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2 08:07:34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2 08:06:26   編輯部 報導

菩提道次第略論(一)1-52005年達賴喇嘛傳授)

1   首先先問候大家吉祥如意!在場有一些人來過此地,再一次的見到你們;有一些未曾來過此地,今天是初次見面,所以我非常歡喜。你們累了嗎?你們真不會挑天氣,挑這最爛的日子來;說不定是台灣天氣本身很潮濕,所以你們故意的選這潮濕的日子過來,這樣還比較適合你們的身體。唸誦心經。七支供養。回向。

所有十方一切世界中,三世一切佛陀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等善,一切至誠禮敬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德大神力,普現十方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無量剎塵身,一一遍禮無量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世尊,各處菩薩所集眾會中,

無有窮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悉皆遍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似大海,普出無盡無上妙言詞,

盡於未來一切俱劫數,讚歎佛陀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極殊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大高傘蓋,

如是最極勝妙莊嚴具,我以供養一切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諸妙香,末香燒香與莊嚴燈燭,

一一皆如須彌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世尊。

我以廣大殊勝信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如來,

悉以普賢行願威德力,普遍供養十方諸如來。

我等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劫來貪瞋癡,

從身語意三業之所生,一切惡業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無量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聖者,

所有如來與菩薩眾等,所有功德皆生心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之明燈,最初成就無上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至誠勸請,轉於無上殊勝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現涅槃相,我悉至心恭敬而勸請,

惟願久住剎塵無量劫,利樂一切有情諸眾生。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佛法整體介紹》

2   我們身語意三門的行為,無論任何一種行為,這個行為會變成善的行為,或者是惡的行為,或者是既非善也非惡的無記性的行為,最主要是由動機和意樂來決定的。

平常在講經說法之前,都會唸誦三次的「諸佛正法眾中尊」這個偈頌文。無論是講法的上師,或是聽法的弟子們,都應該以清淨的意樂來講法,並且聽聞正法的。也就是要如實的回憶「諸佛正法眾中尊」這個詞句的內涵,來進行整個行法的過程。

我們所要修學的法,不只是佛法,尤其還是大乘的教法;因此,從外道而作區別的歸依,或從劣乘而獲得勝利的發心,歸依和發心這兩者,是必須生起的。以這兩種清淨的意樂,上師以清淨意樂說法,才能累積無邊的資糧和福德;弟子以清淨意樂來聽聞,所聽的教法,才能對內心產生動搖、才有幫助,所聽的、所學的才能真正成為善法。因此師徒都應該生起歸依還有發心,以清淨意樂來聽聞、或者講授教法。

在歸依的時候不只是歸依而已,而是要大乘不共的歸依;也就是說以自己為比喻,如實的了解,自己是要離苦得樂的,同樣他們也是要離苦得樂,為了使一切眾生能早日脫離痛苦和痛苦的因緣,因此必須成就無上菩提,以這種的方式來作歸依。

之後說到了發心。在歸依和發心的偈頌文,說到「我」字,「諸佛正法眾中尊,至直菩提『我』歸依」,這個我字;「『我』以所行施等善」,這裡又有一個我字。所以歸依的偈頌文有一個「我」字以外,發心的時候也有一個「我」字。在講「我」字的時候,應該這樣想的,「我」並非是與身心毫無相關的「我」,所以「我」和我的蘊體並非是異性的;如果「我」和我的身心是異性,會有很多的正理違害,有很多矛盾的問題,所以「我」並非與蘊體完全分開的。「我」既然不是與蘊體完全分開,「我」在蘊體裡面,會有一種控制身心的「我」,這種實質「我」是存在的嗎?也是不存在的。既然「我」並非是以這種方式存在的,但不能否定「我」的存在呀!因為實際有一個「我」,有一個你和他,有一個自他,這是存在的。那這時候「我」是怎麼存在的呢?唯名言安立而有的,唯假相安立而有的,應該以這種內涵來作思惟。如此在唸誦偈頌文時,不只會累積福德資糧,也能留植智慧資糧的不共習氣,應該以這種清淨的意樂來唸誦。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歸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眾生願成佛。」

