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08 00:00:05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六)

    辰二、正發此心分三:一、修慈 二、修悲 三、修增上意樂

    【第二,正發此心分三。】

    “此心”是希求利他之心。“發起希求利他之心”的修法有三:一、修慈;二、修悲;三、修增上意樂。

    巳一、修慈分五:一、慈的所緣與行相 二、慈心之利益 三、雖然最初難生但意義極大,故下至讀誦詞句而修 四、修習次第 五、真實修習之方法

    午一、慈的所緣與行相

    【初修慈中,慈所緣[1]者,謂不具足安樂有情。】

    慈心的所緣,是缺乏安樂的有情。

    【行相者,謂念雲何令遇安樂,惟願令其獲得安樂,我應令其遇諸安樂。】

    慈心的行相,即慈心心理活動的相狀,有三個方面,即思惟:怎麼能讓他得到安樂?多麼希望他獲得安樂;應當由我來為他成辦安樂。

    《瑜伽師地論》說:“以慈心者,為欲令得樂義故。”

    例如:明朝宰相馮琢庵的父親是個善人。有一年隆冬的早晨,他遇見一人倒在雪地中,半身都已凍僵了,於是,他解下皮襖為他穿上,而且把他帶回家,無微不至地照顧。

    當時,馮善人的心理是:如何能讓他得到溫暖?他能得到溫暖該有多好!我應當幫他得到溫暖。

    又比如,見別人內心缺乏安樂,我們想:如何讓他獲得內心的安樂?多麼希望他得到心靈的安樂!我應當教他實現安樂的方法,讓他得到安樂。

    總之,慈心的行相是三種心:一、著想心(替別人著想的善心);二、善願心(希望他人獲得安樂的善願);三、責任心(發心為他成辦安樂的善心)。

    慈心有悅意慈和與樂慈兩種,悅意慈是見眾生如同獨子般悅意的慈心,通過修習知母、念恩、報恩,自然會生起悅意慈。此處所說的是與樂慈。

    午二、慈心之利益分二:一、慈心利益之量 二、慈心的功德種類

    為何要宣說慈心的利益呢?

    不打開寶囊就不知囊中有寶,同理,若不宣說則不知慈心的利益。所以,有必要對希求大福德之善緣者宣說慈心的利益。瞭解利益之後,就會努力修持。

    【勝利者。】

    具足以上三種行相的慈心,能引生極殊勝的利益。以下從功德之量與功德種類兩方面說明,就是要顯示慈心福德之廣大,尤其會出生哪些利益。

    未一、慈心利益之量分三:一、慈勝廣大財供 二、慈勝廣修梵行 三、慈勝長期持戒

    申一、慈勝廣大財供

    【《三摩地王經》雲:“遍於無邊俱胝刹,盡其無量眾供養,以此常供諸勝士,不及慈心一數分。”】

    前三句假設了一種廣大供養,第一句說供養處,第二句說供養物,第三句說供養時和供養境,第四句通過較量彰顯慈心福德之廣大。

    《三摩地王經》說:普遍在無邊俱胝的世界中,用盡不計其數的供養物,以此持續不斷地供養一切賢聖,也比不上慈心功德之一分。

    【此說較以廣大財物,于究竟田[2]常時供養,其福尤大。】

    上一頌是說,相比常時對究竟田作廣大財供養,修慈心的福德更為巨大。

    靜心體會一下,供養的處所、供物、時間、對境如此廣大、殊勝,但由此產生的極大福德,卻不如慈心福德之一分。這說明,相比不具慈心的大供養,給予一切眾生安樂的慈心更偉大、更可貴,力量更巨大。

    申二、慈勝廣修梵行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雲:“于東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莊嚴,其中有情皆具安樂,如諸苾芻入滅定樂。”】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說:在東北方有一尊大自在王佛,佛所教化的世界名叫千莊嚴,在那裏的有情都具有如比丘入滅盡定般的大安樂。

    【“設于彼土修淨梵行,經過百千俱胝年歲,若於此土最下乃至於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生慈心,其所生福較前尤多,況晝夜住。”】

