生集 沙門袾宏輯 51 , No. 2072
華嚴經傳記 沙門法藏集 51 , No. 2073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無生居士胡幽貞刊纂 51 , No. 2074
曆代法寶記 (亦名師資眾脈傳。亦名定是非摧邪顯正破壞一切心傳。亦名最上乘頓悟法門) 闕撰述者名 51 , No. 2075
景德傳燈錄 闕撰述者名 51 , No. 2076
續傳燈錄 闕撰述者名 51 , No. 2077
傳法正宗記 宋.釋契嵩編修 51 , No. 2078
三寶感應要略錄 釋子非濁集 51 , No. 2084
高僧法顯傳 東晉沙門釋法顯自記遊天竺事 51 , No. 2085
釋迦方志 終南太一山釋氏 51 , No. 2088
廬山記 陳舜姨?51 , No. 2095
南嶽總勝集 闕撰述者名 51 , No. 2097
古清涼傳 唐.沙門慧祥撰 51 , No. 2098
廣清涼傳 延一重編 51 , No. 2099
續清涼傳 張商英 述 51 , No. 2100
弘明集     梁.僧祐撰 52 , No. 2102
廣弘明集 唐.沙門釋道宣撰 52 , No. 2103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唐.釋道宣撰 52 , No. 2106
道宣律師感通錄 唐.釋道宣撰 52 , No. 2107
破邪論 唐.釋法琳撰 52 , No. 2109
十門辯惑論 沙門釋復禮撰 52 , No. 2111
北山錄 闕撰述者名 52 , No. 2113
護法論 宋.張商英述 52 , No. 2114
代宗朝贈司空大辨正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 沙門釋圓照集 52 , No. 2120
經律異相 梁.寶唱等集 53 , No. 2121
法苑珠林 釋道世撰 53 , No. 2122
諸經要集    釋道世集 54 , No. 2123
釋氏要覽 釋道誠集 54 , No. 2127
一切經音義     沙門慧琳撰 54 , No. 2128
續一切經音義 沙門希麟集 54 , No. 2129
翻譯名義集 普潤大師法雲編 54 , No. 2131
出三藏記集 釋僧祐撰 55 , No. 2145
續古今譯經圖紀 沙門智昇撰 55 , No. 2152
諸阿闍梨真言密教部類總錄     沙門安然集 55 , No. 2176
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 沙門道氤集 85 , No. 2733
持誦金剛經靈驗未w記 闕撰述者名 85 , No. 2743
法華經疏 闕撰述者名 85 , No. 2750
法華問答 闕撰述者名 85 , No. 2752
華嚴經章 闕撰述者名 85 , No. 2753
花嚴經義記 大覺寺沙門惠光述 85 , No. 2756
涅槃經義記 85 , No. 2764A
大涅槃經義記 85 , No. 2764B
藥師經疏 85 , No. 2766
維摩義記 85 , No. 2768
維摩經疏 85 , No. 2771
維摩經抄 85 , No. 2773
淨名經集解關中疏     中京資聖寺沙門道液集 85 , No. 2777
淨名經關中釋抄 沙門道述 85 , No. 2778
大乘稻芉經隨聽疏 沙門法成集 85 , No. 2782
諸經要抄 85 , No. 2819
菩薩藏修道眾經抄 85 , No. 2820
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 (一名慈悲集) 大唐慈愍三藏慧日集 85 , No. 2826
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     南岳沙門法照撰 85 , No. 2827
楞伽師資記 85 , No. 2837
押座文類 85 , No. 2845
佛說護身命經 界比丘道真 85 , No. 2865
佛說決罪福經 85 , No. 2868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85 , No. 2871
佛說大辯邪正經 85 , No. 2893
佛說法句經 85 , No. 2901
2. 近人著述
(一)日文論著
A.書籍
山田龍城著《大乘佛教成立論序說》,東京樂平社,1959年3月。
中島秀之,松原仁,本位田真一編《協調プログラミング例題集 : 「文殊の知恵」を目指して》東京共立出版,1996年4月
平川彰《初期大乘と法華思想》,東京春秋社,1989年1月。
平川彰《大乘佛教の教理と教團》,東京春秋社,1989年6月。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89年11月。
《文殊院遺文(上)、(下)》京都住友修史室,1952年
《文殊院小伝 ; 蘇我壽濟翁小伝 ; 住友氏と蘇我氏》 京都住友修史室,1951年
ゲシェー・ソナム・ギャルツェン・ゴンタ解説《チベット仏教 : 文殊菩薩 (マンジュシュリ) の秘訣》京都法蔵館,2004年2月
石川透著《図解御伽草子》慶應義塾図書館蔵,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3年4月
京都府教育委員会編《重要文化財海住山寺文殊堂修理工事報告書》,京都府教育委員会,1964年3月
良純教授古稀記念論文集》,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3年9月
重要文化財如意寺阿弥陀堂文殊堂三重塔修理委員会編《重要文化財如意寺阿弥陀堂・文殊堂・三重塔・修理工事報告書》神戸重要文化財如意寺阿弥陀堂文殊堂三重塔修理委員会,1960年2月
佐藤良純教授古稀記念論文集刊行会編<インド文化と仏教思想の基調と展開> 《佐藤
増田慈良著《インド仏教史論》,東京大正大学,1986年3月
靜谷正雄著《初期大乘佛教の成立過程》,京都百華苑,1974年7月。
 