現在要唸誦《中論》的最後一段偈頌文,也就是我平常所說的,

「何者由悲心,斷除一切見,宣說一切法,瞿曇我敬禮。」

今天來到此地,最主要講法的對象,是從台灣來聽法的信眾們,對你們說。同樣有來自新加坡的華人,以及各地來的華人,不分男女都是在此最主要說法的對象。同時有西藏的出家眾,以及在家的男女眾,還有來自西方的信徒們。我今天所要說的內容,今天有這樣難得的機會,能為你們討論這個教法,我感到非常的歡喜。以你們來說,因為你們的父母原有的宗教是佛教,所以修學佛法或者持有教法,是保存父母所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我們好好珍惜它是有理由的,因此我非常的歡喜,有這樣的因緣與你們討論佛法。

常師父所領導的團體來到此地聽經,次數大約有十一次了。剛開始,常師父親自領導他的信眾們來到此地,可是在今天他已經遠離人世間,這有著無常的內涵,從這一點上我們去體會無常。總言之,他在世的時候,不只自己努力精進的修行以外,也影響了、且讓很多人獲得佛法的感動,能利益許多人,還有他的法友等;他在世時,不只對自己有佛法上的修行以外,對他人也帶來極大的幫助,所以他是我一個很好的法友。

也可以說他是我的徒弟,因為他的具足戒是從我這邊受的。總言之,今天在此非常的懷念他、及憶念他,並且為他作回向發願。同樣你們追隨常師父的弟子們,要知道常師父最主要的意願是什麼?好好的遵循師父的意願來行善。

今天在場有很多華人的比丘,還有出家尼眾,當然同時也少了一位出家眾(就是我的意思)。每一年感覺出家的人數越來越多,真的非常歡喜;你們應該了解到,能進入教法追隨佛,能出家是一件很殊勝的事情。

從今天起,我要傳授的就是按照行程去傳授,盡能力的去幫助你們。但在晚上,如果是西方的有學人士,由英文翻譯章度拉來負責,選一個地方,對今天的內容再一次的作討論。至於華人在上面有位格西叫多登,這位格西懂一點中文,他本身的佛法底子非常好,看他能不能挪出一點時間,負責為大家討論佛法。

總言之,你們花了這麼多錢來到此地,不辭辛勞的來到此地,我希望能為你們作真正值得你們來到此地的事情。好不容易有這樣的機緣,大家盡能力的,無論是弟子方面或是師長方面,兩方面都盡量的去作佛法的事業,你們能夠安心,我也能夠安心。

今天所傳授的內容,是宗喀巴大師所作的《菩提道次第略論》。如果只是按照囗授的方式,也就是唸誦的方式來唸誦,沒有時間,而且我覺得意義不大。因此我今天要傳授的,就是透過科判的方式,針對個別科判說出重點。你們本身有課誦本,所以可以看講義,我在這裡作注釋,針對比較重要的地方作解釋。

以前有來過的請舉手!沒有來過,今天第一次來到此地的請舉手!新加坡來到此地的請舉手!美國呢!我今天所要講的對象,是為第一次來到此地的初學者們而說的。已經來過的,會以為怎麼說同樣的內涵呢?所以不是針對你們說的。你們要銘記在心裡,不要認為我再說一次,你們就趁機會偷睡。

這本著作講義的名稱叫做「菩提道次」,這四個字有很大的內涵。菩提道次這四個字,首先「菩提」兩個字的意思,就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我們所要行走的方向,它最終的目標是什麼,而說了菩提這兩個字;因由什麼而說,為什麼而說,是為了菩提而說,所以說了菩提。「道」是指整個成就菩提的方法,而說了道。「次」就是次第,它次第不是有錯謬的,或顛倒的,或不齊全的;而是齊全前後有次序的,讓我們走上菩提之道的緣故,所以說了「菩提道次」這四個字。