    此段是較量功德。一是在安樂世界裏,持續萬億年修持清淨梵行,一是在此穢土下至一彈指頃的短暫時間中,緣一切有情生起慈心,後者福德遠遠超勝前者,何況日夜安住慈心。

    在安樂世界修梵行和在惡濁世界修慈心是兩種修法,後者一彈指頃的修行竟超過前者萬億年的久修,說明“慈”法是一種能力極大、能迅速成就功德之妙法。

    比如,通過網路發短信,可以瞬間從青藏高原發送到太平洋彼岸,但叫郵遞員徒步走到美國,幾年也到不了。這是因為運用的方法不同,而導致效果相差懸殊。因此,以慈心修集功德,就如擁有加速器一般。

    申三、慈勝長期持戒

    《十方廣大解脫經》說:“誰于諸世界,乃至一劫間,護持清淨戒,不如一刹那,修持慈心勝。”

    由以上較量可知,慈心的福德廣大不可思議,下至一念修慈,就能獲得無量福德。若非佛說,誰能了知此事;若非經證,誰會發誓勤修。以上已再再顯明功德藏就在自心,若能修持開發慈心,則確是開啟了無盡藏。

    未二、慈心的功德種類

    【《寶鬘論》雲:“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

    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說:譬如,煮三百罐飲食,內有六十種各類佳餚,如是一日佈施三次,持續很長時間,其福德卻不如片刻修習慈心福德之一分。

    所以,修心比在外相上修行更加重要,後者雖然辛苦、持久,善心卻微弱、狹小,前者只修片刻,但內在是祈願一切眾生具足安樂的大慈心,所以無法相比,就像每天燃三百根蠟燭的光明,遠遠不如片刻的陽光強烈廣大。

    遺憾的是,世人雖求安樂,卻不知樂因是什麼,在追求安樂的過程中,也不能明辨緣起的差別,不知輕重、主次、緩急、勝劣,由於蒙昧而不能快速、善巧地改造自己的命運。

    論中已如是明示,若仍不知努力趣入,豈非愚者?若誠信聖言,誰不死心虔修呢?

    【“天人皆慈愛,彼等恒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

    慈心修到究竟,可得解脫。如果暫時沒有解脫,也必定能獲得慈法八德。

    “慈法八德”即:

    一、人天慈愛,“愛人者人恒愛之”,慈愛眾生,將得到人類與諸天等的慈愛。

    眾生都不願受苦,而願別人給自己安樂。具慈心者處處想給予別人快樂,誰不願意親近他呢?嗔與慈是一對行相相反、作用也相反的心理。我們觀察嗔心重的人,即使他曾經饒益過的眾生也不願接近他,誰都不願看到嗔怒的臉,不喜歡見到粗暴的行為。相反,誰都願意和具有慈心的人在一起,就像在寒冬,願意坐在溫暖的陽光下一樣。

    二、獲大守護,非人等都會發心守護。

    三、內心喜悅,以嗔心會導致內心不安寧、不悅意,即使睡在最舒適的床榻上,也煩躁難眠、惡夢連連。所以,嗔心帶來心理緊張、急躁、粗暴和不悅。反之,慈心生起時,會顯現安詳、輕鬆、柔和、充滿喜悅的良好心境。所以,慈心是歡喜之源,令人當下安詳、寧靜。

    宋代永明大師挪用了幾十萬庫錢放生,依律被判死刑。臨刑時,大師臉色不改,內心充滿歡喜。他說:我救活了萬萬生命,怎麼不安樂呢?這是以慈力自然引生的歡喜。

    四、身多快樂,慈心能令身體生起樂受。修好了慈心,能讓全身的細胞、組織、氣血處於極佳狀態。從氣色、精力、眼耳的聰明、肌肉的彈性等各方面觀察,可以發現:慈心能讓人年輕、健康、充滿活力。

    五、毒不能害,六、刀不能害,以慈力,水、火、刀、毒等不能傷害。慈心與害心相違,以嗔心損害了眾生的四大,由於緣起無欺之故,將會遭受同類報應,而慈心是想給予眾生安樂的善心,不可能感得被損害的果報,否則因果律就錯亂了。

