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05 09:06:40
學習次第 : 進階

《證成現象即佛論》釋義(二)

(二)建立自宗——現象即佛

該論從頭到尾,都是以問答、辯論的方式來證明的。首先,其中一方站在密法的角度提出辯論主題或者焦點,另一方提出反駁意見,這樣以一來一去、層層推進的方式,讓讀者逐步打消疑團,從而接受現象即佛這一密宗核心見解。

1
、提出見解

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佛的身、口、意之金剛壇城。這個壇城本來就是如此,不需要通過修法或其他方法,去讓它變成佛的壇城。世間,是指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出世間,是指佛菩薩所證悟的境界。金剛的意思,就是無二無別——眾生的身、口、意,與佛的身、口、意,在本質上無二無別。眾生的身體即是佛身,眾生的語言即是佛語,眾生的心或意識即是佛智。

一切顯現都是佛的壇城的觀點,是佛教中層次很高的見解。從顯宗的角度來說,這是第三轉*輪的思想,已經超越了第一轉*輪和第二轉*輪的思想;從修行人的角度來說,這是八地菩薩的境界,雖然還不是佛的境界,但已經遠遠超越了凡夫和七地菩薩的境界。所以初學者不太容易理解。

但通過系統的學習——首先,根據第一轉*輪的觀點去看世界,就會產生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有漏皆苦等觀點。通過這些觀點培養出離心,就能與輪回分道揚鑣;第二,依靠第二轉*輪的空性理念,打破人我執、法我執等一切執著,從而證悟空性、斬斷煩惱以及煩惱所導致的各種痛苦;之後,再去理解第三轉*輪所講的如來藏、佛性等佛的境界,也會水到渠成。其實密法所講的自然智慧也不過如此。

一切顯現即是佛的壇城要從兩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個層次,是佛的境界,也是至高無上、究竟終極的境界;第二個層次,是五方佛刹土的清淨顯現。比如說,中間是毗盧遮那佛,東方是不動佛等等。八地以上的菩薩看我們現在的世界,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樣污濁不堪,而是清淨無垢、一塵不染的佛刹。內在有情都是佛菩薩,外在器世界是莊嚴聖潔的無量殿,一切都像極樂世界一般美好。但在佛的境界中,連這些有相的東西也不存在,一切都是光明和空性,也即密法所講的心的本性,禪宗所講的佛性。

當我們證悟了心的本性,也即甯瑪巴的大圓滿,或是禪宗的本來面目的那一瞬間,就可以基本上大概知道什麼是清淨、光明或空性等等。雖然相對來說很模糊的,但還是有一點概念。

佛教所講的光明,不是光學裏講的可見光、不可見光等等。實際上光明根本不是光,而是非常清淨的境界,只是用字來形容而已。在我們的概念中,似乎空性比較容易理解——我們過去以為存在的世界,原來並不存在,就叫做空性。其實這只是對空性的初步瞭解,是我們自己創立的空性,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性。即便如此,這種觀念也對我們有很大幫助——過去我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存在的,故而執著一切事物。比如,假如我們認為金錢是存在的東西,而且會帶來實實在在的快樂,就會挖空心思去掙錢。於其過程中,患得患失、斤斤計較,再往上發展,就演變出輪回中的一切痛苦。換言之,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執著。

禪宗經常講放下。要放下,必須證悟空性。雖然空性的理念不是真正的空性,離諸法的本來面目還有一定的距離,但卻能推翻我們的執著。

理解空性之後,我們會認為,這個世界雖然不存在,如幻如夢,但從顯現的角度來說,世界還是和我們現在看到的世界一樣不清淨,從來不會認為,除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以外,還有一個新的世界,這也是一種執著。

密法經常講,一切顯現不但是空性而且是清淨的,並讓我們去觀想一切都是佛的壇城。像極樂世界一樣,植物都是珊瑚、瑪瑙、琉璃等珠寶,佛的宮殿也比我們現在看到的房子高大幾倍甚至幾十倍,但實際上佛刹與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同一個世界。