我平常在介紹佛法,會用兩大方式來介紹。第一個就是介紹整個佛法的輪廓,第二個就是如何實踐在自己的生活上,大概可以分兩大內容來作介紹。至於介紹佛法的輪廓,透過「菩提」的方式來作介紹。我們導師釋迦牟尼佛,以一般的說法,是在二千五百四十九年前來到世間;但是在歷史的記載上,卻有不同的說法,這裡所說的年次是以一般普遍的、大家共同認許的情況下來說的。

佛來到世間之後,說了以前未曾說過的教法,未曾說過的哲學道理,當然之前有人針對這些內涵作辨別,但沒有辦法真正決定、肯定的說出這個見解的。佛所說的教理裡面,最主要的未曾說過的見解就是「無我」的見解。以前印度的這些哲學家,在佛還沒有誕生這世間之前,他們針對「我」作觀察,「我」到底是在那裡?「我」的本質是什麼?等等。他們異口同聲的說身心分開之後,有個很堅硬、獨立自主的「我」,這是外道那時候印度的婆羅門們,最主要的主張。

佛來到世間後,說這個「我」是不存在的,於是說了「無我」的見解。因為導師釋迦牟尼佛,認為內心無法調伏的根本是來自我執,是我執使內心無法獲得調伏的。也就是說我執越強烈,會帶來更多的我慢、嫉妒心,還有貪心以及瞋心等。於是說了之前沒有任何哲學或思想家,所說的「無我」見解,因為之前他們都不這樣說。

為了能夠斷除貪心、瞋心,使內心獲得調伏,而非常決定、肯定的說了「無我」的見解,這是佛的思想裡面唯一不共的特徵。所以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真正的說了「無我」的見解,或者哲學的這種思想,也唯有佛才說了「無我」的內涵。

4   導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我」的內涵,並不是說完全沒有,我們並沒有否定「我」的存在。為什麼呢?因為「我」有離苦得樂的想法,「我」有我的作用,所以「我」是名言上有的,它是存在的。因為有了「我」,「我」會想要快樂,或是「我」不想要痛苦等等,所以並沒有否定這個「我」。那現在所說的「無我」的意思是什麼呢?

當然「無我」的內涵有好多種。好比外道所說的身心完全分開的「我」,這種「我」是沒有的。或者「我」並非在身心以外,可是「我」在身心之內,會覺得「我」控制了身心,這種控制者的身心去尋找之後,也是找不到的。雖然身心好像可以找到的感覺,就像手,指那個地方,這都是身蘊,如同這種的尋找方式去找「我」,這個「我」在身心裡面嗎?又找不到了。所以這種「我」,這些的「我」是不存在的。

既然「我」是存在的,但是又不是以這種方式而存在,那「我」到底是怎麼樣存在的呢?於是就說了「亦由身心安立而有的,緣身心取有的」而產生緣取的概念。首先先有「緣取」的緣故,而說了「緣起」。也就是說,這些都是依賴著因緣、依賴著他緣,而取名為有的;所以並非是自主、自在而有的,是依賴他緣而有的。因此佛說了緣起見的見解思想,這是因為緣取的關係,而說了緣起的。以緣起的見解上來說,可分為因果緣起,或者是支體、支分互相依賴緣起的,有許多緣起的內涵。

總言之,佛先說了「無我」,之後說了「緣取」,取名為有的取,之後產生了「緣起」的。由這個思想的過程上可以了解到,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因緣法,它都是由因緣而產生的,並不是無因而有,也不是由異類因而有的,也不是由常因而有的。

因此佛陀已經否定了,不是由創世主創造一切的,因為不是由常因而有。也不是由異類因而有,好比數論派他們所說的共主相的關係,共主相變出這世間、變出這一切,也不是以這種方式存在的。這些都是由個別、由自己的因緣,因緣聚合之後而產生的,由這種見解而說緣起的道理。