    有人說:也有具慈心的人遭遇水、火等災難。

    對此,須善加辨別。他遭受災難是由前世惡業所感,並非以今生修慈所致,慈心將在其他時間成熟樂果。

    七、無勞事成,心想之事無需勞苦,就能順利成辦。

    八、上生梵天,為何佛說以慈心感生梵天呢?《大智度論》中解釋:古印度人尊崇梵天,對梵天家喻戶曉。當時,印度婆羅門數量眾多,他們求生梵天,所有修法福德都祈願轉生梵天。若眾生聽到修慈能生梵天,就會生起信心、嚮往修慈。基於此因,佛說修慈上生梵天。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過去有位婦人要前往遙遠的異國,她抱著孩子涉水渡恒河。

    當時恒河水暴漲,淹沒了母子倆。母親不肯拋棄孩子獨自逃命,結果雙雙淹死。婦人以慈心的善業力,而轉生色究竟天,成為大梵天王。

    以上慈心八德著重說明世間安樂。就出世間而言,比如,彌勒菩薩,因地著重修慈心三昧,果地也是以慈悲利益一切眾生,故稱為“慈氏”。

    以下解釋“慈心是最殊勝的守護”。

    【若有慈心,天人慈愛自然集會。佛以慈力戰敗魔軍,故守護中為最勝等。】

    如果具有慈心,人類和天眾自然對你慈愛,由於被你的慈愛感召,他們會圍繞在你身邊擁護你。佛陀成道前,也是以慈力戰勝魔軍。這說明慈心是一切守護中最殊勝的守護。

    《雜寶藏經》有一則公案:

    以前,有位王子被驅逐出境。他在流亡途中看見一位被處以酷刑的人,手腳全被砍斷。王子出於慈悲,就去采一些花果,想救濟這位殘疾人。

    王子去摘采花果時,妻子與殘疾人私通。因為心懷私情,妻子對王子生起了怨恨。

    有一天,妻子叫王子去采岸邊一棵樹枝上的花果。王子說:下面的河很深,這樣很危險。妻子叫他用繩索綁住腰部,她在後面拉住。

    王子快要走到岸邊時,妻子無情地將他推入河中。以慈心的力量,王子順流漂下,並未淹死。

    大河下游有個國家,國王剛去世,相師正在尋找新的國王,他遠遠看見河面上飄著一團黃雲蓋,測算“黃雲蓋下必有神人”,就派人前去迎接,結果王子被立為新國王。

    再說那位狠毒的妻子擔著殘疾人四處乞討,一天他們來到了新國王的國境中,國人都稱讚這是一位好妻子,不僅不嫌棄殘廢的丈夫,還一路擔著恭敬承事。

    這件事很快傳到國王的耳中。國王便派人把他們帶到大殿前面,國王問:“這殘疾人真是你丈夫嗎?”

    女人說:“是。”

    國王又問:“你認得我嗎?”

    女人答:“不認識。”

    國王又問:“那你認得某某嗎?”

    女人仔細打量國王,認出是自己的丈夫,心中萬分慚愧。國王心地慈善,還是派人養活這對夫妻。這位國王就是釋迦佛的前身。當時,正是以慈力,未被大水淹死,並榮登王位。

    《雜阿含經》中也有一則公案:

    往昔,諸天與阿修羅戰爭,天人因不敵阿修羅,紛紛潰逃,帝釋天也恐慌地乘車向北逃往天宮。

    在經過須彌山下的森林時,樹下的金翅鳥巢裏住有許多小鳥。

    帝釋天害怕天人的車馬會踩死小鳥,就對車夫說:“你駕車回頭,不要殺死幼鳥。”

    車夫說:“阿修羅的軍隊正緊追不捨,若回頭會陷入阿修羅的包圍中。”