其實,這些也不是物質真正的本性或佛性,還沒有到達佛的境界,只是在八地以上的菩薩面前所顯現的景象,只不過比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真實多了。如來藏光明不可能有頭、有手、有顏色、有形狀,更不可能有建築物、山水、植物及動物,它已經超越了常人的感官界限。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佛刹也不是絕對真實的,那我們怎麼還要去接受這樣的觀念呢?因為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就可以推翻我們對現有世界的錯誤見解——一口咬定世界就是自己現在看到的樣子,不可能是另一番模樣。而我們的所有煩惱,也都是由這種錯誤觀念導致的,若能斷除、推翻這種觀念,則所有的痛苦、煩惱都可以一併消除,所以接受這樣的觀念是有必要的。

通達上述兩個層次後,才能了知什麼是真正的佛的壇城。也即是說,佛的壇城並不是一個建築物。不少人去色達五明佛學院的時候見過壇城,認為佛的壇城就是那樣。其實,真正意義上的佛的壇城,就是如來藏、光明、空性,這是最究竟的見解和境界。

2
、具此見解之必要

因為密法有了這個獨有觀點,才使密法在與之相應的修行、行為等方面,都有一些不易為小乘佛教與大乘顯宗所接受的、比較突出的特點。

比如說,從普通人、小乘行人與普通大乘顯宗行人的角度來看,把自己觀想為金剛薩埵或釋迦牟尼佛是荒唐可笑的。因為凡夫根本就不是金剛薩埵或釋迦牟尼佛,凡夫與佛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很多人喜歡修本尊法,但如果沒有這些見解,修本尊法不會起到任何作用,所以,這個見解在密法裏面很重要。

前面也提到過,顯宗經典是一個很龐大的系統。其中的層次也是高低不均——深、淺、了義、不了義都含雜其間。此處所指的顯宗,是一般意義上的顯宗,而不包括《維摩詰經》之類的深奧、了義的顯宗經典。

在學習這部論典的時候,我們不能認為這是顯宗和密宗或密宗之間的兩個宗派在辯論。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現在的觀點在與佛的智慧進行辯論。其中持懷疑態度、持反對意見的,就是我們自己。

因為除了學過密宗的人,對現象即佛興許會有一些概念,知道自己所看到的,只是一種幻覺,是無明的產物,其本質並非如此以外,其他沒有學過佛教的普通人都會認為:周邊的世界,就是自己現在看到的不清淨的樣子,而不是佛的壇城。

首先,我們會認為,周邊的世界都是實有的,而不是不存在、如幻如夢的。因為金錢很實在,是不可缺少的生活支柱,所以要拼命地掙錢。

但在學習中觀以後,至少從理論上懂得並接受世界如幻如夢的真相,但仍然會認為這些如幻如夢的現象是不清淨的——眾生就是眾生,煩惱就是煩惱。因為世界不清淨,所以就有痛苦、有煩惱,因為有煩惱有痛苦,所以就要學佛,要成佛。這是學完中觀以後仍會固守的錯誤觀念。

密宗修行人,需要破除兩個執著:一是人我法我的實有執著,顯宗的中觀也能非常順利地破除這個與空性相矛盾的執著;另外一個執著,即是不清淨的執著。通過密宗的見解和修法,就能斷除這個與八地菩薩的見解相衝突的執著。所以在顯宗裏面,這個認為世界是不清淨的執著最終還是要破除。

就像學習中觀一樣,其方法與理論,不是為了破唯識、破小乘,而是為了破除我們自己的錯誤觀念,因為我們自己自覺不自覺地也抱持著一些小乘或唯識的觀點。學習此論的目的和任務,不是為了往外去觀察、推翻、辯論,試圖與顯宗、唯識或中觀一較高低,而是要推翻我們自身的不清淨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斷除痛苦的根源。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