因此而說到苦樂的因緣。為什麼佛陀要說苦樂的因緣呢?因為苦樂跟我們有關係,要讓自己痛苦或讓自己快樂是自己的責任。為什麼說是自己的責任呢?因為自己本來就有一種想法,自然的想法,就是要離苦得樂。因為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的緣故,而說了苦樂的因緣,於是說到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聖諦。

所以四諦的基礎,也是因為有了緣取,之後有了緣起,而說了四聖諦的。佛首先在菩提迦耶成道之後,就是成就果位之後,過了幾個禮拜到鹿野苑,對弟子眾們宣講四聖諦的內涵。為什麼說四聖諦呢?因為無我之後,有了緣取,於是說了痛苦和快樂的因緣,於是就講了四聖諦的內涵。

剛開始佛對我們說四聖諦的內涵,是因為我們有離苦得樂的自然想法而說的。不想要的痛苦可分苦諦和集諦,想要的快樂可分滅諦和道諦。這裡面所謂的想要的快樂,並不是只是快樂的感受而已,而是永遠斷除痛苦的那一種境界,這叫做快樂,這是我們衷心要追求的目標,於是說了道諦和滅諦。

現在看1161行(廣論154頁)「彼於解脫云何能導」下面這句話:「於諸所化無明暗覆」。「所化」就是所要度化的眾生,所要度化的眾生因為由無明暗覆,「於諸苦性生死圓滿」隨著無明而轉的緣故,所以無自主的流轉於生死。

在以前印度思想家裡面,像婆羅門教這些思想,他們有說到何謂痛苦,因為不想要痛苦的緣故,所以先認識痛苦。我們所要認識的痛苦不是一種感受而已,若光是痛苦的感受,那不需要學習的,因為我們自然而然的就不會想要這種痛苦的感受,所以苦苦是不需要介紹的。

外道婆羅門這些思想家,他們所介紹的痛苦是什麼呢?是壞苦。就是快樂的感受,它也會帶來煩惱,於是說了壞苦的過患。對於少部份的行苦,他們也作解釋,但是他們並沒有辦法真正了解最究竟的痛苦。

為什麼呢?因為最究竟的痛苦因緣,他們沒有辦法了解。他們雖然說了五欲的貪著,或者與五欲有關的瞋心是不好的,於是透過了禪定來作對治。可是他們並沒有了解到,五欲的貪著,以及與五欲有關的瞋心,根本來自於我執。因為不了解煩惱最細微的根本,所以煩惱的整個學問,他們無法完全通達了解。

唯有佛教思想裡面所說的「我執」的對治力,才有辦法徹底、完全的斷除一切痛苦。所以在此說到了,什麼叫痛苦呢?《略論》裡面這句話,就是痛苦的介紹。

什麼叫做行苦呢?佛教裡面所謂真正的痛苦,講到了由無明控制、無自主的情況,這叫做行苦,這叫做痛苦,這是我們要認識的。也就是隨著無明而轉,無有自主的意思。所以在此說到了,「於諸所化無明暗覆」。

既然了解了痛苦之後,我們要如何斷除這種痛苦呢?要去尋求痛苦之因了。所以在《略論》裡面這一頁的第四行,我們可以看到「未止其因,苦終不滅」。如果痛苦的因緣沒有斷除,痛苦是永遠會形成的。如果這種痛苦是由常因而有,就沒有辦法斷除這種痛苦了,因為形成這個痛苦的因緣,它是不可改變的,因為它是常因;但是痛苦的因緣並不是常因,這些都是緣起而有,因本身也會改變的。所以如果不想要這種痛苦,就要遮止促成、或形成痛苦的因緣;因緣遮擋之後,不想要的痛苦才能被遮止,所以在此說到了「未止其因,苦終不滅」。「其因復為何等?」這因緣是什麼呢?「由此始能了知集諦,是故集諦於苦後說」於是就能了解到苦諦,於是後說集諦。