    帝釋天說:“寧可死在阿修羅手裏,也不願天人的軍隊踩死眾生。”於是,車夫掉轉車頭向南行進。

    阿修羅的軍隊遠遠看見帝釋天捲土重來,以為是天人的計策,一時間驚惶失措,紛紛逃回阿修羅的宮殿。

    佛告諸比丘:帝釋天是三十三天自在的天王,他以慈力摧伏了阿修羅的軍隊,應讚歎慈心的功德。

    這則公案也說明慈心是最殊勝的守護。

    下麵再回到原文。

    “等”字表示還有其他功德,比如,以慈心能清淨業障。《十方廣大解脫經》說:“誰在此世間,身語意造罪,縱定墮惡趣,以慈速令淨。”

    以慈心能得到好人緣,讓眾生一見到你就心情愉快。《般若八千頌》說:“多修慈心,並得穩固者,令眾生見而愉悅,無有嗔恨。”

    《大悲經》中,佛說安住慈心者,能得十一種利益:一、睡眠安穩,醒時歡喜;二、不見惡夢;三、人與非人喜愛;四、諸天擁護;五、毒不能害;六、刀箭不傷;七、火不能燒;八、水不能淹;九、得好衣、飲食、床座、臥具、湯藥;十、得上人法;十一、身壞命終,得生梵天。

    以上這一切都是唯心變現的,因果決定不錯亂。以慈心予樂,不生恐怖、痛苦、背離、貧窮,不遭人唾棄、墮落下賤。

    慈心是淨水珠,可以淨化心靈,遣除嗔恨、怨惱、嫉妒等污濁。

    慈心是安樂源,能源源不斷出生上妙喜樂。

    慈心是無能勝,水不能淹、火不能燒、毒不能害、怨敵不能害。

    慈心是陽光,能融化自私的堅冰,給世間帶來溫暖。

    慈心是明燈,能破無明長夜,照亮生生世世的道路。

    慈心是妙手,能給予一切眾生安樂的資具。

    慈心是寬廣的胸懷,能懷抱一切。

    慈心是大地,能孕育一切、生長一切。

    慈心是功德藏,發起一刹那慈心,就有無量功德。

    以慈心三昧之力,毒藥可化為甘露,刀杖能變成鮮花;向刀山,刀山必折;向火海,火海必滅。觀世音普門究竟的無畏神力,也不離現前一念慈心。

    慈法是救劫濁之良藥、解冤業之神咒,是實現和平、安寧的最佳妙法。一家行慈,一家幸福;一國行慈,一國太平;人人行慈,濁世頓成淨土。

    慈心具有淨化相續、產生喜樂、增上功德、消除業障、創造和平、實現淨土等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應將慈心視為如意寶,讓它在心相續中真實生起。

    午三、雖然最初難生但意義極大,故下至讀誦詞句而修分二:一、總說 二、引經文具體解釋

    未一、總說

    【故雖難生,然須勵力。】

    因為慈心功德極為殊勝,所以即便難以生起,也要努力。

    《雜阿含經》中,世尊問比丘:你們認為指甲上的土多,還是大地土多?

    諸比丘回答:世尊,指甲上的土很少,大地土無量。

    佛告訴比丘:能數數下至一彈指頃對一切眾生修慈心的人,只有指甲上的土那麼多;不能數數下至一彈指頃對一切眾生修慈心的人,如大地土那麼多。所以,諸比丘,應時常對一切眾生修習慈心。