B.論文
<不空三藏の文殊菩薩信仰>《大正大學研究紀要(文學部.佛教學部)70輯》,1985年
下松 徹<文殊菩薩>《高野山大學密教文化研究所紀要8号》, 1994年
平川彰<文殊師利法王子の意味と一生補處>《印度哲學佛教學10号》,1995年
光川豐藝<『文殊師利遊戲大乘經』の研究>《龍谷大學論集446号》,1995年
光川 豐藝,<文殊師利菩薩『所說經』の研究>《龍谷大學論集450号》,1997年
金子啓明執筆・編集《文殊菩薩像》東京至文堂,1992年7月
明暘<佛教的五大菩薩(2)>《法音1991年2期》,1991年
真鍋俊照編著<仏教美術と歴史文化>《真鍋俊照博士還暦記念論集》京都法藏館,2005年10月
栂尾祥瑞編<秘密集會經要略>《他三編》京都臨川書店,1983年3月
 
(二)中文論著
中村元著,支地譯《慈悲》,台北東大,1997年9月。
山田龍城著《大乘佛教成立論序說》,東京樂平社,1959年3月。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桂冠,1990年6月。
李博永《文殊大士靈感錄》,台中佛教文化流通社,1986年6月。
李英豪《佛像珍藏》,台北藝術,1995年1月。
李崇建《千年佛雕史》,台北藝術,1997年7月。
張曼濤編《淨土思想論集<一>》,台北大乘文化,1978年12月。
張曼濤編《大乘佛教之發展》,台北大乘文化,1979年5月
張澄基《佛學今詮》,北慧炬,1983年4月。
張曼濤《佛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書局,1987年10月。
慧門居士編《四大菩薩聖德叢書──大智文殊菩薩聖德叢編》,台北彌勒,1980年5月。
鄭金德《現代佛學原理》,台北東大,1986年1月。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淨土教概論》,台北華宇,1988年2月。
木村泰賢著,演培法師譯《大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1989年。
印順法師《學佛三要》,台北正聞,1971年10月。
印順法師《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台北正聞,1989年8月。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1981年5月。
傅偉勳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1990年10月。
加定哲定著,劉衛星譯《中國佛教文學》,北京今日中國,1990年12月。
杜斗城《敦煌五台山文獻校錄研究》,山西山西人民,1991年5月。
寗強《敦煌佛教藝術》,高雄復文,1992年8月。
明.鎮澄撰,印光修訂《四大名山志.清涼山志》,台南和裕,1993年8月。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東大,1993年9月。
陳揚炯著《浮屠世界叢書.文殊菩薩》,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出版,1994年10月。
鎌田茂雄著,關世傑譯《四大名山的故事》,台北圓明,1995年。
藍吉富編《文殊菩薩聖德新編》,台北迦陵,1995年。
黃徵、吳偉校注《敦煌願文集》,湖南岳麓書社,1995年11月。
聖嚴法師《世界佛教通史》,台北東初,1969年。
全佛編輯部《文殊菩薩經典》,台北全佛,1995年12月。
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文殊菩薩──智慧之主》,2005年3月。
潘桂明《中國的佛教》,北京商務,1997年4月。
法鼓文化編《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12月。
《初期大乘と法華思想》,東京春秋社,1989年1月。
靜谷正雄著《初期大乘佛教の成立過程》,京都百華苑,1974年7月。
 
周慶華《故事學》,臺北五南,2002年
周華山著《意義:詮釋學的啟迪》,臺北市臺灣商務,1993年
徐岱《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發行,1992年
李建盛著《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詮釋學》上海譯文出版發行,2002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96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發行,1994年
戴衛.赫爾曼 (David Herman) 主編、馬海良譯《新敘事學》,2002年
華萊士 •馬丁 Wallace Martin 著、 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1990年
賴賢宗著《佛教詮釋學》臺北市新文豐,2003年
傅偉勳著《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 :「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市東大出版,1980年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9月版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臺北市五南,1999年
特雷西 [D. Tracy]著、馮川譯《詮釋學.宗教.希望 :多元性與含混性》上海三聯書店出版,1998年
 
二、 學位論文
邱鎮京《敦煌變文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54學年度碩士論文。
釋依淳《本生經的起源及其開展》,文化印研所74學年度碩士論文。
李明芳《大乘佛教倫理思想研究》,文化印研所76學年度碩士論文。
趙立真《敦煌讚文研究》,中央中文所82學年度碩士論文。
黃靖芠著《文殊師利菩薩本願研究》,國立成奶j學中國文學系87學年度碩士論文。
林艷枝《敦煌文獻呈現之社會生活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7學年度博士論文。
林微萱《璀燦古今-從敦煌藝術探討佛相繪畫之美》,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在職專班91學年度碩士論文。
徐矗明《敦煌壁畫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87學年度碩士論文。
葉珠紅著《寒山子資料考辨》,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1學年度碩士論文。
三、 期刊論文
楊政河<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四期,1980年10月。
陳娟珠<普賢菩薩善導群倫略解>,《華梵佛學年刊》,1985年。
蔡光超<願的體相用>,《慧炬》第258期,1985年12月。
陳玉蛟<「發心」在漢藏佛學中之意義及其在宗教實踐上之心理弁?gt;,《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1990年4月。
鄭學禮<佛教諸種道德之現代詮釋>,《東方宗教研究》第1期,1990年
黃連忠<從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論人間佛教的不共義>,《獅子吼》32卷:9期,1993年9月。
尤惠貞<略論菩薩弘折與留惑潤生>,《中正大學學報》,1994年10月。
明了<燃指供佛的本意在布施與求法>,《福田》第118期,1996年4月。
賴谷正雄<彌勒、觀音、文殊之登場(下)>,《福田》第118期,1996年4月。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