5  現在是看1165行(廣論154頁)接著剛剛那句話「次知生死眾苦,皆由有漏業生,其業復由煩惱發起,煩惱根本是為我執,便知集諦。」以我們今世,先不談後世,以我們今世整個人生的過程,因為有了痛苦的感受、快樂的感受,因此引發了今世許多種種的,佛教所謂的「業」,一般世俗所謂的行為、或行動,而產生了許多行動。一般世間人,所認為的痛苦是什麼?好比身體有疾病,或者沒有辦法找到好的工作,或者有許多種種的不想要的痛苦,好比所謂的生老病死,或者不想要遇到的怨憎會苦,或者是想要但卻不可能得到的種種痛苦等。    

因為有這些種種的問題,也因為我們要身體健康,所以要了解讓身體帶來災難的、或疾病的因緣是什麼?讓自己盡量的避免這些因緣。為了讓自己將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去除疾病或者貧窮的困難,從小就要接受種種教育,所以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呢?因為要離苦得樂。因為讓我們了解到,不想要痛苦的因緣;為了避免這種因緣,為了能夠讓自己累積更多快樂的因緣,於是我們接受教育。

我們先不談後世,光是以今生來講,無論我們有沒有取名為因緣,實際上它本身就在因緣的動作、行動裡面,讓我們去接受教育,讓我們來作取捨的,我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甚至倫理道德這些都是如此。

透過了這種快樂或痛苦的想法,因為我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自然的就會去避免痛苦的種種因緣。在這個行動的過程當中,在這個流程裡面,會先有意樂才做出行動的;也就是我未來要做什麼,先讓自己內心有個計劃,之後才會想我應該做這個、我不應該做那個。 

但不是一切痛苦的行動,都是要有意樂才會做。像一些小動作,比如我頭癢自然會去抓,或者是有什麼東西突然往我這邊過來,我就會閉上眼睛等,這些小動作,幾乎是不需要經過大腦直接就可以做出來的。我們現在不是講這些小動作,而是說一般對整個人生真正帶來快樂或痛苦的,這種長久的計劃,我們先有計劃,這叫做意樂。也就是所謂的動機,之後才產生身語的行動。

在整個造業的過程當中,無論有沒有取名為造業,一般來講,在整個快樂和痛苦的抉擇,在整個行動的過程當中,我們先有想法,以佛教來講叫做思心所;先有這個想法之後,才產生身語的行為、行動,這叫做業。

為了讓自己避免產生不想要的因緣,如果想要報復或還手,首先先對對方產生不歡喜的心態,再去計劃怎麼樣還手,怎麼樣報復的。同樣的我們想要的事業,或者目標,先要有一個計劃,先要喜歡,於是再慢慢的付諸於實踐。身體也好,嘴巴講甜言蜜語的話也好,於是產生身語的業了。

以今生為了能獲得快樂,為了避免痛苦的過程當中,先有計劃才會付諸於身心的實踐,這叫做因果,或者是業果;業果的內涵,就是因為有離苦得樂的想法之後,而說了業果的。所以,如同今世我們為了離苦得樂,會先有計劃而做出種種該作、不該作的種種行為,甚至接受教育等。

在此宗大師說到,以今生為例,「次知生死眾苦」這一切生死輪迴裡面的痛苦,應該了解到都是由有漏業生,有漏業生就是由業、煩惱所帶來的業生的。有漏業是由什麼而生呢?是由煩惱而生「其業復由煩惱發起」,在此的煩惱是指一般的貪瞋癡三毒。貪瞋癡三毒裡面的癡心,就是煩惱的根本了。癡心是什麼呢?煩惱根本是為我執。就是由我的真實執著而產生的這些煩惱,「便知集諦」這就是集諦了。

 


備註 :