    【《集學論》說:當一切心[3]思惟金光明中,開示修習慈悲偈文,下至語中讀誦而修。】

    《集學論》中說:應以一切心思惟《金光明經》中開示修習慈悲的偈文,下至以讀誦詞句來修。

    按照寂天菩薩的開示,上等修行者須一切心思惟修習慈心,下等者則應讀誦詞句而修。

    【其文為“以此金光勝鼓音,遍於三千世界中,惡趣諸苦閻羅苦,匱乏苦苦願息滅”等。】

    《金光明經》中這段經文有一段不可思議的來歷。

    當年,妙幢菩薩在佛前聽法之後,歡喜踴躍,他專心致志地思惟,回到自己的住處。

    當晚,他夢見一面巨大的金鼓,如太陽般金光燦爛。在大光明中,他目睹了十方無量諸佛安詳端坐在寶樹下的琉璃寶座上,無量百千大眾圍繞,諸佛正在演說妙法。

    這時,有一位婆羅門用木棒擊打金鼓,發出巨大音聲,演說微妙偈頌,闡述懺悔之法。

    妙幢菩薩聽後,都銘記在心,繫念而住。

    天亮後,他在無量百千大眾圍繞下,帶著各種供品走出王舍城,登上靈鷲山,來到世尊的住處。頂禮佛足後,佈置各種香花,右繞三匝。

    妙幢菩薩合掌恭敬,陳白佛言:“世尊!我夢見婆羅門手拿木棒擊打金鼓,發出洪亮音聲,演說微妙偈文,闡明懺悔妙法。我能一一憶持,唯願世尊慈悲,聽我訴說。”

    然後,妙幢菩薩復述夢中所聞偈頌,演出一段《夢見金鼓懺悔品》,慈悲偈文就是其中的一段。

    未二、引經文具體解釋分二:一、祈願眾生獲得世間安樂 二、祈願眾生獲得出世安樂

    以下解釋慈悲偈文的意義。念誦時,應隨文發願,不要有口無心。邊念誦,邊依經文發起給予眾生安樂的慈心,功德不可思議。

    在二十頌中,前十六頌是祈願眾生獲得世間安樂,後四頌是祈願眾生獲得出世安樂。

    申一、祈願眾生獲得世間安樂分二:一、祈願眾生獲得現世善果 二、祈願眾生獲得未來善果

    酉一、祈願眾生獲得現世善果分二:一、願令眾生遠離痛苦 二、願令眾生獲得安樂

    戍一、願令眾生遠離痛苦

    一切世界諸眾生,悉皆離苦得安樂。

    這是總的普願有情眾生都能離苦得樂。

    邊念邊誠摯地祈願:無邊世界中的任何眾生,不論何種形態、相貌、根性、壽量,不論崇高或是卑賤,平等祈願他們遠離痛苦獲得安樂。

    以下是從不同側面別別發願,這樣讓慈心具體化極有必要。

    1、拔根缺之苦

    所有諸根不具足,令彼身相皆圓滿。

    真切地觀想眾生六根殘缺的痛苦,發願:一切眾生諸根殘缺的痛苦都無餘消盡,讓他們身相圓滿。

    2、拔諸病苦

    若有眾生遭病苦,身形羸瘦無所依,

    鹹令病苦得消除,諸根色力皆充滿。

    真切地觀想眾生的病苦,發願:若有眾生遭受病苦折磨,身體虛弱無依無靠之時,願我令這一切病苦消除,讓他們諸根重新充滿活力。

    3、拔刑罰苦

    若犯王法當刑戮,眾苦逼迫生憂惱,

    彼受如斯極苦時,無有歸依能救護。

    若眾生觸犯王法,即將遭受刑法誅戮,面臨死亡,惶恐驚怖,在如此極度痛苦之時,無有依怙,願我從極苦中救度他們。

    若受鞭杖枷鎖系,種種苦具切其身,

    無量百千憂惱時,逼迫身心無暫樂。

    若眾生受皮鞭、木棒鞭打,披枷戴鎖,被各種刑具摧殘身體,充滿無量憂惱之時,身心倍受折磨,片刻不得安寧。

    皆令得免於系縛,及以鞭杖苦楚事,

    將臨刑者得命全,眾苦皆令永除盡。

    願我能讓他們脫免系縛,不受皮鞭、木杖鞭撻之苦,即將臨刑的人也能保全性命,願令一切痛苦永遠消盡。

    4、令離饑渴苦

    若有眾生饑渴逼,令得種種殊勝味。

    若有眾生被饑餓、乾渴逼迫,內心希求飲食,願我能給予他們美味佳餚、甘甜淨水,讓他們獲得飽足。

    5、令離不具諸根苦

    盲者得視聾者聞,跛者能行瘂能語。

    誠摯祈願:願盲者複明,看見五彩繽紛的世界;願聾者複聰,聽聞悅耳動聽的聲音;願跛者能自在無礙地行走;願啞者能以語言表達心聲。

    6、令離貧窮苦

    貧窮眾生獲寶藏,倉庫盈溢無所乏。

    願貧窮眾生獲得大寶藏,倉庫裏充滿資具,應有盡有,無所匱乏。

    以下總結。

    皆令得受上妙樂,無一眾生受苦惱。

    總之,願普天下的眾生,都能感受上妙安樂,不讓一位眾生受一分苦惱。

    觀想之後,虔誠地祈願。

    戍二、願令眾生獲得安樂

    1、令得人天敬愛樂

    受人歧視、輕蔑是一種心苦。觀察自己,別人冷眼相待都不願接受,稍被恭敬也心生喜歡,將此心推而廣之,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得到恭敬、愛戴,永遠不受歧視之苦。

    一切人天皆樂見,容儀溫雅甚端嚴。

    願一切眾生都成為所有人天喜聞樂見的對境。願他們能禮儀端雅,受人敬愛。

    2、令得諸豐珍玩樂

    悉皆現受無量樂,受用豐饒福德具。

    祈願眾生現在都能受用無量快樂,一切受用豐裕滿足,各方面的福德具足不缺。

    只要有情歡喜,願我給予他們這些安樂,教導他們積聚安樂之因。願發願如是成就。

    3、令得伎樂隨念樂

    隨彼眾生念伎樂,眾妙音聲皆現前。

    願眾生心想音樂,隨念便能現前美妙樂章。

    4、令得池沼隨心樂

    念水即現清涼池,金色蓮花泛其上。

    願眾生心想淨水時,眼前即出現清涼水池,水面上漂浮著朵朵金蓮。

    5、令得四事隨念樂

    隨彼眾生心所念,飲食衣服及床敷。

    願眾生無論心想何種飲食、衣服、床榻、敷具,都能隨心所欲地獲得。

    6、令得七寶珠瓔嚴具樂

    金銀珍寶妙琉璃,瓔珞莊嚴皆具足。

    願眾生希求的金、銀、珍寶、琉璃、瓔珞等莊嚴飾品,都能具足。

    7、令得美名和睦樂

    勿令眾生聞惡響,亦複不見有相違,

    所受容貌悉端嚴,各各慈心相愛樂。

    祈願:一切時處不讓眾生聽到下至一句惡名,也不讓他們彼此產生矛盾。願眾生常獲美名,與人和睦相處。受生的身相容貌端正莊嚴,彼此以慈心互相愛樂。

    我們應當如是祈願世界祥和、沒有諍論。

    8、令得資具隨心樂

    世間資生諸樂具,隨心念時皆滿足。

    祈願:眾生需要各種世間資生的安樂具時,都能隨心所欲得到滿足。

    9、令得無貪樂施樂

    所得珍財無悋惜,分佈施與諸眾生。

    祈願:人人不吝珍財,都能慷慨施予眾生分享。

    大乘經論中常說施者遠比受者安樂,普願眾生都能獲得這種安樂。

    10、令得香花隨意樂

    燒香末香及塗香,眾妙雜花非一色,

    每日三時從樹墮,隨心受用生歡喜。

    祈願:不論是焚燒的燒香、香末,以及塗抹的塗香,或者每天三時從枝頭上飄落的眾妙雜花,眾生都能隨意受用,恒時歡喜。

    11、令得供養三寶樂

    普願眾生鹹供養,十方一切最勝尊,

    三乘清淨妙法門,菩薩獨覺聲聞眾。

    普願眾生都能虔誠普供十方諸佛、三乘微妙聖法以及聲緣菩薩聖僧。

    供養三寶,以三寶不可思議加持力、供養者的信心力、不可思議緣起力,可以獲得殊勝安樂。但願一切信不信佛的眾生,都能皈依三寶,獲得此上妙安樂。

    --------------------------------------------------------------------------------

    [1]所緣:對象。

    [2]究竟田:“田”,是指出生處。“究竟田”,是一切福田中至極殊勝的田地。

    [3]一切心:全副精神。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